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思撑起的一片天空
关于海思芯片的有趣对话。
“做了2万枚金牌奖章,上面的题词是不死的华为。”2019年5月26日,任正非在华为总部接受央视《面对面》的独家专访。
问:
海思在近段时间以来,在所有人的心目中几乎就像一个英雄一样。
任正非:
他们本来就是英雄。你想,他们拿了多少奖牌?职级有多高?各方面收入有多少?我问过他们,他们说默默无闻。我问:“钱少了吗?”回答:“没有少。”那不就行了吗?
他们看到余承东很张扬,他们也想去张扬一下,搞手机研发的人也跑到台上去讲。我就批评他们,“老老实实回到科研室,不要去讲。”就让余承东他们搞销售的去讲。
踏踏实实干活,如果活没干好,张扬有什么结果?
问:
对于他们来说,什么叫“干好”?
任正非:
产品。
问:
如果他们始终憋着,怎么证明呢?
任正非:
怎么会憋着呢?回家老婆总表扬他们就行了。公司整个体系中,他们一直是被认同的,从来没有亏待过他们。
问:
外界不知道?
任正非:
为什么要外界知道呢?我认为,不需要让外界知道。其实我们到国家领奖的人并不是真的发明人,不会让真正的发明人去领奖,不会把他的照片傻乎乎地贴到网上。最近我经常在网上看到何庭波的照片,多数都是假的,只有少量是真的。
海思有大量深刻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有些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也有的是从外界合理授权获得的,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专利费。同时也是战略研究院在外面“撒胡椒面”形成的。如果没有基础理论,怎么能做到现在这个程度?
我没有叫过他们“备胎”。他们正常拿工资、拿奖金、戴大红花,人人都一样。
问:
在您心目中,它的作用应当是什么?
任正非:
很重要,跟市场体系、研发体系同等重要的部门。
问:
是不是它永远不启用,才是一个正常状态?
任正非:
一直在用,没有说不用。如果美国真要断供,就以海思的供应为主体。如果美国恢复供应,他们还是继续少量使用和生产。
海思是华为的一个助战队伍,跟着华为主战队伍前进,就如坦克队伍中的加油车、架桥机、担架队一样,是这样的定位。三个板块,不是哪个板块挣钱多就地位高,只有网络联接部门才能称霸世界。美国打的是这个部门,“烂飞机”说的也是这个部门。现在梳理下来,发现这个部门困难少,因为准备时间长,反而别的部门困难多。在5G、光传输、核心网等领域,不会受到打击,还会长期领先世界很多年。
科技创新是需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比如我们的海思并非从源头开始自主创新,也给别人缴纳了大量知识产权费用。有些是签订了交叉许可协议,有些协议是永久授权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别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创新。
我们鼓励自主创新,但是要把定义讲清楚。相同的东西,你自己做出来了也不能用,也要给人家原创交钱,这是法律,谁先申请归谁。无线电最早是波波夫发明的,但是俄罗斯为了保密,压制了这个东西的公布。意大利的马可尼先申请,所以无线电的发明权归马可尼。飞机的发明者不是莱特兄弟,他们只是完成了飞行。其实真正的发明者是茹柯夫斯基,他的流体力学公式推演出如何让翅膀升起来,奠定了升力流体力学。
我们的飞机喷气发动机到今天不过关,但是喷气发动机是谁发明的?中国人!邓小平到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时,斯贝同意把发动机卖给我们。邓小平问军用的发动机卖不卖?英国人回答说卖。其实中国想买民用发动机,主要做民航机的备件。后来英国人军用发动机也卖,也就是现在轰炸机6用的发动机。邓小平站起来向英国科学家致敬,英国科学家吓坏了,赶紧站起来回礼,说感谢中国科学家的伟大发明。邓小平回来查是谁发明的,是吴仲华。这人在什么地方?一查这个人在湖北养猪,赶紧调回北京去做热物理研究所的所长。我们为什么不借着吴仲华的研究,一步步深入,为什么在喷气发动机上不能进行理论突破呢?现在飞机发动机设计叫实验科学,不叫理论科学,而飞机一定是理论科学。
你们看绍伊古关于飞机的讲话。美国飞机很精密,飞机使用寿命是4000~5000小时。俄罗斯飞机没有那么发达,只能飞1000小时。绍伊古就问,战争时期飞机能飞满1000小时吗?大多数没到1000小时就被打掉了,那何必要搞4000~5000小时,还那么贵?于是从实战的需求就确定了他们设计飞机的原则。他说,飞机飞得不快、金属表面不平。俄罗斯就在翅膀上敷设一层层流膜,解决了高速空气的润滑作用,这样俄罗斯飞机也能飞得很快。
F22隐形飞机的隐形原理也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数学家发明的。数学家说钻石切面有隐身功能,苏联研究半天觉得这个东西没用。为什么?因为做不到,没有意义,所以批准论文公开发表。美国人读了以后,如获至宝,花20年时间把F22隐形飞机做出来了。当然现在我们的米波雷达又把F22看见了。
