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原生家庭:如何在过去的伤痛中重建自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中文版序言:摆脱糨糊心理,从原生家庭突围

有一本很有名的图画书,叫《大卫,不可以》,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书中那个名叫大卫的小男孩,天真无邪,却无比淘气,常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令妈妈胆战心惊。比如他一只脚踩在倾斜的书上,另一只脚悬空,伸出双手用力去搬桌子上的玻璃鱼缸。眼看着鱼缸就要倒下来砸中他,妈妈大惊失色,大声喊道:“大卫,不可以。”

读这本书,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大卫妈妈浓浓的母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没有人对你说‘不’,你是长不大的。”不过,现在我要说的是,即使像大卫妈妈那样关心爱护孩子,倘若处理不当,也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大卫妈妈出于安全考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大卫,不可以”,在危险时刻和一定的年龄阶段,是必需的。但如果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有能力独自去闯荡世界时,妈妈依然唠唠叨叨“大卫,不可以”,那么妈妈的爱就变成了一种羁绊,让大卫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只有待在妈妈身边才安全。同时,大卫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可以,妈妈的口头禅在他心中就会翻译成“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折断他成长的羽翼。这种过分的担心和焦虑,就是一种伤害。

原生家庭中的伤害,很少是露骨的、赤裸裸的,都夹杂着爱——是在爱中伤害,是伤害中也有爱。正因如此,才会让我们的认知出现粘连,内心犹如一团糨糊:混乱、纠结、痛苦,不明就里,无所适从,充满无尽的矛盾和冲突。

一般来说,认知粘连会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过分担心与爱粘连,或者将愤怒与爱粘连,比如父母一边愤怒地打骂孩子,一边说“打你,就是爱你”,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将打骂与爱粘连;另一种是将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粘连到成年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分不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心中搅成一团。

在《突围原生家庭》中,德国著名心理医生、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妮·斯蒂尔说,糨糊心理看似模糊、庞杂和混乱,其实只有三样东西: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以及成人自我。

原生家庭中受伤的感受构成了一个人心中的阴影小孩,而被爱的感受构成了阳光小孩,它们皆存储于潜意识中,控制了我们80%以上的情绪和行为。而成人自我是意识中的自我,具有理性和理智。我们的内心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将这三样东西粘连在了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从原生家庭中突围,首先需要厘清哪些属于阴影小孩,哪些属于阳光小孩,哪些属于成人自我;然后,清除认知粘连,摆脱纠缠不清的糨糊心理;最后再重新进行整合。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阴影小孩所采取的保护策略。比如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常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为了保护自己,就会反抗,并逐渐形成脾气暴躁的攻击型性格,或者形成无动于衷、什么都不在乎的消极抵抗型性格。

不管在原生家庭中形成了什么样的性格,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环境而滋生出的保护外壳,并非自己真实的样子。驮着这层外壳,既遮挡了内在的光亮,也模糊了外面的现实,既混淆了控制、伤害和爱,还会将过去的经历和感受粘连到今天的生活中。而“整合”就是清除这种认知上的粘连,去除保护的外壳,露出真实的自我。这需要我们进入潜意识的深渊,触碰阴影小孩,感受他、接纳他、安慰他,勇敢将他呈现于成人自我的意识中。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生命最强大的力量并不在光明中,而是在阴影里。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这样的话:“将内心呈现出来,它将拯救你;如若不然,它将摧毁你。”一次,与一位女士聊天,她说这句话莫名地触动了她,却不明白为什么。她还说不知道如何呈现内心,也不知道将内心呈现给谁。她感到困惑,渴望答案。或许,这本书可以给她答案。书中那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和练习,诸如“感受你的阴影小孩”“接纳阴影小孩”,以及“成人自我安慰阴影小孩”等,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呈现内心。而将内心呈现出来,也不是给某个具体的人,而是让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想法和感受浮出水面,被自己的意识发现,并看见。

看见了,我们就能用成人自我的理智,重新梳理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和感受,分门别类,父母的责任归父母,童年的感受归童年,不再将过去的感受粘连到现在,从而摆脱糨糊心理,遇见真实的自己。

尽管这个真实的自己并不完美,但我们不再为此感到羞愧,也不再借助外壳掩饰。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完整。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知行合一”——阴影小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三位一体,不再粘连、撕扯和分裂,内心和解,一片澄明。

最后,我们终于从原生家庭突围,开始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涂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