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仓储保管业务绩效审计
仓储保管业务绩效审计主要包括物资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计、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和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的审计。
5.4.1 物资储备定额合理性的审计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条件下,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所必需的、经济合理的物资储备数量的标准。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评价仓储保管的数量是否合理,制定的最高储备、经常储备、保险储备和季节储备定额是否合理、经济,能否既保证生产的需要,又能压缩储备量,节约成本支出。
(1)最高储备定额的审计。制定最高储备定额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供应期法和经济批量法。
① 供应期法,即根据供应间隔的长短和每日平均耗用量,并考虑物资使用前的准备日数和保险日数来制定储备定额。其计算公式为:
= ×( + + )
其中,“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保险天数”为保险储备,“该材料每天平均耗用量×(供应间隔天数 + 使用前准备天数)”为经常储备。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最高储备定额 = 保险储备定额 + 经常储备定额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各项定额的制定情况,来评价企业物资储备的合理性与效益性。
② 经济批量法,即以经济批量作为企业的经常储备。它充分考虑了储备的经济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最高储备定额 = 保险储备定额 + 经济批量
(2)季节性储备定额的审计。季节性储备是在原材料属于季节性生产不能全年正常供应的情况下,为保证生产正常进行而必须建立的物资储备量。其计算公式为:
季节性储备定额 = 季节性储备天数×日均耗用量
特别提示
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注意季节性储备天数的计算依据是否充分,查明季节性储备定额与企业仓库场地和设施的保管是否吻合。
5.4.2 物资储备计划完成情况的审计
合理有效的储备定额,能为控制仓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一般情况下,仓储量应控制在最高储备与最低储备之间。超过了上限,即物资积压;低于下限,则不能保证供应。内部审计人员应分析影响储备变动的各个因素,如领料或订购的数量、时间等,并根据具体需要,及时调整定额或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定额仓储量。
5.4.3 仓储保管的设置与管理的审计
(1)仓库位置与内部空间布置的审计。一般来说,企业应根据仓储的性质,以及安全和管理的要求来布置仓库。仓库内部空间布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仓库有效面积的利用程度和仓库作业效率。内部审计人员应审计仓库位置的设置是否有利于厂内物资流动的经济性、合理性。通过审计促使企业根据仓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空间布置,提高仓库利用率。
(2)物资管理的审计。物资管理的审计步骤如图5-5所示。
图5-5 物资管理的审计步骤
(3)物资分类保管的审计。对于库存物资的保管,企业应根据其重要程度、消耗数量、价值大小等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ABC分析方法,把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并配以相应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审计,确定物资分类是否适当,相应的物资管理方法是否正确,管理措施实施后效果是否良好,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