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20世纪30年代,鲁迅针对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言论,创作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强烈地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文中描述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笔下“中国的脊梁”,是那些历史上为祖国统一、发展、繁荣作出贡献的人。晋宋之际,僧人法显就属于“舍身求法”的人。
法显所处的东晋时代,是中国史上长期分裂的时期。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数百年,最初传入的经籍往往篇章不甚完整,或者翻译失真,继而在三国曹魏时期产生“西行求法运动”。法显踊跃加入,从出发至归来,前后14年之久。法显从天竺所带来的佛教经籍深合当时国内需要,主要有《大般泥洹经》《方等泥洹经》《摩诃僧祇众律》《杂阿毗昙心》《长阿含经》等。其中,《大般泥洹经》所宣扬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是佛教教义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摩诃僧祇律》使中国律学更加完整,规范了僧侣持戒。因而,法显游历天竺归来后对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且影响巨大的。
法显回国之后即着手翻译经籍,并将自己的西行求法经历与见闻撰写成《佛国记》,或名《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记录当时西域、天竺多国的宗教发展状况、佛教圣迹、风土民情,如于阗国观行像、摩头罗国“人民殷乐”、舍卫城“人民希旷”、阿育王塔、鹿野苑等,弥补了天竺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同时,《佛国记》记载法显过小雪山逢同伴遇难、瞻仰耆阇崛山释迦圣迹、师子国无畏山见中国白绢扇、海上遇暴风雨等处,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诚然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法显西行求法还搭建起一座中外沟通的桥梁。自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逐渐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在《中国》一书中提出的,主要是指古代中国长安与中亚、印度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法显西行求法的路线,从长安出发,沿途经过乾归(今西宁)、金城(今兰州),河西走廊的张掖、敦煌,鄯善国(今若羌)、焉夷国(今焉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至于阗国(今和田),西北越葱岭,进入天竺(今克什米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法显所走的中国境内的路线,正是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
法显归国选择海路。据章巽研究,《佛国记》中叙述的航海生活是我国第一部详细的航海行记,是我国古代海上交通最重要的一项纪录。法显的航行路线为:先由天竺东北的港口西南航行至今斯里兰卡,继而由斯里兰卡泛海至今苏门答腊岛东南,再换乘北上,本欲抵达广州,却因故航行至今山东半岛的崂山附近,航途艰险万分。
2013年,我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回顾历史,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以此,我们反观法显西行求法的往返路线及其贡献,他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涵,无疑是那个时代中外文化交流杰出的开拓者与使者。
最后,法显西行求法,是具备宗教师与学者双重素质与内涵的伟大宗教家,是我国佛教史上爱国爱教的楷模。他的卓越在于以近耳顺之年的高龄翻山越岭求取真经,他的不平凡使其成为文献记载中我国第一个到达古印度带回佛教经典之人,第一个取回较多经藏并带回《阿含经》之人,第一个古印度归来、懂得梵文并参加译经之人。
让我们从法显西行开始,追随法显一同经历这艰辛、执着、神圣的取经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