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资料来源、使用原则和研究方法
本书的研究区域范围限定在北京市东城区隆福寺社区。在隆福寺原址上的现代建筑地标有隆福大厦、隆福广场。从目前的文献和档案资料看,历史上隆福寺街区行政管理曾经变更多次,但是实际地理区域并未变化,比较稳定,除街巷、胡同个别调整外,整体格局基本上没有变。田野调查点参照明清文献记载的隆福寺街区位置,这也是北京隆福寺街区的现代面貌。
除了隆福寺街外,隆福寺周边的街巷胡同也是本书的田野调查点,这样能够从更丰富的社会空间视角,观察隆福寺在街区社会中的变化。利用历史地图界定研究对象区域,是为了将“隆福寺”相关文献、档案的概念,转化为可实际观察的空间。展现隆福寺街区商业民俗历史变迁,需要对稳定的历史文化空间进行限定,否则难以说明文献资料和现代田野调查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资料系统主要由文献资料和田野资料两部分构成。其中文献资料是北京地方史志文献、现代回忆资料和政府档案。田野调查资料主要是笔者2009年3月到2011年3月,在北京东城隆福寺所做的相关调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类资料,由于资料性质不同,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价值和特点。
(一)资料来源与使用原则
第一类:碑刻拓片
主要依据北京师范大学数字民俗学实验室提供的“北京寺庙碑刻数据库”60,共检索到两通隆福寺碑刻:一通是明景泰四年(1453)(代宗)朱祁钰撰书《隆福寺碑》,另外一通是清雍正三年(1725)(世宗)胤禛《御制隆福寺碑文》。据《北京市文物胜迹大全东城区卷》61,此庙内有四块碑,除了数据库中已有的两块之外,还有乾隆御制诗碑,额题御制,乾隆二十一年(1756)冬御笔;另一通为道光八年(1828)观音庵王运洪施香火碑,额题“万古流芳”。
碑刻资料的使用,便于从更长时段的历史线索中提取信息,进行资料对比。碑刻研究不仅要注意其内容,而且应该重视对其人文空间、物质空间、民俗空间意义的阐释。比如,置放在隆福寺中的碑刻有的并不一定和隆福寺内容相关,而是和寺庙其他历史事件有关,或者是它下属寺院的碑刻,也被置放在隆福寺庙内,庙宇空间和碑本身所体现的象征意义、附加文化可能更加丰富。如清道光八年(1828)的《王运洪施香火地碑》, 位于东城区隆福寺街人民市场东巷观音庵。清康熙八年(1669)的《重修崇宁观记》,位于东城区隆福寺街连丰胡同关帝庙。这两处寺庙都和隆福寺相邻。实际调查发现这些寺庙的僧尼和隆福寺僧人常常一同为住户出经,有密切的联系。另外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火神庙碑》,碑文落款提到助善人隆福寺内众铺户。明弘治十二年(1499)的《敕赐法通寺蕴空铠禅师行实铭》,位于东城区华丰胡同法通寺,碑文提到“大隆福寺沚庵定汰篆额”。从这些碑文线索可以看出,隆福寺在清代北京城市寺庙中的影响。
研究使用的隆福寺碑刻资料,虽然数目不多,但却是明清皇帝撰文,代表了一种文献类型,也能够反映隆福寺与皇室上层社会的关系。通过对碑刻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北京隆福寺创建维修的历史时间和内容,对于理解明清隆福寺作为皇家寺庙的商业民俗,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和隆福寺世俗化生活形成对比。
隆福寺碑刻资料主要是反映皇家对隆福寺的修缮记录以及和其他寺庙宗教的关系。这点可以和明清部分的史籍相互印证。反映隆福寺街商人和寺庙的特殊关系的有清道光十七年(1837)的《火神庙碑》,碑文落款提到助善人隆福寺内众铺户。隆福寺铺户,不仅和隆福寺有关,而且和周围寺庙也有密切联系,这应该是商人和宗教寺庙的一次合作。不过碑文信息有限,需要用地方史志文献等其他相关资料来恢复可使用程度。
第二类:地方史志文献和笔记杂纂
通过碑刻了解皇家对隆福寺的管理,在地方史志文献中也有反映。明清至民国时期北京地方史志和文人笔记中记载的隆福寺的信息非常丰富,大多有关北京古迹、庙会甚至书市的记载都会提及隆福寺。此外,在外国人游记、现代老北京回忆资料等著作中也有丰富的记载。其中,记载了隆福寺的官修地方志主要有(清)《日下旧闻考》 62 《宸垣识略》 63和《光绪顺天府志》 64等,另外各类笔记如(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陈宗藩的《燕都丛考》 65、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 66等。还有清乾隆朝鲜使者朴趾源的《热河日记》 67、(朝鲜)洪大容的《湛轩书》 68等著作也直接描写到隆福寺。
