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茗
南方的红泥小炉
“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苏辙的这两句诗道出了潮汕、闽中地区工夫茶道的兴盛,喝茶人、泡茶人的劲头足。而这围炉煮茗最常见的就是在潮汕工夫茶道中。潮汕工夫茶有一套关于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茶的讲究,按过程,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其中,红泥小炉和紫砂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器。围炉煮茗,品的是人情和气。
潮汕工夫茶中的红泥小炉随着潮汕工夫茶道的发展,变成了符号化的茶器。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革新,茶道技法不断地迭代变化,但是红泥小炉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北方的黄泥火炉
北方的炉子和潮汕地区的高六七寸[注]的长形炉子不同,在全国统一供暖之前,大多数用的是铸铁的炉子,一到冬天,红彤彤的铁炉子上总会有冒着茶香的茶壶吱吱地响。中午觉醒,一家人围坐在炉子边喝茶,喝的茶主要是粗老的黑茶,越煮越酽。渐渐地,随着串门儿的人越来越多,炉子边围拢的人也越来越多,话题扯开来,便是一顿茶的谈资。晚饭时分,大家慢慢散去,一家人开始忙碌着做晚饭,晚饭后,往往是一家人继续围坐在炉边,重新添了茶叶,继续煮茶喝,冬天的夜是漫长的,人们借着茶劲到很晚才去休息。所以,北方的炉子总给人带来温暖的茶香的记忆。
更早的时候连铁炉子都没有,人们都在屋子里用砖头或者石块砌好,然后里面和外面都用泥巴来抹好,便是一个简易的泥炉,这样的炉子一般一个冬天都不会熄灭,以保证房间里有持久的温度。因为炉面比较大,上面永远放着一只大铝壶用来烧热水,供应着一家人一天的使用,上面也会有一只陶茶壶,壶里或浓或淡总有热茶,同时上面还会放馍馍,黄澄澄的、脆脆的皮,吃起来有别样的美味,还有埋在炉灰里慢慢烤熟的红薯或者土豆。这些都是一个泥炉子带给北方人的幸福生活。
过去的年月,北方人喝不到好茶,基本上都是边销的黑茶,大家为了改变茶的味道,会在茶叶罐子里放进去几个红皮的果子。这种果子皮厚不容易腐烂,能存放1〜2个月,果香浓重。这种果子释放出的果香被茶叶吸收了进去,茶叶就充满了果香,这个方法无意间借鉴了制作茉莉花茶的原理。每次打开茶叶罐煮茶的时候,果香四溢,在寒冷的冬天,闻到鲜果的味道,对于北方人来说那绝对是一种享受,仿佛春天来了。普普通通的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爆发出的智慧是让人敬佩的。
潮汕的红泥小炉是为茶准备的,北方的黄泥火炉是为御寒而准备的,所以前者是茶器,后者则是顺带着和茶沾了边儿,在中国的茶史上绝对是名不见经传的。但是黄泥火炉其实是身兼数职的,既是煮茶的炉子,又是喝茶的茶台。对于北方地区的人来说,这个泥炉子其实对引导人们走向茶、端起茶、喝下茶,具有非凡的意义。
现在市面上煮茶的炉子,名目繁多,各有各的优势,随着一代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起初的炉子会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是围炉煮茗这种饮茶方式会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