1.1 什么是经济学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指的是经世济民,含义很广。它在现代汉语中至少有两个定义:一是指节省、有效率,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等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如“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定义则用来统称人类社会生产、消费、交换等活动以及组织这些活动的制度、系统,如工业经济、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Economy),是由希腊文o'ikos(家产)和n'emein(管理)合成的词oikonomomia演变而来,传到日本,被译成汉字“经济”,经从事革命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引入我国后,便在我国普遍采用。现代,经济泛指人们的一般谋生活动。以共同谋生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人类总体,称之为经济社会。
人类的谋生活动离不开物品(Goods)。按照支付价格与否人们把物品分成三类,即经济品、免费品以及有害品。数量稀缺,需要通过劳动或其他代价才能获得的物品,价格为正,叫作经济品(Economic Goods)或者称经济物品;数量丰富,不需要任何代价就能取得的物品,价格为零,叫作免费品(Free Goods);数量日增,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才能去掉的物品,价格为负,叫作有害品(Harmful Goods)或废品。
“经济品”要使用和消耗各种资源(如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才能生产出来,其在人类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学主要讨论的对象。
1.1.1 稀缺性与效率
经济学家把稀缺性与效率称为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在一个没有稀缺性的社会里,社会能够生产无限量各种不同类型的物品,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所有的物品都实行免费供应,价格为零,市场也可有可无,经济学就显得多余了。然而社会现实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经济物品稀缺的世界里,社会以及个人都不得不有效地加以利用经济品。所有的经济问题其实都产生于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就是因为存在稀缺性和人们追求效率的愿望,所以才使得经济学越来越重要。
1. 稀缺性
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满足需要或欲望的,但是人们的需要没有止境,具有无限性。稀缺性(Scarcity)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人们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消费者能够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是有限的,企业能够用来生产的预算和技术是有限的,工人所能够用来提供劳动和享受闲暇的时间是有限的。
案例链接
错版人民币(稀缺——昂贵)
注意
稀缺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一方面,稀缺性是相对的,它不只是物品和资源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无穷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足的;另一方面,稀缺性又是绝对的,因为物品和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国家都是存在的,即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间和空间中。
一个人只有10万元钱,而老是想买20万元钱的轿车时,对他而言,金钱是稀缺的;一个家庭在假期里既想出外旅游,又想给孩子上一个特长班时,时间是稀缺的;一个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投入间左右为难时,资源是稀缺的。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一个时期不面临着稀缺性。人类之所以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获取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不过,人们可用来满足自己欲望和需要的资源却总是显得相对不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三十多年高速的经济增长,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看,从1978年的43元提高到2016年的33 616元,社会产品产出成倍增长。尽管如此,目前社会的物品和劳务产出仅仅只能满足人们一部分的欲望。
2. 效率
鉴于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就一项经济活动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这是经济学里又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效率。效率(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经济学家认为,在不会使其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如果一项经济活动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则该项经济活动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正因为稀缺性的存在,才会存在效率的问题。
案例1.1
粮价短缺危机: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的夺粮大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宣称,2014年全球粮价大幅上涨,已经在36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警告:“粮价继续上涨会引发战争。”早在2006年11月,设在华盛顿的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先生就大声疾呼,美国爆炸性的乙醇生产用粮需求,将威胁世界粮食安全和政治稳定。2008年3月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价格分别上升了137.5%、36.4%、79.2%和66.6%。
粮食危机已在世界广泛地区诱发动乱。海地总理成为在粮食危机中首位下台的国家领导人;在泰国的几个稻谷生产区,盗窃粮食行为甚至发展到大片大片成熟的稻谷深更半夜被人偷偷收割走;在多个国家,政府把粮库列为军事重点保卫场所,增加重兵把守;非洲、拉美十多个国家已发生大规模粮食骚乱,部分国家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
多数专家认为,推动此轮粮价暴涨的最主要原因,是美国大规模发展生物燃料。粮食危机已被比喻成8亿辆汽车与8亿饥民之间的“夺粮大战”:发达国家要让8亿辆汽车烧乙醇应对油价上涨,却因此使世界上8亿穷人陷入吃不起粮或无粮吃的危机。2008年美国用于乙醇提炼所需的粮食达1.14亿吨,占美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28%。
导致粮价危机的另外原因是供需之间的结构性变化,人们对肉、奶、蛋需求比例的上升,大幅提升了粮食的需求,因畜牧业要产1千克肉需消耗8~14千克粮食。粮食消费快速增长、气候变暖、农业国快速城镇化等导致大量可耕地丧失。
