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序

清民兩代是北京話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從漢語史的角度看,這是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時期,而成熟後的北京話又開始爲當代漢民族共同語——普通話源源不斷地提供着養分。蔣紹愚先生對此有着深刻的認識:「特别是清初到19世紀末這一段的漢語,雖然按分期來説是屬於現代漢語而不屬於近代漢語,但這一段的語言(語法,尤其是詞彙)和『五四』以後的語言(通常所説的『現代漢語』就是指『五四』以後的語言)還有若干不同,研究這一段語言對於研究近代漢語是如何發展到『五四』以後的語言是很有價值的。」(《近代漢語研究概要》,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然而國内的早期北京話研究并不盡如人意,在重視程度和材料發掘力度上都要落後於日本同行。自1876年至1945年間,日本漢語教學的目的語轉向當時的北京話,因此留下了大批的北京話教材,這爲其早期北京話研究提供了材料支撑。作爲日本北京話研究的奠基者,太田辰夫先生非常重視新語料的發掘,很早就利用了《小額》《北京》等京味兒小説材料。這種治學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之後,日本陸續影印出版了《中國語學資料叢刊》《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清民語料》等資料匯編,給研究帶來了便利。

新材料的發掘是學術研究的源頭活水。陳寅恪《〈敦煌劫餘録〉序》有云:「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爲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我們的研究要想取得突破,必須打破材料桎梏。在具體思路上,一方面要拓展視野,關注「異族之故書」,深度利用好朝鮮、日本、泰西諸國作者所主導編纂的早期北京話教本;另一方面,更要利用本土優勢,在「吾國之舊籍」中深入挖掘,官話正音教本、滿漢合璧教本、京味兒小説、曲藝劇本等新類型語料大有文章可做。在明確了思路之後,我們從2004年開始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在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早期北京話的挖掘整理工作於2007年正式啓動。本次推出的「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是階段性成果之一,總體設計上「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共分「日本北京話教科書匯編」「朝鮮日據時期漢語會話書匯編」「西人北京話教科書匯編」「清代滿漢合璧文獻萃編」「清代官話正音文獻」「十全福」「清末民初京味兒小説書系」「清末民初京味兒時評書系」八個系列,臚列如下:

「日本北京話教科書匯編」於日本早期北京話會話書、綜合教科書、改編讀物和風俗紀聞讀物中精選出《燕京婦語》《四聲聯珠》《華語跬步》《官話指南》《改訂官話指南》《亞細亞言語集》《京華事略》《北京紀聞》《北京風土編》《北京風俗問答》《北京事情》《伊蘇普喻言》《搜奇新編》《今古奇觀》等二十餘部作品。這些教材是日本早期北京話教學活動的縮影,也是研究早期北京方言、民俗、史地問題的寶貴資料。本系列的編纂得到了日本學界的大力幫助。冰野善寬、内田慶市、太田齋、鱒澤彰夫諸先生在書影拍攝方面給予了諸多幫助。書中日語例言、日語小引的翻譯得到了竹越孝先生的悉心指導,在此深表謝忱。

「朝鮮日據時期漢語會話書匯編」由韓國著名漢學家朴在淵教授和金雅瑛博士校注,收入《改正增補漢語獨學》《修正獨習漢語指南》《高等官話華語精選》《官話華語教範》《速修漢語自通》《速修漢語大成》《無先生速修中國語自通》《官話標準:短期速修中國語自通》《中語大全》《「内鮮滿」最速成中國語自通》等十餘部日據時期(1910年至1945年)朝鮮教材。這批教材既是對《老乞大》《朴通事》的傳承,又深受日本早期北京話教學活動的影響。在中韓語言史、文化史研究中,日據時期是近現代過渡的重要時期,這些資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西人北京話教科書匯編」收録了《語言自邇集》《官話類編》等十餘部西人編纂教材。這些西方作者多受過語言學訓練,他們用印歐語的眼光考量漢語,解釋漢語語法現象,設計記音符號系統,對早期北京話語音、詞彙、語法面貌的描寫要比本土文獻更爲精準。感謝郭鋭老師提供了《官話類編》《北京話語音讀本》和《漢語口語初級讀本》的底本,《尋津録》、《語言自邇集》(第一版、第二版)、《漢英北京官話詞彙》、《華語入門》等底本由北京大學圖書館特藏部提供,謹致謝忱。《華英文義津逮》《言語聲片》爲筆者從海外購回,其中最爲珍貴的是老舍先生在倫敦東方學院執教期間,與英國學者共同編寫的教材——《言語聲片》。教材共分兩卷:第一卷爲英文卷,用英語講授漢語,用音標標注課文的讀音;第二卷爲漢字卷。《言語聲片》采用先用英語導入,再學習漢字的教學方法講授漢語口語,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漢語教材。書中漢字均由老舍先生親筆書寫,全書由老舍先生録音,共十六張唱片,京韵十足,殊爲珍貴。