(一)ASIC设计中心成立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华为芯片事业的成长过程。
1991年,华为ASIC设计中心(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前身)成立。
1993年,海思第1块数字ASIC芯片开发成功。
1996年,海思第1块10万门级ASIC芯片开发成功。
1998年,海思第1块数模混合ASIC芯片开发成功。
2000年,海思第1块百万门级ASIC芯片开发成功。
2001年,WCDMA基站套片开发成功。
2002年,海思第1块COT芯片开发成功。
2003年底,海思第1块千万门级ASIC芯片开发成功。
2004年10月,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公司正式成立。
2006年6月,海思在TAIPEI COMPUTEX展会推出功能强大的H.264视频编解码芯Hi3510。
2007年,在国内3G都还没有正式商用的时候,华为就开始LTE相关的研发。
2008年3月,海思发布全球首款内置QAM的超低功耗DVB-C单芯片。
2008年9月,华为正式成立LTE UE开发部门,启动LTE芯片的开发。
2009年11月,华为海思、华为终端等部门正式成立联合项目。
2010年初,华为推出业界首款支持TD-LTE的终端芯片巴龙(Balong)700,支持LTE FDD和TD-LTE双模。5月,TD-LTE CPE正式亮相上海世博会,成为全球首个商用TD-LTE网络。7月,参加德国TOM认证,正式进入商用终端领域。
2012年2月,在巴塞罗那CES大会上,海思发布四核手机处理器芯片K3V2,并搭载AscendD上市。
2012年,华为发布业界首款支持LTE Cat.4的多模LTE终端芯片巴龙710,并整合在麒麟910系列处理器中。其下行速率最高150 Mb/s,领先业界一年多。
2013年,华为又推出巴龙720,全球率先支持LTE Cat.6,下行速率达到300Mb/s。
2013年底,中国4G牌照正式发放后,TD-LTE芯片的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
2014年5月,海思发布四核麒麟910T(Kirin 910T),搭载于华为P7。
2014年6月,海思发布八核麒麟(Kirin)920,整合了巴龙(Balong)720,成为全球首款支持LTE Cat.6 300Mb/s的SoC芯片。在发布麒麟920的同时,由荣耀发布了当时业界网速最快的手机荣耀6。为了发布会演示网速,北京移动公司特地准备了CAT6网络环境。华为在4G网络的端到端应用上,已经走在电信运营商前面。
2014年9月4日,海思发布超八核海思麒麟925芯片,4个ARMA7核,4个ARMA15核,加1个协处理器,内建基带支持LTE Cat.6标准网络,搭载于华为Mate7、荣耀6Plus。
2014年10月13日,海思发布海思麒麟928芯片,并搭载于华为荣耀6至尊版。
2014年12月3日,海思发布64位8核芯片麒麟620(Kirin620);搭载于荣耀畅玩4X/4C、华为P8青春版。
2015年,华为发布巴龙(Balong)750,支持LTE Cat.12/13 UL,峰值下载速率高达600 Mb/s,峰值上传速率150 Mb/s,还是全球领先。该芯片于2016年整合到麒麟(Kirin)960芯片当中。
2015年,海思发布64位8核芯片海思麒麟930,搭载于荣耀X2、华为P8(部分版本)。
2015年4月,海思发布麒麟935,主要搭载于华为P8高配版与荣耀7。
2015年5月,海思宣布与高通共同完成LTE Cat.11试验,最高下行速率可达600 Mb/s。
2015年11月5日,华为发布旗舰级手机处理器芯片——麒麟950。麒麟950采用的是台积电的16 nm FF+工艺,4个2.3 GHz的A72核心+4个1.8 GHz的A53核心,搭载全新的Mali T880图形处理器。按照华为自己的说法,在性能提升11%的同时,功耗降低20%,图形生成能力则提升了100%。
2016年10月19日,华为发布麒麟960。该芯片以打造更加快速、流畅、安全的安卓体验为目标,在性能、续航、游戏、拍照、通信、安全等方面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麒麟960首次配备ARM Cortex-A73 CPU核心,小核心为A53,组成四大四小的big.LITTLE组合,GPU为Mali G71MP8。与上一代相比,CPU能效提升15%(单核10%、多核18%),同时图形处理性能提升180%,GPU能效提升20%,存储方面支持LPDDR4和UFS2.1,号称DDR性能提升90%,文件加密读写性能提升150%。该款芯片也使华为有了足够的实力来对抗顶级的芯片厂商。
2017年9月,华为在德国发布麒麟970。该芯片首次采用台积电10nm工艺,与高通最新的骁龙835芯片是一个工艺,但集成了55亿颗晶体管,远比高通的31亿颗、苹果A10的33亿颗多,带来的是功耗降低20%。AI是此次麒麟970的“大脑”,AI技术的核心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该款芯片的发布,使华为步入了顶级芯片厂商行列。
