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基于依恋的干预治疗

我们的感受是一种决策算法,引导我们采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说最有可能促进生存和繁殖的行为。

—马亚·斯扎拉维茨(Szalavitz, 2017)

只有当一个人对他的内在有洞察力时才算拥有了它……治疗中的问题始终是怎样从自以为了解自己真实状况的无效认知层面转向情绪体验。只有当治疗中渗透了深刻的情绪时才会转变成改变的强大驱动力。

—欧文·亚隆(Yalom, 1989)

在鲍尔比的最后一本书中,他简要描述了一位有虐婴倾向的年轻母亲的案例。治疗师了解了来访者的过往,并就她在孩童时期所感到的害怕、愤怒和无助,以及对安全联结的渴望提出了一些建议。当年轻的母亲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这些情绪时,她就在治疗中和作为母亲的胜任力上取得了进步(Bowlby, 1988)。

新手治疗师可能会将此例子视为一次常规的治疗过程,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导来访者进行洞察的尝试。事实上,当时所呈现的情境可能会引发许多不同类型的干预方式,特别是对于这种确实有儿童处于危机中的压力情境。我们只能全凭想象来猜测这位年轻女性在本次咨询中经历了什么事情,以及有了怎样的改变。如果这次治疗采用的是依恋取向的体验式治疗方法,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猜到发生了什么。

● 这位年轻的母亲感到安全、有力量,并得到治疗师的验证;她不会感受到被评判,也不会觉得自己正在接受“权威”人士的指导,被教导要怎么改变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她的孩子而言,她将是一个更有胜任力的母亲。

● 治疗师引导这位母亲进入到她内在的恐惧和渴望中,这些可能是由她与宝宝相处的经历所触发的核心感受。

● 这位母亲能够探索自己的童年经历并触及她内在的失落和渴望,于是她也更能发自内心地了解到她的回应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 现在作为一个可以承认、接纳并理解自己经历的成年人,她可能会开始感到自信。

● 她体验到了作为依恋替代对象的治疗师所给予的真正支持性关系,在这其中她可以找到一种能够满足自己联结渴望的关系。

● 如果她能够继续反思并整合这些体验,她就会意识到别人可能并不总是拒绝或抛弃她,因此她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得到了扩展,她将与他人的互动转化为资源的可能性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见。

体验式心理治疗之父卡尔·罗杰斯可能会把这次会谈看作是对呈现出的渴望和失落的合作式探索,这种探索拓展了这位母亲对她的孩子和自己情绪的感受。其重点在于唤起情绪、激发情绪对行动的引导力,而非改变认知和行为本身。触碰到的情绪也都是具体的,包含愤怒、恐惧和渴望(渴望是恐惧和匮乏的另一面)。触碰这些情绪是为了重建一个关键的人际关系互动剧本。当来访者对她的孩子缺乏同情性回应时,鲍尔比会考虑到来访者的过往经历,将这种情况理解为是“完全合理的”,而罗杰斯在咨询初期也会以类似的方式接纳和共情这位来访者的困境,为她提供一种在孩童时期起就从未经历过的恰当回应。

虽然罗杰斯和鲍尔比既是研究者也是临床治疗师,但他们都无法在成人依恋、情绪及情绪调节等领域获得像当前这样丰富的研究成果,并改变治疗的进程。但他们仍尽可能地以一种与当前研究结果相一致的方式去回应来访者。无论是在个体、夫妻还是家庭治疗中,我们现在都能够总结出一套精简的核心干预措施,它既反映了罗杰斯治疗模式和依恋理论的最初理念,也反映了体验式治疗以及该治疗模型中情绪和改变发生的相关研究在现代治疗实践中的应用。在个体、夫妻和家庭这三种治疗形式中,改变都是一种情绪化的人际互动现象。由于后面的章节会专门针对不同模式进行讨论,本章中我们将以一种广泛通用的方式讨论干预及其与近期相关研究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