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长空天碧蓝,大地绿满眼。
踏青走阡陌,祭祖上坟园。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4、5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淮南子·天文训》曰:“(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逸周书汇校集注》曰:“清明之日,三月节也。谓之清明者,天气和煦,万物鲜润明洁也。”清明取意“天清气明”,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状况的特点有关。春秋时《国语》记载,一年有八风,“清明风”属巽(xùn),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清明风为巽,巽为绳直,故万物至此齐整清明”。冬至之后至清明节气,吹过45天条风和45天景风后,就会吹来温暖清新明净的清明风,东亚大气环流逐渐实现了从冬到春的转变。我国内地的北方气温攀升很快,降水仍然偏少,天气干燥,常会有沙尘天气出现。此时,整个北方地区平均气温已经达到10℃—15℃。中部的江淮地区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雷雨等不稳定天气现象逐渐增多。江南地区用“清明时节雨纷纷”来形容则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在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则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天清气朗,四野明净,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的盛春之景象。冬小麦正处于拔节生长的关键时期。有农谚曰:“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桃花开,杏花落,种上玉米没有错”“清明前后一场雨,强过秀才中了举”。说明此时正是春耕生产的大好时机。然而,乍暖还寒的天气会给已经开始生长的农作物带来危害,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所以,要注意做好农作物和大棚蔬菜的防寒保暖工作。冬小麦、油菜也要注意给予水分供应。春播作物要抢晴播种,并要及时覆盖保暖。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后演变成扫墓祭祀祖先的节日,并与上巳节和寒食节有关。这个节气把节气与节日连贯起来,将祭奠与游玩相结合,是科学的、肃穆的、欢乐的。生者与逝者、哀伤与欢乐、阴晴与冷暖,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时节得到了协调的安排。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日,也有传说是女娲造人的日子,更是我国的情人节。《周礼》记载,仲春之日,男女私会不会遭到禁止,而在平时是会被严厉惩罚的。民间通常有祓禊(fúxì,河边沐浴)、祭祀宴饮、曲水流觞(shāng)等习俗。唐代杜甫有《丽人行》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而寒食节传说是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史料记载,春秋时,晋献公有8个儿子,其中以太子申生及其弟弟重(chóng)耳最为贤能。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去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史称“骊姬之乱”。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随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各奔出路离他而去,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之人,其中就有介子推。
重耳逃到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他,于是他逃往齐国。途中无食可用,他只能吃一些野菜充饥。可重耳毕竟是公子呀,哪能咽下这些野菜?不几日便重病缠身,奄奄一息。介子推忠心耿耿,便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给重耳喝,还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也很快康愈。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子推腿在流血,追问后方知真相,重耳大为感动,铭记于心。重耳复国后称晋文公,大肆封赏一直跟随他的人。但是介子推反对这样厚重的封赏,认为这样势必会削弱君主的势力。于是他率先垂范,做出表率,拒绝了封赏,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亲自带着大臣前往绵山迎接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从。有人提议可三面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却没想到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晋文公悔恨不已,十分心痛,火烧绵山之后的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到绵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发现介子推母子遇难处的大柳树死而复生,绿枝千条,迎风飘舞。他走到树前,掐下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头圈戴在头上,表示对忠臣的深切思念。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规定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禁火,人们也不允许吃热的食物,“寒食节”便由此而来。寒食节是冬至后第105天,清明节是寒食节后的第二天,因两个节日时间相近,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变,二者逐渐融合成了一个节日。从此,清明戴柳的风俗也流传下来。
清明节正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天气日渐温暖,韦应物有诗曰:“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此时,人们纷纷外出游玩,所以又叫“踏青节”。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相沿成习,便固定为国家的一个节日,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外,清明还有蹴鞠(cù jū)、秋千、斗鸡、马球、插柳戴柳、饮桃花酒、植树、吃馓子等一系列民俗活动。
节气与健康
清明节气正值春分之后,天气回暖加快,到处生机勃勃。中医认为,久卧伤气。此时,要注意早睡早起。同时,人们开始亲近自然,远足踏青游玩,可以说是顺应天时,特别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已久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节气特点和生活习俗十分符合,有利于健康养生。但是,忽冷忽热的天气状况提醒我们要注意防风保暖,多饮开水,以避免肝火旺盛、口干舌燥的情况出现。而此时,春暖花开,各种植物花粉随风飘扬,特别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造成人的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性反应。此时也是白喉、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脑炎等病症多发的季节,蚊虫也开始叮咬,要注意防过敏、防流感、防蚊虫。另外,清明节祭奠故去的亲人,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人群要注意心理保健,稳定情绪,防止意外发生。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各种野菜也娇嫩欲滴,备受大家喜爱。在北方,人们喜食白蒿,以利于肝。晋南农村有“三月三,吃白蒿”之说。白蒿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益气耐老、面白长年,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等疾病,对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降低头热,对去伏瘕(jiǎ)、通关节、去滞热、祛伤寒等具有一定的疗效。在南方,人们常食青团以祛风湿,就是将新鲜的鼠曲草捣烂或榨汁,与米粉拌匀,制成团子,蒸熟食用。鼠曲草生于山坡、路旁,性平,味甘,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的功效。此外,吃清明螺可泄热明目、解暑止渴、利水消肿、解毒醒酒。
清明有三候: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清明到,泡桐花开放。过五天,田野中麦苗拔节,田鼠尽掩其中,鹌鹑多了起来,古人以为鹌鹑是由田鼠变来。又过五天,彩虹开始出现。
【清明·初候·桐始华】
《逸周书汇校集注》曰:“桐始华者,即《小正》所谓拂桐芭也。桐有白桐、青桐、油桐,今始华者白桐也。”白桐(学名:Paulownia kawakamii),是玄参科泡桐属的植物。该属共7种,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意思是说,此时,黄河中游晋南地区桐树开始开花。笔者认为,拍摄“桐始华”应参照“惊蛰·初候·桃始华”条。
(拍摄于晋南临汾市翼城县封壁村)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逸周书汇校集注》曰:“田鼠者,鼸(xiàn)鼠也。鼸鼠也者,嗛(qiàn)鼠也,非食禾之田鼠也。食禾之田鼠为硕鼠,化为鴽之田鼠为鼢(fén),同名异实也。”《小正传》曰:“鴽,鹌也。”古人认为:鹌鹑属阳,鼠属阴。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实际情况是,清明时节,黄河中游晋南地区冬小麦已经拔节,田野中的鼠类被隐藏了起来,而色彩与鼠类相似的鹌鹑类小鸟多了起来,所以古人便以为田鼠变成鹌鹑了。
(拍摄于晋南翼城县绵山东麓辛史村)
【清明·三候·虹始见(xiàn)】
《逸周书汇校集注》曰:“虹也者,阴阳交媾(gòu)之象,其物青红二气相抱,一谓之螮蝀(dì dōng),或曰雄者谓之虹,雌者谓之蜺,其实一物。盖雄胜雌则阳盛而鲜明,雌胜雄则阴盛而微暗矣。”《小正传》曰:“‘见’,古同‘现,出现,显露’。古人认为:虹,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云影,则虹见。”此时,黄河中游晋南地区的降水多了起来,开始有形成彩虹的气象条件了。特别是一些丰水的山区,只要角度合适,便有可能看到彩虹出现。
(拍摄于晋南舜王故里永济市虞乡镇五老峰灵峰观)
谷雨·春到太行/(拍摄于太行山十里河大峡谷陵川县横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