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婴儿顽固性呕吐
毛某,男,10个月。1993年7月3日初诊。患儿于出生第4天即发生呕吐,内容物为清水稀涎,间有乳凝块,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进食不久即吐,吐后饥饿欲吮,呈渐进性加重。大便二日一行,较稀,小便不利,少腹拘急,颈转欠灵,形寒怯冷,舌淡滑。检查:体温36.8℃、脉搏130次/分,呼吸32次/分,营养不良,神清,消瘦,皮肤弹性差且干燥,上腹软,肝剑下1cm,脾未扪及。脑超声波提示:中线段无移位。肝功化验正常。血常规: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0.8×10 9/L,淋巴细胞:0.4,中性粒细胞:0.59,单核细胞:0.01。西医诊断:①消化不良;②上消化道不全梗阻;③营养不良Ⅰ度;④佝偻病。经过对症治疗呕吐未止。
中医辨证:
四诊合参,证属热陷太阳水腑,膀胱气化失司之水逆证。治宜化气行水,平冲降逆。拟以五苓散加味:
药用:
茯苓9g、猪苓6g、桂枝9g、泽泻15g、白术9g、生姜9g。1剂,水煎,头二煎混合共150ml,不拘时少量频频温服,服药期间慎风寒,节饮食。
二诊(7月6日):
服上药后,小便利,少腹软,呕吐明显减轻。药以中的,勿需易辙,拟原方加太子参9g,继进2剂,如前法。
三诊(7月10日):
药进1剂,呕吐即止,二剂后诸症若失。遂疏早服金匮肾气丸1/4丸,晚服参苓白术散1/4包。均以乳汁化服,以善其后。
按:
本例患儿出生10个月,呕吐10个月,临床实属罕见。“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详询病史,患儿生于冬季,初产感寒,外邪未解,内陷太阳水腑,致膀胱气化失司,寒郁于表则经气不利,故恶寒项强;邪陷水府则阴凝州都,气化不及,故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水邪内蓄,水气不归正化,势成格拒,故呕吐不止,多为清水稀涎。《伤寒论》75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正合此证,故一诊以五苓散加生姜,化气行水,平冲降逆。二诊遵“吐泻之余,定无完气”之说佐以太子参,益气固本,扶正达邪。三诊温肾以从治于太阳之里,健脾以杜水泛之源。仅三诊而告愈。
考五苓散在仲景书中凡八见,《伤寒论》有“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等六条。在《金匮要略》有“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等二条。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从五苓散制方与服法可以看出,该方主要功能是化气行水,四苓为行水,唯独桂枝温通阳气,亢奋血运,在外可化气蒸汗开玄府,在下可化气利尿通州都。其促进气化可彻内彻外,可见桂枝为本方的关键药物。《中药大辞典》:“据药理研究桂枝有显著利尿作用,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另外本方按原义为散以白饮和服后,多饮暖水,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此处药后多饮暖水,与桂枝汤服后啜热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啜热粥可助药力,多饮暖水不仅助药力,而且还可助气化以发腠理,借汗出而愈顽疾。
另外,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篇中专设此方,颇有精义。足太阳乃膀胱经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出”则是五苓散化气行水功能的体现。足太阳膀胱的“藏津液”“出气化”功能可以使人体气机与三焦、腠理、毫毛相应,与手太阳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形成阴升阳降的气化格局。这一气化格局对于人体水火的既济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太阳经包括手太阳和足太阳,而心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肾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而手足少阴为同名经,其气感应相通,所以手太阳和足太阳的阴升阳降的气化格局就直接关乎着心(火)、肾(水)的升降交通。而在五苓散方中,取桂枝辛温入心通阳;用泽泻、猪苓苦甘入肾泄浊;唯茯苓甘平入心、脾、肾,宁心健脾泻膀胱;推白术苦甘入脾胃,崇土制水斡旋上下。实为帅军之剂。
另外,五苓散的化气行水作用具有双向调节性,譬如临床上遗尿、多尿、尿意频急,虽见症不同,但均表现出膀胱气化无权的病机特点。老人多尿与小儿遗尿更是如此,每用五苓散对应加味,使膀胱气化功能复常,二病均可速愈。
《中医药研究参考》指出:“实验证明,五苓散对于健康人并无利尿作用,单味茯苓更有导致尿量减少的倾向。但是当机体出现水液代谢障碍时,绐予五苓散才可利尿,并促进局限性水肿的吸收。”另外,在对五苓散的使用上,按仲景方剂量配制,利尿效果最好,否则利尿效果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