总的来说,这部分资料分为官修史志、笔记文献和外使游记等几类。官修史志,如清《日下旧闻考》等,比较全面详细,后世官修方志和人文记录经常引用此书。本书主要参考该书对隆福寺街历史情况的记录,该书还收录了清雍正三年(1725)胤禛的《御制隆福寺碑文》。这些地方史志是对北京的研究中很重要的参考文献,记述全面系统,信息价值高,因此常被研究者使用。我们主要查看官修史书对隆福寺的不同记录和表述,以观察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变化。
个人笔记文献。这类文献比较杂,但是内容丰富细腻,具有很重要的生活信息,相比官修史书的“大事记”特征,能够写出隆福寺街区人的活动,非常珍贵。这些笔记文献,如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菽园杂记》69等。清代、民国的笔记文献也比较多,如《燕都丛考》《北平风俗类征》70等,这类文献表达了文人、官员等个人对隆福寺连续性的民俗看法,充满生活细节,能够看出隆福寺微观的市井人生。如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关于“隆福寺”的记录,所载信息和明史吻合,经常被后世学者反复引用。陈宗蕃的《燕都丛考》,除文字记述外,还配有宫苑及内外城11个区的详图,为学者研究北京城市变迁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重要的是该书记载了“隆福寺”各条街巷胡同的变迁,包括胡同名称、位置的变化,这对于本文理解隆福寺街区形成的时间具有重要价值。
外使游记。这类文献主要是外国人在中国游览的记录,历史学者曾使用清代朝鲜使者文献,分析清代社会生活的特点。本项研究重点参照朝鲜使者对隆福寺的描写,如《热河日记》《湛轩书》《燕行日记》等,71借以管窥外使对寺庙经济的看法。与前述官修方志和中国文人笔记的视角不同,这部分资料记载了异域眼光中的北京城市社会的历史,让我们能从各个侧面尽量了解隆福寺的历史面貌。
通过文献记载可以看出隆福寺民俗变化的影子,尤其在各类笔记中反映得非常生动,在使用这部分资料的过程中,尽量通过还原作者当时写作的生活背景,来理解资料描述的深层意义。这部分资料历史线索清晰,延续性强,我们可以大体勾勒出隆福寺历史背景和商业民俗的关系,以及隆福寺民俗社会是在什么程度下被记录和传承的,由此反观历史情境中隆福寺的变化。
通过明清地方史志、笔记文献,我们大致了解了明清至民国期间隆福寺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中民国隆福寺的情况,在现代老北京回忆资料中,也有充分的描述,可以和民国时期隆福寺相关记载对应起来,尤其在隆福寺商业发展线索上,有比较连续的资料系统。这里主要搜集到《隆福春秋》和《隆福漫笔》 72,这两本资料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隆福寺的回忆较为详细,收录了很多隆福寺历史文献资料,还有详细的隆福寺庙会回忆资料,这对于理解民国至隆福寺拆除前的这段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隆福春秋》和《隆福漫笔》都是对隆福寺和该街区历史资料的整理、查访、回忆的作品。作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走访了隆福寺街区的各界人士、知情老人、店铺负责人,加上本人世居此地,又在东城区工作,对大量逸闻趣事、史实资料、历史变化非常熟悉。作者在后记中写道:“采访过的人士有灶温饭庄后人温开国、原中央民族学院乔仁诚、隆福寺街东居委会邵鸿义主任、原东四人民市场曹凤鸣副经理,以及隆福寺街改造办公室于惠、辛国珍、杨致卿等,兄长王晋昌、王晋良,还有诸多街坊。”73《隆福春秋》是第一部整理隆福寺资料的作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隆福寺和隆福寺庙会纪事”,详细描述了隆福寺历史原貌,回忆了隆福寺庙会各街区生活实录;下篇是“隆福寺街史话”,对隆福寺街巷胡同的历史进行了介绍,用大量笔墨描述了上百家店铺的历史变迁。《隆福漫笔》是《隆福春秋》的续篇,记述的时间从明景泰年隆福寺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重点记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上篇是作者根据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整理的隆福寺史和隆福寺逸闻;中篇是作者整理的历代文人学者记述隆福寺的诗文集;下篇是作者给隆福寺庙会人物、店铺经理所撰写的传记。