2018年2月25日,巴龙5G01基带亮相MWC 2018。巴龙5G01是全球首款基于3GPP标准的5G商用基带芯片,同时还有全球首款八天线4.5G LTE基带巴龙765。
2018年3月19日,华为正式发布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HiKey 970。
6月,华为终端全球合作伙伴及开发者大会开幕,HiKey 970展示了在端侧的AI实力。
11月,润和AI+之路发布会召开,基于HiKey 970开发的AI产品首次亮相。
2018年6月28日,麒麟970在中国移动报告中独占鳌头。
《中国移动2018年智能硬件质量报告(第一期)》中,麒麟970在AI、通信、GPU性能评测中全面领先,搭载麒麟970的华为P20 Pro和荣耀10在各档位手机中领先。
2018年7月18日,麒麟710全球首发,麒麟659终于后继有人。Nova 3i首发,之后陆续又进入畅享9 Plus、荣耀10青春版。
2018年8月31日,华为最新一代旗舰AI芯片麒麟980在德国IFA大会上发布,六项首发性能登顶全球第一,多家海外知名媒体授予了“IFA 2018最佳产品奖”“最佳创新奖”等奖项。
2018年10月10日,华为于HC大会发布首款全栈、全场景AI芯片及解决方案昇腾310,助力AI从中心侧向边缘侧与端侧延伸,与麒麟芯片同为华为全面AI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7日,昇腾310荣获“2018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奖”,其技术先进性与创新性受到广泛认可。
2018年10月16日,首款搭载麒麟980的华为Mate 20系列惊艳亮相。
10月24日,华为Mate 20系列又登陆国内市场,特别展示了操作机械臂与人对弈、AI实力。
随后,荣耀Magic 2也配备了麒麟980,荣耀V20也是如此。
2018年12月6日,在《中国移动2018年智能硬件质量报告(第二期)》中,麒麟980芯片在综合性能、通信、AI测试中名列商用手机芯片第一,多款手机获得全价格区间内冠军。
2019年,华为共发布了6款业界领先的芯片。
2019年1月,发布巴龙5000,这款芯片是全球首款7nm、支持SA/NSA的双模5G基带芯片。这款芯片的推出,预示着华为在基带芯片上,真正领先了高通。
而鲲鹏920是当时业界最高性能ARM-based处理器,据说这款芯片在推出时反响并不是太大。但如今随着华为把鲲鹏920用于服务器、台式机,这款处理器名声大噪。
2019年6月,推出麒麟810,这是华为面向中端手机市场推出的一款手机SoC芯片。这款芯片最大的卖点是采用了华为自研的达·芬奇架构的NPU,这也是华为真正将达·芬奇架构用于手机SoC中,意义非常重大。
2019年8月,推出昇腾910。这款芯片是当时算力最强的AI处理器,代表了华为在AI芯片领域,比肩老牌企业Intel、nVidia了,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2019年9月,推出麒麟990 5G。这款芯片可谓大名鼎鼎,因为以此为标志,华为真正站到了5G芯片领先位置。比起高通、联发科、三星来讲,华为真正成为5G芯片领军者。
而麒麟A1芯片熟悉的人可能不多,用于华为的手表、耳机等,也是华为全球首款BT/BLE双模5.1可穿戴芯片。之前华为耳机用的是别人的芯片,这颗芯片推出后,华为耳机芯片就是自研的了。
以上6款芯片,是华为2019年最具代表性的6款芯片。业界专家指出这是华为在6个领域的爆发。自华为海思成立以来,10数年间,取得如此瞩目成绩,多个领域如此强悍,令人不得不佩服。
(二)5G时代的AI芯片机遇
2019年1月24日,华为正式发布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余承东称巴龙5000是全球的modem。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说高通、三星更早发布了5G芯片。早在2016年高通就发布了5G基带芯片,但依然没有任何商用产品面世。值得一提的是,当日与巴龙5000一起发布的还有基于该芯片的5G商用终端——华为5G CPE Pro,这是正式商用的芯片,这充分证明华为在5G基带研发方面走在前面。
中国有机会以弱胜强的领域,在于AI芯片。从使用设备来看,AI芯片分为终端和云端两种。终端就是手机5G基带芯片,AI算法类的芯片。云端是一种针对自身业务设计出契合架构的芯片,再使用加强自己的算法,然后对外直接输出服务。
5G时代的来临是AI芯片的又一次机遇,在中科院方圆20公里内有大小几十家AI芯片公司,开启了一场全新赛道的竞赛。寒武纪和北京市中科院孵化,在手机AI芯片中深度神经网络技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目前寒武纪和海思携手主攻NPU技术,早在2017年就率先发布了麒麟970处理器,这是具有人工智能神经处理元件的手机处理芯片。寒武纪的估值目前位列全球AI芯片独角兽之首。
