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隆福寺商业民俗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北京城市史与隆福寺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网络

一般来讲,宗教学者主要关注高僧、佛教东渐过程、佛教经典阐释、佛教义学与宗派佛学等方面,侧重从教义与佛教史本身梳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传统寺庙研究,也多关注其建筑艺术与历史,如寺观志等文献,往往忽略了寺庙与宗教、世俗、皇室等相联系的多样的社会生活史。近些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对北京寺庙功能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丰富了对北京地方史、宗教史和城市史的理解。韩书瑞、施舟人、李孝聪等指出,北京城庙宇是市民活动的主要的公共空间。在明代北京佛教研究史上,宗教学者重视对佛教与明代社会历史的关系,对北京寺庙兴建数量,以及与皇室、太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研究,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整体观照明代北京佛寺的历史背景。如程恭让的《明代太监与佛教关系考述》 87,认为皇家寺庙,指的是明代皇室以内帑建置或修复的寺庙。这些寺庙是明代皇帝及皇室其他成员的祝厘之所。皇家寺庙的建筑、修复及管理工作,往往由太监主持。隆福寺就是这样的皇家寺庙。

从隆福寺来看,皇家寺院并非仅是皇室成员独享的祝厘之所,隆福寺从建成起就与上层和中下层市民社会产生了关系,尤其是作为城市人文景观,成为文人、士大夫贵族和僧官频繁交际的寺庙文化空间。从民俗学视角看北京寺庙研究,对寺庙日常生活乃至与皇家政治的关系关注不够,较少注意城市庙会与市民社会的复杂关系,在明清寺院经济史研究中,对寺庙个案也关注甚微。这里试图通过历史文献、笔记史料,对各个历史时期与隆福寺相关的生活记载进行梳理和分析,重点观察隆福寺的历史与商业民俗。这里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明代隆福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寺庙的文化空间和社会网络如何,这些文化传统与后来发展形成的庙会商业有何关系,清代隆福寺庙会起源与北京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民国时期隆福寺庙会发展变化的过程,并对隆福寺庙会商业形态进行描述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