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经济学:不可逆的短视频与直播浪潮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视”不可挡的新媒介

1.1 短视频,一次对话方式的革命

媒体的本质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帮助人们传递与获取信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是在为公众传递信息、价值观、情绪体验等。短视频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对话方式上,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语义。

最初级的用户是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稍微有一点儿“修饰”意识的人,则会在此基础上加上一点儿背景音乐和滤镜,这也就是“微博故事”的初衷。为了鼓励即时分享和即时互动,它设置了只保存24小时的模式,分享模式十分简单。

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动态”,差不多也是这样的特质。但据我观察,其浏览量寥寥——毕竟大多数人将朋友圈视为自己的私域空间。普通用户的日常生活,是没有太多阅读和传播价值的,它并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没有短视频语感的素人用户很难运营一个短视频账号。

对话不是单向的,只靠创作者发出声音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有多少人愿意接受和做出反馈。

同样是日常生活的记录,Vlog(视频博客)模式则创造了一大批生活类、美妆类和旅行博主。他们同样是从起床开始记录,但会从家居布置、博主的表现力、镜头构图和剪辑节奏等方面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使得用户能够通过博主的镜头,满足自己对不同人群生活的好奇。

而那些教学类视频,也不是简单的录制教学视频,然后上传到平台。精心设计的海报图、文字、图标、辅助线等将最重要的信息瞬间表达完整。比如摄影技巧类的短视频,会录制拍摄的完整过程,紧接着还会展示成片的效果……对于任何一个要学习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完整又直观的体验。

知道了这些之后,对于想在视频网站录制教学视频的老师们,当你们需要进军短视频教育领域的时候,最好是寻求一个专业的短视频代运营公司去重塑脚本和内容——这和一部小说要搬上大荧幕需要一个编剧团队来重新操刀是一个性质——短视频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语言逻辑,且没有教材,只有深植于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才懂得这一套逻辑。

我在本书中阐释的部分,就是将短视频的底层逻辑进行层层剖析,然后呈现给大家。

至于演绎式短视频和小品式短视频,以及配音、宅舞和挑战类视频,都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日常生活分享的中间态新型对话方式,这些视频大都能够满足群体的娱乐需求,其中的佼佼者有冯提莫[1]和费启鸣[2]等,以他们的才艺和颜值本不足以从竞争残酷的娱乐圈出道,却意外地从直播和短视频赛道里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的商演价格已经直逼二三线艺人。

交流,是人类永恒的需求,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个人,他就算不会被饿死,也会孤独而死。一切有关信息传递的行为,本质上都是有其旺盛生命力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再用合适的短视频语言勾起用户的关注和互动,如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短视频产品。

短视频平台会根据视频的“完播率”“点赞比例”“评论数”“分享到站外”等维度去精细化地标识账户,并为账号打分。合格的内容一旦融入“流量池”,就会被系统推荐给可能会喜欢这类视频的用户,使得作品可以裂变式传播,同时也给予短视频创作者“一对多”的舞台对话方式。

可以说,视频生产者从一开始创作的时候,就应该抱持着这样的心理预期去设计和创作,去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观点和情绪价值。

有意思的是,通常,短视频账号运营得不错的人,不见得在生活中就有多么健谈。可以说,短视频领域的对话,是一种全新的表达体验。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会重点对这一特性进行说明。


[1] 中国女歌手、网络主播。

[2] 中国影视男演员、流行乐歌手、节目主持人,毕业于济宁学院文化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