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杰出的民间艺术家

在这一时期涌现的许多杰出民间艺术家们的巨大劳动,奠定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上的基石。他们杰出的艺术才能和高深的造诣,像群星丽天,光华夺目,至今仍使我们钦佩不已。

在《列子·汤问》里,记载着几个有名的典故,这就是“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余音绕梁”和“高山流水”的故事: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一群人出现在秦国郊外的大道上,这是著名的歌手秦青在为他志得意满的学生薛谭送行。

薛谭伸臂拉住送行的同窗,又对秦青拱手长揖:“老师,学生就此一别了!”

薛谭洋洋自得地挥挥手,就要登程了。这时候,一直还没有开口的秦青却忽然说道:“薛谭呀,你跟我学歌学了三年,进步也很快,但还远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今日送行,别无所赠,我再给你唱一支歌吧。”

薛谭惊讶地望着老师,只见秦青清了清喉咙,打着拍子唱了起来。声音是那样响亮,那样优美,不但使薛谭和送行的人都听呆了,就连道旁葱郁的林木,也摇曳着树冠,拍打着枝叶,合着节拍共鸣;天上疾驰的流云,也停住了脚步,流连忘返,欣赏着这迷人的声音。

秦青唱罢,大家呆了好半天,才拼命鼓起掌来,为他高超的演唱赞叹不已。这时候,薛谭丢掉行李,一头拜倒在地上,惭愧地说:“老师,我过去总以为自己已经唱得很好了,今日才知浅薄,我真是井底之蛙,以枯辙为大海……望您重收我这个学生,我一定好好学习,终生再也不自满了。”

从这段故事里,我们知道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歌唱,有多大的感染力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女歌手韩娥,这个穷苦的民间艺人的歌唱,更是感人至深。

傍晚了,家家户户都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韩娥流浪到了齐国。当她走到齐国雍门的时候,饿得再也走不动了。她站在雍门之下,哀哀地唱了起来。她唱着自己悲苦的身世,唱着人间的不平。那歌声,像春夜的微雨,洒进家家户户的窗棂,沁润着穷苦人们的心。大家不约而同地跑了出来,把她拉进自己的家,和她分享一点微薄的食粮。她走后,她的歌声却似乎还在雍门高大的廊柱间盘旋回荡,经久不散,以至使人们相信她还没有走。

“余音绕梁figure_0041_0014,三日不绝”的典故,就是从这儿留下来的。我们虽然无幸听到她的歌唱,但从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想见,她的歌声一定是声情并茂,她的音色一定是格外甜美,她的发音方法一定很好,可以送得很远很远,余音不绝。

还有一个关于琴曲《高山》《流水》的故事。传说琴师伯牙,有一次乘船去游泰山时,不巧正遇到暴雨,觉得无聊,拿出七弦琴来在船舱里弹奏。他先弹了一首描写雨景的曲子,琴声叮咚,就像雨打芭蕉;又弹了一首描写山崩的曲子,琴声铿锵,就像石破天惊。忽然,琴弦崩断了。那时候的人们认为:如有懂得音乐、明白演奏者心情的人听琴,琴弦就会崩断。伯牙出舱一看,果然岸上站着一个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里拎着一把砍柴斧,脚下放着一捆湿漉漉的柴。伯牙请他进舱,换好了弦继续弹给他听。只见伯牙沉吟片刻,伏身就琴,演奏了一曲《高山》。乐曲刚一结束,樵夫马上说:“好啊!多么巍峨的泰山!”伯牙又弹了一首《流水》,乐曲刚一结束,樵夫又马上赞道:“好啊!多么浩荡的江河!”伯牙佩服不已。两人互通姓名,知道樵夫叫钟子期,于是,两人结成了生死之交。从此之后,人们每每把知心的朋友称作“知音”,甚至把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当成莫逆之交的典型。

除了这些因周室衰微、文化下移而出现的民间音乐家外,那些历来便隶属于王室的宫廷音乐家——被称作“师”的专职乐人们,则在更高的水平上发挥着他们的音乐天赋。像公元前6世纪晋国的师旷,目盲而耳聪,晋平公铸钟,“工皆以为调矣”,都认为音准,只有师旷认为不准,建议重铸。他聪敏过人的音高感觉,后来被另一位著名的乐师涓所证实。师旷的琴艺神绝,据说他弹奏的音乐,能使玄鹤“舒翼而舞”,甚至驱动自然,使“白云从西起”,“大风至而雨随之”[1] 。正因为他超人的艺术修养,才使他的地位在其他乐工之上,能够时时在晋公面前论乐讽政,把音乐问题扯到政治问题上去。

卫国的师涓,也是杰出的琴家。濮水闻琴的著名故事,说明他有着高超的听辨记谱能力。他不但能在一夜间记下一般人听不到的微妙琴声,而且只需要一天的工夫,便能练习纯熟。[2] 郑国的师文,则是“艺术痴人”的典型。正因为他入迷似的“终日鼓瑟”,甚至拜倒在瑟前,对瑟发誓说:“我要做你的仆人,一直到永远……”[3] 才能使自己的琴艺“内得于心,外应于器”,给后人留下了“得心应手”的成语。

这些动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在艺术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但是,秦青、韩娥的同代人都曾经唱过些什么歌呢?这些歌曲有没有被记录下来呢?

注 释

[1]. 《韩非子,十过》。

[2]. 《史记·乐书》。

[3]. 原文为“我效于子效于不穷也”。参见《吕氏春秋·君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