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大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序:遗憾的艺术

在人类文明史的天空里,有一些闪耀的明星,给人间带来光明与温暖。《史记》所记国史,正是以“人”为本,为后世记录下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其言其行跃然纸上。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在信息千变万化的新时代,敬业的新闻人正在采访历史。“人物访谈”是现代新闻的一种重要方式,世界闻名的女记者法拉奇可谓是代表性人物,她的人物访谈录,相信无数后来者皆以为典范。

在现代新闻界与学术界,“人物访谈”与“口述历史”风生水起,为读者喜闻乐见。二战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艾伦·芮文斯(Allan Nevins)提出了“Oral History”的名词,翻成中文就是“口述历史”。但唐德刚对他说:“你不是口述历史的老祖宗,而只是名词的发明人。”在唐德刚看来,口述历史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外皆有老传统。孔子述而不作,《论语》便是由孔子口述,经学生或学生的学生记下来的,自然是口述历史了。司马迁的《史记》中也有根据口述史料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内容。在西方,荷马和希罗多德的作品都是第一流的“口述历史”,甚而苏格拉底、释迦牟尼、耶稣、摩西的言论也是口述后记录下来的。而唐德刚所做的那些生龙活虎的口述历史,何尝不是新闻人学习的范本?

新闻与历史的真相不仅需要当事人的现身说法,还要靠其他的旁证,彼此相印证,方能得出相对客观的事实。在记者生涯中,我有幸采访过数百位文化人,越到后来,越感惶恐,因此有感而发:胡适当年深感中国传记文学缺失,到处劝他的老辈朋友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当我做了这么多人物访谈之后,再看最可圈点的“赤裸裸”一词,发现其技术难度几乎无法完成。且不论遮丑的自传衣不蔽体,也不说美化的传记涂脂抹粉,即使是一位真诚的老人,在经历大半生风云变幻之后,一心想准确无误地回忆历史,又如何克服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局限呢?在我的经验里,人物访谈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在新科技与新媒体层不出穷的时代,这门艺术还需要永无止境的学习。

时代已然巨变,莫非正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笑谈?放眼天下,除影星、球星、歌星、主持人抢尽眼球之外,还有许多人正为自己的爱好和理想默默地努力,媒体的眼光,是否应该适当地投向那一方安静的天地?陈方正中学时代在《自由学人》杂志上初次读到英国史家屈范连(George M.Trevelyan)的自传,立即为其所娓娓讲述的治学环境以及写作生涯所吸引,而特别感到印象深刻的,则是他所说:在此熟悉的土地上,前人和我们同样真实地生活过,“但是现在都没有了,一代随着一代全告消灭,如同鬼魂到了鸡啼时候,消灭得干干净净……这是人生中我们最熟悉、最确实的事实,但也是最富诗意的”。浪花淘尽英雄,公道自在人心,当我们仰望天空里那些闪耀的明星时,但愿还能看到最富诗意的景象。

十年风起云涌,如今历历在目。麦克阿瑟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使人感慨万千。“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之时,但愿还有不死的老兵。当世之事,已然迷离,需要一层层地拨开雾霾,新闻纸上记录的也许只是事实的一部分。如何在变幻的时代中寻求真相?我不免想起胡适所写的条幅:“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尽管千难万难,作为掉队老兵,我仍然祈盼有志投身人物访谈的生力军在不疑处有疑,给史家做材料,为事实找旁证,留下更加多元的历史初稿。

李怀宇序于悠然居

2018年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