从发展趋势看,鉴于此轮粮价危机与以往的实质区别是结构性的,所以目前的粮价上涨趋势就不大可能在短期内扭转。为避免粮价、粮食危机进一步恶化为社会动乱或国家危机,国际社会就必须及早协调行动,控制粮食危机的事态发展。否则,粮食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就可能步步滑向“战乱国”或“失败国”,从而对世界和平形成更大威胁,使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动荡。
1.1.2 选择、机会成本
1. 选择
人的欲望具有无限性,同时又有轻重缓急之分;物品和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又是有各种用途的,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欲望和需要。如何用有限的、但有多种用途的物品去满足无穷的、但有轻重缓急之分的人的欲望呢?即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呢?这就是人类经济生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进行选择。
所谓选择(Choice),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选择是有代价的,当人们把一种资源用于获取某种收入的时候,将不得不放弃这种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形成的其他收入。这种选择的代价,或者说选择成本,是经济学中又一个十分重要概念——机会成本。
2. 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就是指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所取得的最大产量或最大收益。
注意
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发生的成本,而是在选择资源不同用途时所产生的观念上的成本,这种观念上的成本深刻影响着厂商的经营决策。它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最好的一种。它并不都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使用机会成本时要考虑的条件:有多种投资的可能性;投资到任何方向都不受限制。
例如,王强是一名应届高中毕业生,面临着多种选择:到建筑行业务工,年收入可能达到50 000元;做一名快递小哥,努力工作的话,年收入可以超过60 000元;到高校深造,收入为零。那么王强去建筑业务工,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到快递公司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60 000元;如果到快递公司工作,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到建筑业务工可能获得的收入50 000元;若选择到高职院校深造学习,三年学习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去快递公司工作可能获得的收入60 000元。又例如,马莉有一笔10 000元的资金,有三种投资选择:一种是银行活期存款,年收益为36元;一种是存在余额宝里,年收益可能为400元;第三种是投资朋友的企业,承诺年收益为1 000元。那么马莉这笔资金存活期的机会成本是投资朋友企业的可能收益1 000元,存余额宝的机会成本也是投资朋友企业的可能收益1 000元,而投资朋友企业的机会成本则是存余额宝的可能收益400元。当然,人们在选择投资时考虑的不仅仅是收益,还有风险、流动性、税收等因素。
由此可见,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和最优化的决策。当然在运用机会成本时,必须要适合三个条件:一是资源本身要有多种用途;二是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且不受限制;三是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如果条件不具备,那么机会成本便失去了价值。
问题探索:为什么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知识拓展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产量的组合,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资源问题,说明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如一个社会为了保卫本国的安全或侵略他国,所需要的导弹是无限的;为了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粮食也是无限的。但任何一个社会都只拥有一定量的资源,并用于生产各种物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用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资源多了,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资源就会减少。多生产导弹就要少生产粮食,多生产粮食就要少生产导弹。导弹与粮食是不可兼得的。
假设在经济资源既定的条件下,如果仅生产导弹可以生产15万枚,仅仅生产粮食可以生产5万吨。在这两种极端的可能性之间,还存在着导弹和粮食生产量的不同组合。假设社会在决定导弹与粮食的生产时提出A、B、C、D、E、F六种组合方式,如表1-1所示。
表1-1 导弹与粮食的矛盾
根据表1-1,可以做出图1-1。
在图1-1中,连接A、B、C、D、E、F点的AF曲线显示,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导弹与粮食最大产量的组合,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或生产可能性边界。AF线还表明,多生产一枚导弹要放弃多少粮食,或者多生产一单位粮食要放弃多少导弹,因此,又被称为生产转换线。从图1-1还可以看出,AF线内任何一点上,如G点导弹与粮食的组合(6万枚导弹和2万吨粮食)也是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AF线外任何一点上,如H点导弹与粮食的组合(12万枚导弹和4万吨粮食)是导弹与粮食更大数量的组合,但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无法实现。
在资源数量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一个社会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产品产量组合是既定的,但当资源数量变化和技术条件改变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相应移动。当资源数量增加和技术进步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会向外平行移动,也代表一个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
图1-1 生产可能性曲线
1.1.3 经济学的概念
因为稀缺性迫使我们在资源的用途上做出选择,由此才引出经济学的问题,所以经济学又被称为“选择的科学”。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面对稀缺性如何做出选择,并预测影响选择的条件是如何变化的学科。尽管如此,经济学的定义是一个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的定义,但是被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的,即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物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的学科。所以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科,是关于节约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