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艺术的轻骑兵之路:十七年书目传承研究(1949—196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传统抑或现代”:大变局下的匆忙选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施展其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以及践行其改造旧社会的共产主义理论与既定方针。新政权期待以再造一个“新中国”的名义对整个国家和社会进行一场“关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这两个维度的、自上而下的普遍改造,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所有领域的革命性转变”注91。在强有力的国家政治权力支持下,中国共产党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造举措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场根本变革,这场变革涉及领域和范围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对中国百姓、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影响超过以往中国历史上所有政权推动的变革。其实,在当年3月初,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宣布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后,伴随着解放战争全面胜利,中共已经开始对城市进行全面的接管与深度的改造。

中共新政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对中国社会所进行的这场全面破旧立新的改造运动,涉及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大众文艺改造是一场“影响力极大、牵涉面极广、整合度极强的社会主义文化政治的具体实践”注92,毫无疑问,传统戏曲改革是这场大众文艺改造运动的重要一环。传统戏曲改革工作是当代戏曲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使命,早在延安时期就已经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戏曲改革则在新的起点上,成为一场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适应的划时代的变革”注93。确切地讲,早在1948年11月13日,中共华北人民政府即在《人民日报》上明确表示要对旧剧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改革:

我们对于旧剧,必须加以改革,因为旧剧也和旧的文化教育的其他部门一样,是反动的压迫阶级用以欺骗和压迫劳动群众的一种重要的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需要欺骗与压迫劳动群众,相反,我们要帮助和鼓励劳动群众去反对与消灭这种欺骗和压迫,所以我们对于旧剧必须加以改革。……旧剧的各种节目,往往不受限制、不加批判地任其到处上演,在广大群众的思想中传播毒素。这种现象,是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相违反的,是必须改变的。注94

这一社论是根据中共最高领袖毛泽东的意见发表的注95,为中共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旧剧改革的运动吹响了号角。如此一来,作为既定方针,中共在建立全国政权以后强力推动旧剧改造运动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这场波及范围大、影响规模广、参与人数多的传统戏曲改造运动是中共有步骤、有计划地领导并强力推动的,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评弹界乃至曲艺界、文化界始终在“守旧”与“创新”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徘徊。国家的戏曲政策,乃至整个文化政策随着时代政治与意识形态取向的转变而调整,受其影响,评弹界亦是在“传统”与“现代”这两点之间徘徊,具体来讲,评弹界的摇摆与选择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书目与现代书目的态度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戏改的大环境中传统剧目、曲目、书目始终与现代剧目、曲目、书目存在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中,虽然现代剧目、曲目、书目代替传统剧目、曲目、书目的过程有时候会发生反复,对传统的发掘整理在短时间内曾占据上风,然而到“大写十三年”后传统已被彻底取代。

傅谨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中讲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1957年上半年文化部召开全国第二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并下达“开放禁戏”的通知止,“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复杂的选择,经历了从战时体制向和平时代的社会结构艰难的转变”注96。笔者以为,“艰难选择”的这一论断亦适用于这一时期上海评弹界的书目工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上海评弹界在传统书目与现代书目上的选择可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到1953年年初止,在这期间传统书目与现代书目是处于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即评弹界从尝试说现代书到全面说现代书;相应的,传统书则是从部分地被限制到全面地“斩尾巴”。第二阶段是新旧书目的共生共存,自1953年初到1956年底,在这期间上海评弹界鉴于“斩尾巴”的教训,开始一边发掘整理传统书目,一边编演现代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