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论点
过去十年里出现了三种经济理论思潮,它们致力于解释经济、产业和商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潮中,最接近新古典经济理论(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的可能是所谓的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或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试图建立一个均衡增长模型,其中,技术进步是经济系统的内生产物(参见Romer,1990,1994; Grossman & Helpman,1991,1994)。关于此,本书的作者之一小田切曾进行过研究(Odagiri,1981)。
第二个理论是纳尔逊(Nelson)和温特(Winter)提出的演化理论(evolutionary theory),它更加接近熊彼特学说的观点(the Schumpeterian view)。他们并不认为企业是在明确界定和外部给定的选择集合上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是认为这些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决策规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能力和规则因谨慎处理问题的努力和偶然事件的影响而改变。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经济领域的自然选择开始发生作用,市场决定哪些公司盈利,哪些公司亏损,并将后者淘汰”(Nelson & Winter,1982:4)。
钱德勒(Chandler)在探讨18世纪中期以来美国、英国和德国工商业的发展时,也强调了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动力的核心是企业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组织能力。这些组织能力是指集中起来的物质设备和人员技能,它们被整合到企业的内部……但是,只有精心地调整以及组合这些设备和技能,企业才能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这是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竞争和成长所必需的”(Chandler,1990:594)。也就是说,创造、维持、积累和利用这些能力是对管理的挑战,但是“这些组织能力反过来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动力源泉”(同上)。在他看来,这种动力是产业资本主义扩张背后的主要发动机。
虽然这些作者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但是他们都不满意现有理论,因为这些理论要么忽视技术、技能和能力,要么认为它们至多是经济增长的外因。这些能力必须依靠自觉、精心的积累,尽管这个积累过程也许与其说是理性考量的结果,不如说是反复试错的结果,在纳尔逊、温特和钱德勒看来尤其如此。他们都认为,如果没有对这样的能力积累过程进行研究,就不可能充分了解产业发展的动力。
本书持类似观点。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探讨日本的产业如何获得技术和积累能力,才能完整地描述日本自19世纪中叶以来的产业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其现代化进程时,在技术和组织方面仍落后于西方国家,它的第一要务是积累充足的技术和组织能力以追赶西方,并希望最终超越它们。因此,我们将重点分析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获取和积累技术能力。
要探讨企业如何获取技术,就必须同时探讨谁愿意冒险进入陌生的商业领域并历尽艰险获取新技术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问:谁是这样的企业家?管理者和工人如何积累能力?因为如果缺乏有能力的经理和工人,企业家独自创业不可能成功。回答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揭示政府政策所起的作用一样事关重大。
换言之,在研究产业发展过程的同时,必须研究商业和产业组织是如何演变的。有人做过一些关于日本商业体系发展的研究,例如贺希迈耶和由井(Hirschmeier & Yui,1975)。也有人做过一些产业案例分析,我们在稍后的章节中将会择需引用。然而,在我们看来,没有人对技术获取、能力构建以及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过程进行过全面研究。对日本的产业发展进行这样一种全面分析,是一个公认的艰巨任务,也是本书的目标。
我们将通过总体历史研究(第2—3章)和产业案例研究(第6—11章),挑战这一任务。我们也将讨论管理制度的演变(第4—5章),因为我们相信,如果不了解日本微观的经济和管理基础,也就无法充分理解日本的技术与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