AI芯片发展得这么火热,部分原因是中兴引发的对中国“缺芯少魂”的民族情结,还有就是AI芯片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中兴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华为事件更是让我们警醒。5G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奋起直追,AI芯片一定是中国芯探索道路上一条全新的赛道,这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如今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华为也将凭借端到端全面领先的5G能力,全力支持中国运营商建好中国5G。同时在5G终端方面,巴龙5000也将全面发挥其行业领先的实力,率先为广大用户带来卓越5G体验。
(三)巴龙芯片面面观
巴龙5000是业界标杆的5G多模终端芯片,单芯片支持2G/3G/4G/5G网络制式,支持业界标杆5G速率。在5G网络Sub-6 GHz频段下,巴龙5000峰值下载速率可达4.6 Gb/s,毫米波频段峰值下载速率达6.5 Gb/s,是4G LTE可体验速率的10倍,带来5G疾速通信连接体验。
华为与是德科技共同宣布,使用华为最新发布的5G终端芯片巴龙5000,在是德UXM 5G无线测试平台上,成功演示了3.3Gb/s下载速率。这是Sub-6 GHz网络条件下,目前业界可以实测到的最高5G峰值下载速率。是德科技和华为使用2个TDD载波进行聚合、4×4 MIMO以及256 QAM调制方式,采用TDD下行与上行8∶2时隙配比方式,实现了下行峰值传输速率3.3 Gb/s。
中国移动和华为共同宣布使用华为巴龙5000芯片,成功打通业界首个2.6 GHz频段大区集中SA架构下,5G端到端First Call,下行峰值远超1 Gb/s。这不仅是2.6 GHz NR商用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业界领先运营商、设备厂商和芯片厂商紧密合作的关键成果,更是整个2.6 GHz NR产业商用推进的又一里程碑。
华为公司与R&S公司在华为北京通信实验室打通了5G NR sub-6 GHz信令电话。该方案使用罗德与施瓦茨公司的R&S CMW 500和5G NR信令测试仪R&S CMX500,协同华为巴龙5000芯片平台,实现了5G FR1(Sub 6 GHz)的非独立组网通话。
华为与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携手,完成了首个基于5G终端芯片华为巴龙5000的实际业务端到端验证。验证设备(核心网、承载网、无线基站)全部使用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现网运行设备,验证中采用的5G终端芯片巴龙5000,首个基于该芯片的现网应用验证案例,标志着5G关键元器件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确保了北京市5G产业发展布局的先发优势。
华为公司与安立公司宣布,基于华为最新发布的5G终端芯片巴龙5000测试联调取得重要进展。安立公司全新5G无线通信测试平台MT8000A,配合华为巴龙5000芯片平台实现了SA(独立组网)模式及NSA(非独立组网)模式下的5G信令对接。
华为在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正式发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5G折叠屏手机——Mate X,成为华为2019年发布的首款5G手机,全面引领5G时代,为全球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全场景智慧生活体验。
这款手机搭载麒麟980与巴龙5000。不但性能强劲,还具有行业标杆的连接速度,同时支持NSA和SA组网方式。不管运营商是NSA组网还是SA组网,均可正常接入,是一步到位的5G手机。
巴龙5000联合产业激活GCF全球首个5G终端一致性认证项目。
在全球认证论坛GCF会议上,中国移动作为5G项目报告人,联合华为、泰尔实验室、是德科技,提交并完成了全球首批5G SA(独立组网)一致性测试用例的验证,达到GCF仪表验证要求,从而激活了全球首个GCF 5G终端认证项目。
2019年2月25日至28日期间,巴龙5000在MWC 2019展区精彩亮相。联合华为首款5G折叠屏手机Mate X,与5G CPE Pro展现5G实力,并联合全球领先的5G运营商进行业务演示,充分展现了这款业界标杆5G多模终端芯片的5G通信实力。
华为公司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合作,使用巴龙5000芯片完成了基于3GPP R15标准的端到端业务及互操作测试。这是国内完成的首批5G商用基站与终端厂家间的互操作测试。
在IMT-2020(5G)推进组织的中国5G增强技术研发试验中,巴龙5000率先通过5G终端芯片测试,室内和室外测试用例均100%完成,测试结果达到预期。
