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新中国诞生的第一个职业舞蹈教育机构,迎来了六十周年华诞。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经过六十年漫长的成长,从无到有,海纳百川,自成一脉,构建了一套独立的职业化教育体系。
回眸学科建设的历史,对比国外,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专业独有的中国特色。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盛婕、彭松、贾作光等就开始对散落在民间的舞蹈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应用;50年代盛婕、彭松等前辈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蹈引入专业舞蹈教育的课堂;80年代,以许淑媖教授为首,罗雄岩、王连城、李正康、朱蘋、陈春绿等一批舞蹈教育家提炼出“元素教学”的方法,并组织学科教材,训练职业化的舞者;随后,“民俗、民间——民族、典范”的概念被提出,潘志涛教授带领着一批中青年教师开启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高等教育的探索之路。
如今,我们有必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在前人的基础上再编写一套丛书来梳理和重新认识界定一些概念,譬如什么是“中国民俗舞、中国民间舞、中国传统舞蹈”?什么是“中国民族民间舞”?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已经发展成什么样子?这套丛书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六十年来在中国大地上形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有形态及其形成过程与原因。
对这些概念的梳理,一方面是在前人六十年的积累中梳理和建立学科基础;另一方面是创造一个有关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对话语境,对专业基础理论和一些概念、审美的认定上达成共识。在这种共识下,继续发展专业实践,尤其是教育、表演、创作、理论四个方面的建设,使它们有据可循,有章可依。进而,在大系教材所构建出的文化根基上,更好地细化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训练课、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课等系列课程。
基于对学科教材建设发展的考虑,整套丛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学科史论为主的理论书籍。比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界定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念范围,并涉及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今的多种形态和所涉及的不同研究层面,搭建了一个基础的框架语境;《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术语词典》对许多看似“约定俗成”的名词进行分类考据和解释,以科学、规范的方式汇编成词典,以便学习者查阅和检索;《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含DVD)将舞蹈亲历者的经历置于读者眼前,如实地再现、保存那些珍贵的口述史料,以古鉴今;《中国民族民间舞论文索引》搜集整理建系以来与学科相关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以供研究者参考;《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家许淑媖纪念文集》是将老一辈专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一道来,并把对民族民间舞无尽的热爱和奉献传递下去,以此缅怀敬爱的许淑媖老师。
另一部分是对学科教材的补充建设。已有的学科教材在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实践后,需要重新梳理、补充和整理:一、重点补充建设训练性教材是学科现阶段教材建设的重点,如《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创编法》;二、大系训练性教材,如《安徽花鼓灯教材分析与教学研究》《蒙古族风格舞蹈训练教程(男班)》(含DVD);三、建立中国民俗舞教材作为学科追根溯源的依据,如《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教程》和《云南迪庆藏族传统民间舞蹈教程》(含DVD)。
我们就是要不断寻找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来形成今天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艺术的教材。传承需要认知,要知道组合的地域性和传承性,即怎么来,做什么用,我们尽可能多地搜集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寻找风格上浓郁的特色,继承优秀的文化特点,保留其文化痕迹。我们已经建构一套自己的训练体系,找到某种动态、风格、训练规律来培养职业舞者,以展示舞台所需的代表民族风格特点的舞蹈。
艺术的发展在回顾、传承、批判和反思中前进。我们一直提倡两条腿走路,分进合击,一边是传统的,一边是职业。这也是建立中国民族民间舞研究室,建设中国民俗舞蹈资源库、中国民族民间舞图书馆的原因。我们建构一种标准,认定了就向前走,在往前走的时候需要回头看看,我们有没有丢失什么?因为丢失将永远丢失,不断修正方向,不允许其偏离。同时,通过创造将优秀的文化基因继承下来服务于现今,正如有一句话所说:“我们继承传统,却不见传统的痕迹。”直到有一天我们意识到自己创造了后人的传统。
我们时常思考,如何理解艺术,如何看待民族民间舞?职业舞者的身体需求是什么?职业舞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需要让整个行业的发展更加科学、规范,乃至国际化,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明白历史发展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演变过程,了然今天所做的事情,明天才知道怎么走。
我们在为世界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做一件有效且具有价值的事情,因为可能消失的事情不会在这里消失。我们依照传统模样的东西,做了无数种新的样子;强化了舞者风格和肢体的表现力,情感的多样性。事实上我们制造了一个更大的表现空间,换了一种舞台的表现方式展现传统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这正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离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远了,但是离今天的民族近了”。
感谢参与这套丛书编写的无私奉献智慧的所有专家、学者,感谢那些一直默默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教育事业,为学科的发展辛勤付出的民间舞人,也要感谢多年一如既往的执着与努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团队。
正值学院甲子诞辰,我们倾力奉上这套丛书以表赤子对母亲最诚挚的祝福,借此以飨读者。
2014年10月于京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