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歌舞文化
云南藏区历来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每逢节日、婚礼、重大聚会,人们便身着民族的盛装,歌舞欢腾,通宵达旦。迪庆藏族自治区的舞蹈主要有中甸锅庄、奔子栏锅庄、尼汝锅庄、亚拉弦子、尼西情舞、塔城热巴和羌姆等。在民间,素有“巴塘弦子,中甸锅庄”的说法,意思是巴塘的弦子丰富多彩,中甸的锅庄最有特色。两者都属于自娱性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圈舞形式。中甸锅庄以歌带舞,内容丰富多彩:有的表现民间习俗,诸如婚姻、迎客、新居落成庆典、赞美英雄等;有的反映酿酒、打麦、编织羊毛、蓄养牲口的生活场景。
图14 尼汝锅庄
“迪庆锅庄”已于2006年在《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文件)中公布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锅庄舞民间舞蹈”,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锅庄是在吐番祖孙三法王时期(公元七世纪中叶),随吐蕃势力南下流传到迪庆。在迪庆藏区,不同村镇对锅庄舞有不同的称呼,建塘镇、小中甸把锅庄称为“擦拉”(欢乐玩耍);东旺、各咱称“卓”;香格里拉(又名“大中甸”)称“嘎卓”(嘎是欢乐,卓是舞);德钦则称其为“工卓”和“筛巴卓”。然而,迪庆锅庄以中甸(香格里拉)锅庄和德钦县奔子栏锅庄最为著名。
热巴,由白教第二代祖师米拉日把创造发明,初始于寺院,用于祭祀和宣扬弘法,后流传于民间,发展为祭祀热巴、流浪热巴和商贸热巴等。流传在迪庆境内的热巴分布如下:
图15 塔城热巴
图16 东旺锅庄
1.德钦县云岭乡斯农村、香格里拉县五境乡——流浪热巴,性格豪放坦然、热情大气。2.维西县塔城镇——祭祀热巴,强调祭祀性,端庄、秀丽,不失古朴、粗犷。3.香格里拉县上江乡——傈僳族堆郭热巴,融合多元文化,动作细腻多变,欢快热烈,仿动物舞耳目一新。4.金江镇——纳西族勒巴舞,淳朴典雅、细腻欢快。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通常会通过面具舞(羌姆)这种舞蹈形式来庆祝一年的丰收,祈祷来年的太平,驱除一切邪恶势力。同时又是藏民至年关之时前来朝佛观光和从事年货购买的大好时机。羌姆一般都选择在藏历的十二月二十九跳,此时至年关前来朝佛观光的藏民最多,也是购买年货的大好时机。在表演羌姆的过程中,通过仪式、唱词、舞蹈等多种形式渲染宗教的氛围,向群众普及宗教知识,传播宗教信仰和教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迪庆藏族自治州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共存和文化迁徙等因素,形成了今天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多种民族文化兼容并包、和谐发展的局面,也深受甘青草原文化、中原文化、甸域文化及土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性格。在这片土地上,无论土著居民还是外来居民,在经过长期的磨合与碰撞之后,发展出一种全新的,对于民族风俗互相尊重、接纳、借鉴的生活模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极大程度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歌舞的天堂”,也孕育出许多民族文化的瑰宝。他们对迪庆历史的进步,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