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安慰行为”与心理活动
(1)“安慰行为”
心理学家对非语言行为进行了细致研究后发现,人在伤心、难过或烦闷时,尤其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满危险的经历中,“安慰行为”就会出现。“安慰行为”是表情行为的又一体现。
事实上,“安慰行为”并不专属于人类,比如,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也是一种“安慰行为”。不同的是,人的“安慰”方式有很多种,就连刚生下的婴儿吸吮拇指的动作也是“安慰行为”的一种。当然,还有很多更谨慎、更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式,比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人们很多细微的“安慰”动作,实际上都是在揭示人内心的心理活动。
在一次侦查工作中,人们都认为佩枪的危险逃犯很可能藏匿在他母亲家里。于是,一名特工和心理学家史密斯一起来到这位老妇人的家,史密斯出示证件后开始向老妇人询问一系列的问题。
当史密斯问到“你儿子在家吗”时,她把手放到了她的颈窝上,然后皱皱眉说:“没有,他不在。”史密斯注意到了这个动作,但是接着问下面的问题。几分钟后,史密斯再次问道:“你儿子会不会趁你外出时偷偷溜回来?”老妇人又一次将手放到了颈窝上,皱着眉说:“不,应该不会。”这个时候,史密斯已经可以确定她儿子就藏在家里。史密斯继续提问,离开的时候,史密斯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那么,我可以总结记录了,你儿子确实不在家,是吗?”这一次,老妇人仍然把手放在了颈窝上。由此,史密斯肯定了这个老妇人是在说谎,于是请特工申请了搜查令,结果她儿子就藏在一堆盒子下面的密室里。
“安慰行为”会“泄露”很多秘密,会对别人所做或所说的事情产生某种消极反应。通常情况下,当人表现出不适的行为后,大脑就会命令身体的某些器官来进行“安慰”,比如身体倾向一侧、皱眉、把手放在颈窝上、手臂交叉或抱膝等。
“安慰行为”是我们了解身体语言应该关注的重点,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揭穿谎言或找出对方内心隐藏的信息。心理学家发现,与测谎仪相比,“安慰行为”的意义更大,也更值得信任,因为它能帮助人们找出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个人感到厌烦、苦恼或难过等等。
史密斯通过多年的工作以及观察研究总结出,人在感到不安、不适、恐惧或忧虑时,通常会用手掩盖颈窝、皱眉;而当人举棋不定,或者感到犹豫的时候,通常会摩擦前额。
也就是说,“安慰行为”是人们感到有压力时通常会做的一些动作,借以缓解压力,如轻轻按摩一下颈部、摸一摸脸或拨弄一下头发等。这些动作完全是下意识的、自动自发的,是人们的大脑发出了信息:“请安慰一下我。”于是身体立即采取行动,帮助自己放松。有的时候,用手擦一下脸颊或用舌头舔一下嘴唇;有的时候,鼓起脸颊然后再轻轻地呼一口气,这些也是“安慰行为”。
在现实中,如果感到有压力的是位吸烟者,他抽的烟会更多;如果一个人在嚼口香糖,有压力的那一刻他会嚼得更快。因为“安慰行为”就是在千方百计地满足大脑对“安慰”的需求。
当人需要回应某些消极刺激时,比如,回答很难回答的问题,处在一种尴尬的境遇,或听到、看到、想到什么压抑的事情时,人们会触摸脸、头、颈、肩、手臂、手或腿,这些也都是“安慰行为”,是表情安慰的动作的扩展和延伸。“安慰行为”有时并不能帮助人们彻底解决问题,却能帮助人们暂时保持冷静。一般来说,男性多喜欢触摸脸部,而女性多喜欢触摸颈部、衣服、珠宝、手臂和头发。
在各种“安慰行为”中,像嚼口香糖、吸烟、大量进食、舔嘴唇、搓下巴、抚摸脸部、把玩物品(钢笔、铅笔、唇膏或手表等)、拉头发或抓小臂等,都是让自己放松的常见表现。有时,一些人的“安慰动作”很细微,如轻轻弹扫衣服或校正领带的位置等,初看像是在打扮自己,实际上却是在平复自己紧张的神经。
抚摸或按抚颈部是人最有效且使用得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无论男女,人们都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
(2)“安慰行为”的多种行为
据心理学专家观察,男性和女性使用颈部动作“安慰”自己的方式各不相同。通常来说,男性的这类行为力度较大,他们大多会用手抓或盖住下巴以下的部位,刺激那里的神经。有些时候,男性还会用手指按抚脖子两侧或后侧,或校正领带打结处、衬衫领口的位置。
女性的颈部“安慰行为”通常表现为抚摸、扭转或把玩她们的项链,当然是在她们戴项链的前提下。还有一种颈部安慰方式是用手覆盖她们的颈窝。有趣的是,怀孕的女性最初会把手移向颈部,但最后一刻,她会将手放在肚子上,仿佛要盖住她的胎儿似的。如果一名女性开始把玩她的项链,说明她可能有点紧张了。但当她将手指伸向颈窝,也就是胸骨上切迹,那就说明有什么事情令她焦虑不安了。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她使用右手盖住自己的颈窝,她会用左手托住手肘。压力过后,或当不愉快的事情暂停的时候,她的右手会放低一些,并逐渐放松下来抓住左臂。如果局面再次紧张,她的右手会再次上升至胸骨上切迹。
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有些人还会通过鼓腮帮然后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人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脸部表情之所以丰富,就是因为它是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最理想区域。
