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圆梦
岑桑从柳州回到广州后,就迫不及待地赶回老家葛岸,看望他日牵夜挂的老祖母和久别的姐姐们。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烧杀掳掠,战后的家乡满目疮痍,瓦砾遍地,杂草丛生,景象苍凉。他老家外墙上的弹孔历历可数,清清楚楚印记着日寇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幸而历经磨难的祖母还健在,姐姐们的身体还粗安,这让颠沛流离、饱经苦难的岑桑感到无比欣慰。姐弟们围拢在祖母身边,有说有笑,承欢膝下,度过了一段舒心欢乐的日子。
岑桑看望亲人后,就蓄意重圆在贵州被打破了的大学梦,他抓紧时机报考了战后最早迁回广州的高校——省立法商学院社会学系,被录取在这间大学就读。在大学期间,他的读书和生活费用,全靠老祖母几十年省吃俭用的积蓄、祖父给祖母的私房钱,以及典当余下的金银首饰来应付。远在马达加斯加的兄长也为乃弟圆大学之梦助了一臂之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赴重庆开始了国共两党就和平建国等问题举行了会谈,并先后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和《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定》。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举行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的五项协议。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开始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还击,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此时,岑桑已读完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1946年8月,他通过中山大学转学考试,转到该校社会学系二年级就读。
岑桑在中山大学读书的三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得最为激烈的时段。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渡长江,4月23日南京解放,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中,全国各地高等学校的爱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中山大学的学生激情满怀,爱国学生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成为南粤大地青年学子的方向标。
岑桑是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踊跃参加各种进步的学生运动。他用手中那支笔,写下了一批思想内容进步的文章,为该校地下学联主办的《人文报》撰稿;他参加了中山大学学生组织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大游行;在广州的《建国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系列针砭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揭露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的杂文、随笔、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作品。杨资元于1991年5月16日回忆说:“我与岑桑同志是1946年—1949年在中山大学的同学,我曾一度主编过中大社会科学研究会(地下学联领导的组织)的刊物《人文报》,岑桑曾为之撰稿,他并参加进步团体‘创造画社’,参与了当时的进步学生运动。”
当时的《建国日报》是广州多家报纸中办得较受知识分子欢迎的一家。尤其是该报的副刊《国风》办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所刊文章的思想性、可读性都比较强,深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喜爱。
岑桑初时向《国风》投稿,先后用了“筱君”、“端木桥”两个笔名,未引起报社编辑部人员的注意,后来文章和文艺作品发表多了,就引起该报副刊编辑人员的重视,在副刊上登“小启”约岑桑谈话。初次与岑桑会面的是负责《国风》编辑工作的陈子殷。在谈话中,陈子殷很欣赏这个青年学生的文才,对他所写的作品大加赞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岑桑首次接触报界的文化人,就得到如此赞誉和鼓励,受到极大的鼓舞。此后,他更加勤奋地写作,连续不断地为《国风》投稿,成为《国风》的重要写手之一。
《国风》编辑部负责人对岑桑的培养和激励,促使岑桑作品的数量及质量有较快的增长和提高,前后刊登了岑桑70余篇作品,作品进步的思想倾向和优美生动的文笔,备受报界和文艺界不少读者的称许。使这个未届弱冠的撰稿人与中共地下党员、《国风》的后任主编黄向青成了莫逆之交。
岑桑在大学期间创作了那么多受到肯定和欢迎的文艺作品,固然与他的天赋、勤奋有极大的关系,还与他从小就受到中外文学艺术的熏陶分不开。他的父亲早时为他留下了不少中外文学名著,岑桑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都沉浸在充满魅力的文学艺术世界里。他不但遍读了鲁迅、茅盾、巴金、朱自清、周作人等著名作家的名著,而且对托尔斯泰、果戈理、屠格涅夫、普希金、高尔基、歌德、大仲马、马克·吐温等外国名家名作的中译本爱不释手。对作品中的精彩文段,优美诗句,至理名言,熟记于心,有的甚至可以背诵如流。尤其是法国著名作家纪德的作品更令他痴迷。在纪德逝世半个世纪后的2004年,他还写了《说了真话的纪德》,他说:“学生时代深爱纪德的著作,简直到了着迷的地步,凡是可以从书店购到的纪德作品中译本,我都买来读了,对特别喜爱的几部如《地粮》《新的粮食》等,还不止读一遍两遍,印象深刻,对这位大作家独特而优美的文字衷心钦佩。”中外名家的名作一直在打动着他,影响着他。
1949年夏天,岑桑毕业于中山大学。毕业后就应聘到香港中华中学任教。此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今北京)召开筹备会,同年9月27日举行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京,“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岑桑在香港教书的日子里,每天都在听新闻,看报纸,密切关注着中国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广州的解放,令岑桑心情激动,欢欣鼓舞。他拿起手中的笔,写了一系列诗文,分别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上发表,纵情欢呼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热烈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1月下旬,岑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回到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