华为联合中国移动浙江分公司采用巴龙5000芯片终端(2T4R)和双160M基站(工作带宽和滤波器带宽均为160M),完成了全球首个2.6 G NR 160M频谱带宽下2载波聚合测试。采用2T4R终端,实现单用户下行峰值速率达到2.2 Gb/s(100M单载波在杭州首发时单用户下行峰值约1.4 Gb/s)。
在IMT-2020(5G)推进组织的中国5G增强技术研发试验中,华为与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科)合作,率先基于巴龙5000,通过了终端芯片与系统设备厂家的空口互操作测试。
巴龙5000成为首家完成IMT-2020(5G)推进组所要求的“芯片+系统2×2空口互操作测试”的终端芯片。
在2019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上,华为展示给业界首款5G车载模组MH5000。该模组基于华为最新5G多模终端芯片巴龙5000开发,高度集成车路协同的C-V2X技术,共同助力未来智慧出行。华为5G车载模组于2019年下半年为汽车行业开启5G商用进程,这也是巴龙5000赋能下,5G行业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在IMT-2020(5G)推进组织的中国5G增强技术研发试验中,搭载巴龙5000的华为Mate 20X 5G版手机,率先打通全球首个5G SA网络下的VoNR通话,包括语音和视频。本次通话的成功,为实现基于5G商用终端的极致业务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巴龙5000加持下的又一次5G行业突破,标志着5G端到端产业链加速成熟。
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意味着5G时代真正来临。面向“5G引领”的关键历史机遇,华为将持续支持中国运营商,并与各界产业伙伴通力合作,共同为5G产业创新贡献力量,打造5G数字经济新引擎。
2019年1月24日,华为发布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华为“天罡”。
天罡芯片拥有超高集成度和超强算力,性能比以往芯片增强约2.5倍,尺寸和功耗双双下降,且供应的频谱可达200M。天罡芯片尺寸缩小55%,重量减小23%,可以让全球90%的基站在不更改供电的情况下直接升级到5G,并将基站重量减少一半。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
虽然在一些国家面临着阻力,但华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芯片企业的重要客户。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华为半导体采购支出超过21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买家,占据全球4.4%的市场份额。尽管与前两名相比,采购花费仍存在一定差距,但从涨幅来看,2018年华为半导体采购支出同比大涨45.2%,远超三星、苹果,成为Top 5中增幅最大的企业。
目前,华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芯片企业的重要客户
华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芯片企业的重要客户
除了华为,其他中国企业的芯片采购金额也有明显增加。其中,联想、小米和步步高(含vivo和OPPO)等几家中国企业均跻身全球十大芯片采购商之列。
在4家中国企业中,联想也进入前5,2018年半导体采购支出同比上升16.4%,达176.58亿美元。其次是位列第6的步步高,该项支出达137.2亿美元。小米2018年半导体采购花费为71亿美元,同比增加62.8%,成为前十名中同比增幅最大的企业。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7年前10大公司中有8家在2018年保持在前10名,其中美国内存芯片制造商金士顿科技和中国的小米取代了韩国的LG电子和日本的索尼。
在众厂商中,三星蝉联2018年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买家,全年花费同比涨7.5%,达434.2亿美元。虽然在支出方面有所增加,不过Gartner表示,其市场份额在中国竞争对手的崛起中略有下降。
紧随其后的是苹果,以418.83亿美元的支出名列2018年全球半导体芯片买家排行榜第2。
整体而言,得益于PC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持续整合,排名前10的芯片买家2018全球市场份额为40.2%,高于2017年的39.4%。Gartner预计,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随着排名前10的半导体芯片买家合并市场份额越来越高,芯片厂商的营销人员必须将他们的多数资源都分配给排名前10的这些潜在客户。”Gartner高级分析师Masatsune Yamaji说。