这两部著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隆福寺历史变迁和隆福寺庙会的资料,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同时这些回忆资料大都是关于民国时期隆福寺的回忆,可以和文献、档案资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总之,史志文献,一般会从寺庙、庙会、内城隆福寺街等三方面谈及隆福寺,分类清晰,信息准确直观;笔记类资料,大多是当时人的日常生活记录,多回忆隆福寺庙会、书市等,内容较为活泼,更能鲜活地记载个人的生活细节和态度心情,便于我们从中判断当时丰富的生活情形,尤其是当时的一些使者笔记,能够反观作为陌生人,隆福寺在他们内心的位置;现代人隆福寺文史资料本,如《隆福春秋》《隆福漫笔》等74,作者世居隆福寺五代,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他们从各方面回忆隆福寺的历史变迁,内容多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隆福寺的状况,使得研究材料具有连续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也可以和田野资料对接。此外,还有一些现代编纂的史书,在史籍文献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增加了新的资料信息,如《东华图志》等。75
第三类:档案资料
因为隆福寺是明清两代皇家寺院,民国至1976年也是政府管理的重点和焦点,所以留下了比较丰富的档案资料。从档案资料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是清代皇家隆福寺档案资料。北京档案馆主要是民国至1949年的隆福寺档案资料。使用档案资料,可以从明清皇家、民国北平市政府、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政府等不同角度,观察隆福寺管理的相关信息,充分了解隆福寺历史变迁的基本情况。民国档案资料的使用,可以和田野调查相呼应,一方面,民国档案为调查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和个案,另一方面,访谈人也可以回忆部分民国时期隆福寺的具体生活情况。这样可以和现代隆福寺商业管理进行适当比较分析,对整体认识隆福寺由历史传统向现代社区的建设过程,也有积极意义。
档案资料主要来源于北京市档案馆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使用了两个数据库的隆福寺相关档案,即“原馆藏目录”和“录副雍乾朝内务府奏案”。北京市档案馆主要包括民国隆福寺街区管理档案和20世纪50年代隆福寺街商铺工商税务档案两种。以下分别予以说明。
首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原馆藏目录”和“录副雍乾朝内务府奏案”隆福寺相关档案。从所查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清代皇族宫廷事务档案和国家机关档案两部分内容,皇族事务类如皇帝、皇后梓宫迁移隆福寺等,不过主要指京郊隆福寺行宫,不是本文主要考虑的对象。其他国家机关档案,如刑部、法部对刑事案件的审理,总管内务府、总管内务府官房租库、总管内务府营造司所立档案等,这部分档案有的也是讲隆福寺行宫修理拨银的事情,但其中有10种档案是关于京城隆福寺的,16种档案是修缮京城隆福寺寺庙的。观察清代皇家档案对隆福寺的维修和管理情况,可以和隆福寺相关碑刻拓片、明清史志文献结合起来使用,如清代从雍正到嘉庆十六年对隆福寺庙宇修缮,以及咸丰、光绪年隆福寺街刑部案件的档案等。
综合清代隆福寺相关档案资料看,北京隆福寺从档案记载方面讲,有三层含义:第一是指将北京东城作为寺庙的隆福寺。第二是指将北京东城作为街区的隆福寺街,现在主要是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美术馆东街的街道。第三是指北京郊区隆福寺及东陵隆福寺行宫。因为要讨论北京内城寺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所以本文主要搜集了北京内城的隆福寺相关档案,包括它既作为寺庙又作为街区的档案内容。
