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宇宙看地球,立足人类看世界
摄影艺术既是一门哲学艺术,也是一门生活艺术。
王琛
1965年出生于广州,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荣获3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文化部国家一级摄影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深圳市政协第六届常委、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副会长、深圳企业家摄影协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摄影这种独特的方式呼吁大家热爱和保护地球,所以有了做“地球”系列的想法。
孙振军(以下简称“孙”):你的摄影系列主题有“地球的表情”“地球的密码”“地球的温度”“地球的主人”“地球人行道”等,最初你是如何想到拍摄这些“地球”系列的?
王琛(以下简称“王”):我做“地球”系列,是受之前在非洲肯尼亚拍摄的经历所触动。肯尼亚每年都发生世界上最壮观的野生动物大迁徙,漫山遍野的野生动物,如野马、野牛、大象、羚羊,它们集体奔腾而过,景象极其梦幻和震撼,仿佛一首和谐而奇妙的生命交响曲。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摄影这种独特的方式呼吁大家热爱和保护地球,所以有了做“地球”系列的想法。之后陆续出版了一系列以“地球环保”为主题的摄影艺术图书。其中《地球的表情》应该是国内较早航拍题材的摄影集,获得了2009年第8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录类创作奖;《地球的温度》获得2011年第62届班尼(Benny Award)金奖,这是美国印制大奖的最高荣誉奖。
在国内,影像收藏需要有土壤培育,这包含影像收藏的规则;在国外,影像收藏存在一种三角关系。
孙:你在摄影生涯开始时便痴迷于影像机的收藏,最终打造了在业内独具影响力的“影像王国”——王琛影像博物馆。影像收藏在国外起步较早,但在国内的市场却稍显生涩。对此,你怎么看?
王:我的影像博物馆是2017年才正式挂牌成立的,收藏摄影器材也是因为对摄影的爱好。在收藏相机的同时,我还收藏老电影机,现在总共收藏了上千台相机、电影机和多部胶片老电影。深圳文博会在几年前就把这里定为了分会场。影像收藏在国外起步较早,在国内起步晚、发展慢,这种局面往往会影响到国内影像收藏市场的发展,这都需要慢慢改善。
孙:能谈谈你在影像收藏方面的观点吗?你觉得影像收藏在未来几年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态势?
王:在国内,影像收藏需要土壤培育,这包含影像收藏的规则;在国外,影像收藏存在一种三角关系,收藏者和作者不直接沟通,必须通过第三方画廊的介入和推广,作品才会被市场认可。如果没有画廊的销售认可,作品收藏价值并不会很高,所以我个人觉得,在国内,影像收藏还是需要中介机构和著作权法来支持的。
影像收藏前几年在国内比较火爆,这几年呈现下滑的趋势,但是我相信中国的影像收藏市场会超过美国,超过西方。这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可能10年、20年、30年……但总的来说,影像收藏,明天会更好!
孙:你认为国内的摄影师应该如何做好作品,让藏家能够关注到自己?
王:摄影艺术创作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建议摄影师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多拍摄、多创作,只有做好自己的作品,才能够引起藏家的关注。同时作为摄影从业者,更要重视画廊的存在,通过其达到更有效的推广。
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是最需要走出去创作的,不能闭门造车,所以摄影艺术是一门哲学艺术,也是一门生活艺术。
孙:你觉得摄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跟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王:我觉得摄影是一个需要交流和灵感的艺术形式,生活安逸、平稳和快乐的时期是很难拍出经典的摄影作品的,人往往在孤独和痛苦的时候,才容易拍出优秀经典的作品。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摄影是最需要走出去创作的,不能闭门造车,所以摄影艺术既是一门哲学艺术,也是一门生活艺术。
孙:当前摄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现在摄影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手机摄影崛起,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拍照,手机的摄影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影像基本上已经可以靠手机来拍摄完成。虽然摄影的门槛越来越低,但是低门槛,长走廊,要想拍好作品,还是需要不停地学习和锻炼。
2001年5月,中国山西段黄河壶口。王琛 摄
2013年2月,泰国南部攀牙湾。王琛 摄
守望 王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