事实上,在芯片研发方面,华为推出了除CPU之外的几乎所有芯片方案。比如ASIC、SSD控制芯片的推出,使华为不仅大幅降低了产品成本,还涉足SSD控制器领域。这在许多X86厂商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芯片外要做研发的领域已足够多了。
2019年4月16日,在中国深圳召开的分析师大会上,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表示:我们的芯片战略没有任何改变。像过去一样,我们在芯片上既要坚持自主可控,同时又坚决走开放合作的道路。我们有很多不同业务,目前的业务结构对于现有管理能力来说已经很有挑战性了。
(四)我们的目标是达到共赢
无独有偶,2019年3月,路透社记者采访华为轮值CEO、副董事长徐直军时,也对华为海思表示真切关注:
我们其实也看到华为的业务在进行拓宽,包括半导体业务、云计算,这两块我是特别关心或者感兴趣的。现在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华为海思这块业务会有多大规模?会不会成为华为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徐直军:
我们从来不视半导体为华为公司的business,尽管我们有几颗小小的芯片在往外卖,这是一部分流出来的。我们的半导体业务定位是为内部提供芯片,为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芯片和器件。所以你们看到很熟悉的芯片都不以芯片的方式对外销售,而是承载在产品里面,以产品的形式对外销售。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发现芯片能够承载硬件架构、承载差异化、承载成本、承载竞争力,是我们产品展现与竞争对手差异化的关键。也就是长期坚持在芯片的投资和开发,使得现在整个产品能够领先于世界,构筑了差异化竞争力和成本优势。
讲一个例子,现在市场上买5G商用基站芯片买不到。如果要基于现有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商业芯片来开发5G基站,一方面芯片没出来,另一方面价格会非常高。也就是说,5G的路标、商用的节奏以及5G的成本,不能自己说了算,完全依赖于市场上商用芯片的路标、成本和发布节奏。
记者:
您说的5G这块指的是5G手机还是设备?
徐直军:
华为自己投资开发了5G基站芯片,也同时投资开发了5G手机芯片,使得我们能够领先,能够推出5G基站以及手机,而且自己能够掌控节奏。我们说什么时候能出来就什么时候能出来,不依赖第三方。当然不是做所有的芯片,而是做产业界做不出来,或者承载竞争力的关键几颗芯片。把关键芯片做出来,再跟商业芯片结合在一起,产品就可以按计划推出来。
记者:
您说有几颗小小的芯片往外卖,具体有哪些?
徐直军:
一颗机顶盒芯片、一颗摄像头芯片、一颗NB IoT芯片。
记者:
单纯以芯片的形式吗?
徐直军:
原来是想要砍掉这块业务,后来砍也没砍成,卖也没卖成,就保留了下来。对外主要是机顶盒芯片、摄像头芯片,以及收购了一家英国的Nuel公司,提供NB IoT的芯片,主要对外销售这三个芯片系列。NB IoT芯片是英国一家公司Nuel开发出来的,后来经营不下去了。但是整个产业界在打造NB IoT的标准,沃达丰建议我们买了,支持它把产品做出来,这个才能使NB IoT的产业标准实现。我们投资NB IoT芯片,是为了整个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记者:
华为在海思上的投入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战略考虑?也要降低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或者进一步强化华为在标准设定上的立场或者发言权?
徐直军:
开始没想到这么远,现在来看成为了事实,确实是有这个价值。其实我们1993年就投资做芯片,1993年到现在做了26年了。当时最早做芯片主要是降成本,后来逐步发现能够构筑差异化、构筑领先性,一直做到现在。华为公司基于产品做芯片,基于芯片做产品,共生在血液里面。做什么产品都要做一个核心芯片,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产品与众不同,这是我们内部形成的一种做事方法。
我们投资做芯片,但是不会全部产品用海思的芯片。我们认为,这样会完全失去长远的灵活性和竞争力,所以只把海思作为一个供应商,也不能占100%,只是作为供应商之一。
我们要的是产品竞争力以及产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和速度,是否用海思的芯片不重要,因为我们的竞争力最终还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