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风传韵:新媒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几点反思

课程结束后,笔者综合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业反馈以及自己观看直播回放的感受,发现“钉钉”环境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利有弊。下面就利弊之处做逐一分析反思。

(一)利

1.知识示范性更强

现代文阅读中,文章的思路、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往往需要细细分析、关联、对比,才能发现其中的精髓所在。因此,阅读圈画是提升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但是学生往往忽略这一重要环节。主要原因是语言敏感性不强,而且缺少教师的点拨和示范。

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将自己的阅读过程呈现给学生。这就造成了“学生刚需”的东西教师无法提供,只能靠学生的悟性弥补,无异于画饼充饥。

但是在“钉钉”直播模式下,教师的圈画、勾连、批注等表现知识结构的完整过程,能以视频的形式,动态、真实、清晰呈现。学生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能够动手跟着学,直观地理解教师所讲文章的精华和魅力。

2.师生成长更有利

(1)教师层面,能更好反思总结自己。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教室里上一节课,一般情况下,听众只有学生,教师本人除了通过课堂感觉、学生上课状态等不稳定因素来判断自己的课堂是否精彩外,很少有其他方法来亲身感受自己课堂教学的效果;每节课在教室里给自己录视频,不仅不太现实,也会对学生带来较大的干扰。所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往往只有一个不太准确的大轮廓,这也是很多教师感到苦恼的地方,也成为教师深入钻研课堂的瓶颈之一。钉钉直播则打破了这个僵局。直播具有回放功能,可以反复观看。这样,教师既是一名教学者,又可以成为课堂的听众。他所有的判断、感受都有了形象、直观的依据,从而使得后续的教学判断能够更加严谨、准确。同时,还可以把视频和其他同事分享,并就其中某个片段,进行针对性讨论,通过交流、分享,共同提高。

(2)学生层面,能更好查漏补缺。经实践尝试,“钉钉”直播的回放功能,确实能成为“消化不良”的学生的“治病良方”。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师讲完一节课,就必须下课,课堂就消失不存在了。学生如果没有消化好课堂知识,就只能课下找老师单独讲解,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既耗时又耗力。但是,直播回放就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永不消逝的课堂教学情景。如果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观看、思考,而且可以自主选择需要重点观看的片段,有利于查漏补缺。

3.互动参与更高效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提出一个问题,同一时间内只能选择一位同学来回答。没有被选中的同学,经常会有些小失落,无疑会降低学习积极性,而老师也无法明确众多学生此时此刻的真实想法。因此,在问题互动层面,这种教学效果略显低效、单一。而在“钉钉”环境下,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方法的呈现会是多元式的,如可以通过问卷来回答选择题,通过调查来回答论述题等。这些途径可以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同时积极参与,这样就明显提高了问题互动的效率,也能让教师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后续的个性化辅导提供真实的依据。

(二)弊

1.缺乏真挚情感的共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我们的语文阅读尤其如此。无论哪一种文体,最终都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教师除了口头表达,还会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比如面部表情、动作,来辅助自己的教学。当教师沉浸于情景之时,甚至会走到学生跟前,和学生一起激荡情感,形成共鸣。陶青认为,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至少是一种与表演艺术机会相似的艺术。众多研究表明,将戏剧表演的一些表现手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教师的传情达意,而且有利于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细腻。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我将在我的眼睛、声调和姿势中表达我希望对他唤起的热情: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说,而他也才听我,我心情激动,而他也深受感动。”这其实揭示了成功教育的条件——师生之间要有深层的、真诚的共鸣。

但是在钉钉环境下,教师多数情况下只能坐在电脑前,通过声音的传递,向学生表情达意。没有了传统课堂中的“手舞足蹈”,缺失和学生的动作、眼神交流,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成了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学生的感染性明显降低。

2.深层互动的缺失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在传统的教学中非常明显,教师的思维随着学生及时的互动而迸发新的思维,学生的认识跟着教师的思维而不断改变。整个课堂是动态的、师生双向互动的,是真正的“直播”,这种互动往往是思维深层的,及基于学生学习经历和教师教的经历而必需的,从而也是有效的。

但是在“钉钉”环境下,教师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选择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按部就班地讲述自己已经备好的教学内容,缺失了必要的“课堂意外”。这种方式,在知识层面,互动是更高效的。但是在思维碰撞、教学相长方面,就难以实现了。而后者又是更重要的互动——深层互动,长期缺席,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