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天赋异禀的各种形式
同理心与知觉力上的天赋异禀
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力”模型中把“人际交往智力”描述为理解他人的各种品质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孩子,在很小的年纪就会表现出同理心、无私以及对周围人的关心。
这些有着高超同理心与知觉力的孩子感觉上及看起来要比同龄孩子更加成熟,因为他们能够敏锐地洞悉他人的痛苦并做出反应。他们或许会觉得自己要多负一些责任,如果没能缓解周围人的悲伤,他们会觉得非常内疚和无助。这种品质可能会让他们容易成为别人的知己,担任咨询师的角色,甚至是成为家庭中的拯救者。
由于具有高超的知觉力,所以可能只有他们能够看穿周围人假装的正常得体之态。他们感到孤独、沮丧或者失望,因为周围的成年人都太虚伪;或者,因为自己有这样的看法而感到内疚。
深刻的同理心及洞察他人内在状态的能力,也会让他们具有超出年龄的道德敏感性。这些孩子在思考全球性问题方面(比如公平与公正),会表现出优异的能力。如此强烈地意识到一些世界性问题,以及对他人强烈的感同身受,可能会让他们很脆弱,容易产生被淹没的感觉。另外,他们还必须面对成年人那些令人失望的反应。例如,他们想去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可怜人,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他们,但父母不愿意,这让他们很难理解。
内省力上的天赋异禀
除了高超的同理心和知觉力,加德纳还提出了另一种“人的智慧”,即内省智慧,指一个人的内省能力。一个人要获得成熟的自我感与高水平的内在智慧,内省的能力必不可少。内省的人能敏锐而准确地觉察自己,他们也比一般人更了解自己。加德纳把内省天赋描述为一个人持续不断,努力地朝着更加自主、整合或者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Gardner,1983)。这种发展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一个高度成熟的人,与别人充分分化的人”。
加德纳的描述类似于东布罗夫斯基的“正向非统整理论”(1966)。这两种理论都认为,内省及自我批判不是失调,而是成长所必备的工具。正是这种激烈的体验、审视及分析自己的方式,让天才们比一般人成长得更快。这些人,全身心地,持续体验到当下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痛苦的割裂;体验到这种鸿沟会激励他们采取一些积极的行动来促进自己精神心灵的成长。这种内在的力量常常也会导致过度刺激、冲突以及心理上的痛苦,这些常常被误认为是疾病。恰恰是这种能够承受痛苦的自我反省能力,会促使他们多元化发展,从而更加成熟。换句话说,他们的强烈情绪不是疾病,而是成长的动力。他们愿意也有勇气投入到这样一个持续的过程中,正是这一点让他们与众不同。
存在主义方面的天赋异禀
加德纳在他模型中的八种智力形式之外又提出了第九种智力:存在主义(Gardner,1995)。存在主义智慧的定义是“关注生命的终极议题”。这种智慧的核心是一个人有能力把自己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存在主义特征联系在一起,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生命的意义何在?死亡是怎么回事?精神与物质世界的终极命运是什么?爱一个人,或者沉浸在艺术作品中是什么样的体验?(Gardner,1999)
一个拥有高水平存在主义智慧的人会常常问一些大问题,比如:“我是谁?”“什么是合乎道德的,什么又不是?”“人类将走向何方?”或者“生命有意义吗?”除了一些世俗的角色:哲学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或者其他能够把一些宏大、复杂的问题纳入自己职业中的角色,他们的天赋异禀或许在成为领袖或者心灵工作者(布道者、神学家、牧师或者瑜伽修行者)时展示得更清楚。
当你还是个孩子时,这种存在主义的天赋或许会让你吃苦头,你没法与周围的人和谐融洽,他们都没法理解你的所思所想,可能会指责你。你关于生命的问题太深刻,老师和家长可能都回答不了。
在存在主义方面有天赋的人更容易体验到高度的存在焦虑。明白生命有限,自己的潜能也有限,他们常常感到必须要不断前进。这种感受有时候表现为强烈的创作冲动,但也常常让他们坐立难安,焦虑,感到不安全。
在存在主义方面有天赋的人是理想主义者,因为他们总是在考虑事情的无限可能。他们总在寻求与比他们自身更伟大的东西产生联结,总是在追问人生的责任、机遇以及神秘性。看到世界资源越来越匮乏会让他们痛心。他们会挑战既有的价值观和传统,也不会放过周围世界的矛盾与荒谬之处。
不幸的是,尤其是在他们还年轻时,如果这些在存在主义方面有天赋的人试着把他们的所思所想与人分享,那么他们得到的不是冷漠就是贬低,或者敌意。很快,他们就明白了,大多数人只关心俗事;因此他们在内心深处感到孤独,最终他们会藏好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直到找到一个团体可以一起分享他们的人道主义忧虑,找到一个空间可以庆贺他们独特的兴趣和价值观。
灵性上的天赋异禀
这一维度通常会被忽略掉,因为长久以来,我们所处的社会都只看重那些具体的可测量的东西。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也都能够进行灵性觉醒的练习,但灵性上有天赋的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显示出对超个人领域有独特的敏感性与开放性。灵性可以和有组织的宗教没有任何瓜葛,而只是代表着一种与世界上万事万物直接的联结,以及一种超越的感受。
研究者爱德华·罗宾逊(Edward Robinson,1983)与爱德华·霍夫曼(Edward Hoffman,1992)广泛研究了灵性上天赋异禀的人。深入访谈了几百个人之后,他们得出了结论:灵性上天赋异禀的人并不是超越了一般人,实际上,他们有一种天生的能力,能够感受到灵性体验。有这种能力的人能够看见更大的画面,能超越具体的字面意义而在象征层面感受事物。他们也能感受到自己和宇宙之间的联结(Piechowski,2001)。
灵性层面的交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感受到身体上的明显变化,感觉到自身之外的力量灌注在自己身上,强烈感受到“与一切生灵一起脉动的能量”(Piechowski,2006),或者感觉到与宇宙和谐一致。灵性上有天赋的人经历的灵性体验涉及以下几个主题:统一、一体、狂喜、永恒,以及与万物相互联结(Piechowski,2006;Lovecky,1998)。
灵性上天赋异禀的儿童常常有能力通过冥想或者幻想游戏而引发意识增强状态,显示出一些超越年龄的智慧,感到与周围世界、内在的自我、他人及上帝紧密联结在一起(不管他们心中的“上帝”是什么样)(Piechowski,2006)。令人遗憾的是,灵性的能力给这些灵性上天赋异禀的儿童带来的更多是困扰而不是喜悦。通常,当这些儿童告诉成年人他们在灵性方面的一些强烈的想法时,成年人会告诉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然后受到打击的孩子就被引导着贬低他们的体验、直觉和感知觉。最糟糕的情形是他们认为自己“疯了”,并且内化了强烈的羞耻感,这些感觉一直伴随他们直到成年。
很多这样的人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灵性倾向。然而,他们会着迷于超体验,更愿意在生活中追寻这种体验,而不是沉溺于平凡俗世。他们会追寻那些令人充满敬畏的时刻,或者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感赞叹,他们似乎有能力运用灵性智慧解决问题,并且自然而然就能心怀感恩、宽恕与慈悲,遵行德行。即便他们不把它命名为灵性倾向,但正是这种能力,能够比他人更容易进入这些状态的能力,成就了他们的灵性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