其次,北京市档案馆的民国隆福寺档案、20世纪50年代隆福寺街商铺工商税务档案。主要包括民国北平警察局隆福寺街档案、民国北平警察局隆福寺街户籍档案、20世纪50年代隆福寺街商铺工商税务档案,还有其他管理机关有关隆福寺的行政文件档案。北京市档案馆民国时期警察局档案中关于隆福寺的档案,共31种,档案时间为1913~1948年。主要包括警察局调查记录、税务局调查记录、警察局户口档案表三种,内容主要关于寺庙人员违法记录,商铺活动记录,隆福寺街区关于偷盗、殴伤、卫生、户籍等的信息。本书使用这部分档案,主要是想观察这一时期北京隆福寺街的社会生活情况,可以寻检相关信息,并和其他材料相互印证补充。
我们重点查阅了隆福寺街商铺工商税务档案。20世纪50年代隆福寺街商铺工商税务档案,可以和隆福寺庙会、商铺等资料结合使用。隆福寺工商税务档案有258种,档案资料信息丰富,时间线索清晰,能够反映当时隆福寺街区政府管理方式和民众生活状况。通过查阅隆福寺街工商税务档案,分析商铺在街区的行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铺保网络分布等情况,并分别归类哪些是隆福寺内商铺,哪些是寺外商铺以及它们的商号、产业如何,可以了解隆福寺与社会互动的内在关系。
隆福寺街工商税务档案,时间主要集中在1949~1956年。通过税务档案可以了解工商户1949年前后的变迁情况,以及相关的隆福寺商业民俗,如商铺与铺保的民俗特征等。
第四类:田野调查资料
田野和文献资料的结合使用,主要作用有三:一是查找补充历史信息线索,梳理隆福寺商业民俗的传承部分。二是补充分析田野资料和其他文献资料,加强对隆福寺相关问题的理解。三是将信息比较处理,互补观察隆福寺商业民俗的结构性特征。可以利用文献和田野信息比对的矛盾点,探析民俗社会的内在结构;利用材料整合的多角度,发现个案和宏观历史背后的深层意义;也可通过田野访谈,勾勒出鲜活的口述史,增加对寺庙街区当下情境的理解。
第五类:隆福寺地图资料及相关隆福寺、隆福寺街商铺示意图
对地图资料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分析隆福寺在空间社会中的变化情况,另外,可以看出历史时期各类商户、住户的分布情况,便于直观、宏观地了解隆福寺民俗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与周围其他文化空间的互动。如《北京街衢坊巷之概略》 76 《旧北京一九四九年城区地图》等地图中显示的隆福寺地区。77
在所使用的图表中,王玉甫根据回忆绘制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隆福寺街商铺示意图、隆福寺平面图。78利用这些示意图可以了解当时隆福寺街商铺的空间分布关系。《东华图志》79中的隆福寺文物史迹部分,能够清晰地还原隆福寺周围其他的文化史迹。地图和示意图资料的整理,有利于从整体人文空间判断隆福寺街区社会的构成,如隆福寺周边的寺庙,如崇宁观、法王庵、观音庵等的位置,还有福全馆饭庄、景泰曲艺园、祥元斋镶鞋铺等老字号的位置。
(二)研究方法
第一,民俗志方法。这里运用民俗志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料的系统性,以及民俗志理论如何贯彻研究工作始末的问题。隆福寺个案研究,其资料记录较为零散,很难确立各种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工作本身也不宜反映到学术分析中,在这种情形下,如何保持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的同步和资料分析和理论架构的同步,从宏观上深入把握对隆福寺这样一个历史街区民俗社会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利用民俗志的相关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资料搜集与阐释、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等。
第二,文献与田野结合的方法。本书运用地方史志、笔记杂纂、档案史料、文史资料和田野资料等多种资料,反映的不同时期的隆福寺历史也有所区别。因此在分章论述时,我们注意对各种隆福寺资料的描述角度和历史传统进行比较分析,力求从多侧面真实地还原隆福寺的历史生活面貌,通过比较,也可互相弥补和印证隆福寺的相关问题,从各个方面提升对隆福寺商业民俗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