在男性的“安慰行为”中,还包括吹口哨、自言自语等。黎明或是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静悄悄的走廊的很多男性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镇定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其目的就是缓解当时的压力。史密斯曾说自己在一次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朋友在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的时候说个不停,甚至用铅笔不断地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
有些时候,我们还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事实上,打哈欠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人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个时候,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所以,人有时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搓腿动作也是一种经常被忽略的“安慰行为”,因为这一动作通常是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完成的,比如桌子下方。很多人在有压力时,常会将一只手或双手放在一条腿或者双腿之上,然后再沿着大腿向下搓到膝盖,有些人只做一次,有些人则会反复做这样的动作,或者反复按摩腿部。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擦干紧张时手心出的汗,也是为了消除紧张感。这种非语言行为大多伴随眼睛的变化而变化,需要人们好好观察,因为它能有效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处于紧张和压力状态下。
在心理学专家看来,搓腿动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因为它是对事件的及时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非常快。史密斯曾在很多案例中观察这种动作,特别是当嫌疑人面对无可抵赖的证据时,比如,他们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犯罪现场的照片,这种动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箭双雕”,既能擦干手心上的汗,又能通过触觉上的“安抚”达到自我“平静”的目的。
在一次面试中,应聘者与面试官相谈甚欢。快要结束的时候,这名应聘者谈到了电脑及互联网的重要性。面试官对他的见解表示赞赏,然后随口讲起很多毕业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出现的问题,无非是在一些网站上传那些将来可能成为一个人人生中的尴尬的信息或照片。这时,面试官看见应聘者用右手使劲搓他的一条腿,脸上露出不太自然的表情,这个动作重复了很多次。面试官并没说什么,只是感谢这位应聘者来参加这次面试,然后将他送出了办公室。之后,这位面试官回到电脑旁,因为应聘者的“安慰行为”让他产生了怀疑,他想看看这名应聘者的资料是不是真的可以在网上找到,结果他真的找到了,这名应聘者在网上发了一些“糗事”照片。
(3)“通气行为”
“通气行为”也属于“安慰行为”的一种。通常,男性会将手指放于衣领和脖子之间,然后用手将衣物拉离自己的皮肤,这也是对压力的一种反应方式;而女性做出这种行为的方式较为巧妙,可能只是抖动几下衬衫或向后撩一撩头发或拽一拽自己的项链。
(4)“安慰行为”的意义
通过“安慰行为”,我们可以更有效地解读他人的内心活动,但是最好遵守以下几点要求:
①在“安慰行为”发生时及时认出它们。观察要细,要全面。
②为熟悉的人建立一个“安慰行为”基础线。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注意到“安慰行为”在发生频率和密度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判断。
③当看到一个人做出“安慰行为”时,首先要考虑一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仅仅是心神不安还是“内心有大事”?是紧张还是真的做了什么?
④“安慰行为”一般发生在一个人遇到某种令人感到有很大压力的事情之后。因而,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安慰行为”出现,我们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对方有感到压力的事情发生了。
⑤拥有将“安慰行为”和相应的压力源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个人做出“安慰行为”时的所思、所为。
⑥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可以通过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到压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意图。
⑦注意,“安慰”的部位很重要,因为压力越大,相关的部位就会越多,一些“安慰行为”也就会越多。
⑧记住,压力或不适感越强,“安慰行为”的发生频率就越高。
“安慰行为”是区别舒适与不适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某种角度看,“安慰行为”是人们边缘反应的“接应队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