上述三類「異族之故書」經江藍生、張衛東、汪維輝、張美蘭、李無未、王順洪、張西平、魯健驥、王澧華諸先生介紹,已經進入學界視野,對北京話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史研究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我們希望將更多的域外經典北京話教本引入進來,考慮到日本卷和朝鮮卷中很多抄本字跡潦草,難以辨認,而刻本、印本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異體字和俗字,重排點校注釋的出版形式更利於研究者利用,這也是前文「深度利用」的含義所在。

對「吾國之舊籍」挖掘整理的成果,則體現在下面五個系列中:

「清代滿漢合璧文獻萃編」收入《清文啓蒙》《清話問答四十條》《清文指要》《續編兼漢清文指要》《庸言知旨》《滿漢成語對待》《清文接字》《重刻清文虚字指南編》等十餘部經典滿漢合璧文獻。入關以後,在漢語這一强勢語言的影響下,熟習滿語的滿人越來越少,故雍正以降,出現了一批用當時的北京話注釋翻譯的滿語會話書和語法書。這批教科書的目的本是教授旗人學習滿語,却無意中成爲了早期北京話的珍貴記録。「清代滿漢合璧文獻萃編」首次對這批文獻進行了大規模整理,不僅對北京話溯源和滿漢語言接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將爲滿語研究和滿語教學創造極大便利。由於底本多爲善本古籍,研究者不易見到,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和日本神户外國語大學竹越孝教授的大力協助下,「萃編」將以重排點校加影印的形式出版。

「清代官話正音文獻」收入《正音撮要》(高静亭著)和《正音咀華》(莎彝尊著)兩種代表著作。雍正六年(1728) ,雍正諭令福建、廣東兩省推行官話,福建爲此還專門設立了正音書館。這一「正音」運動的直接影響就是以《正音撮要》和《正音咀華》爲代表的一批官話正音教材的問世。這些書的作者或爲旗人,或寓居京城多年,書中保留着大量北京話詞彙和口語材料,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沈國威先生和侯興泉先生對底本搜集助力良多,特此致謝。

《十全福》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程硯秋玉霜簃戲曲珍本》之一種,爲同治元年陳金雀抄本。陳曉博士發現該傳奇雖爲崑腔戲,念白却多爲京話,較爲罕見。

以上三個系列均爲古籍,且不乏善本,研究者不容易接觸到,因此我們提供了影印全文。

總體來説,由於言文不一,清代的本土北京話語料數量較少。而到了清末民初,風氣漸開,情况有了很大變化。彭翼仲、文實權、蔡友梅等一批北京愛國知識分子通過開辦白話報來「開啓民智」「改良社會」。著名愛國報人彭翼仲在《京話日報》的發刊詞中這様寫道:「本報爲輸進文明、改良風俗,以開通社會多數人之智識爲宗旨。故通幅概用京話,以淺顯之筆,達樸實之理,紀緊要之事,務令雅俗共賞,婦稚咸宜。」在當時北京白話報刊的諸多欄目中,最受市民歡迎的當屬京味兒小説連載和《益世餘譚》之類的評論欄目,語言極爲地道。

「清末民初京味兒小説書系」首次對以蔡友梅、冷佛、徐劍膽、儒丐、勳鋭爲代表的晚清民國京味兒作家群及作品進行系統挖掘和整理,從千餘部京味兒小説中萃取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加以點校注釋。該作家群活躍於清末民初,以報紙爲陣地,以小説爲工具,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底層啓蒙運動,爲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打下了一定的群衆基礎,他們的作品對老舍等京味兒小説大家的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本系列的問世亦將爲文學史和思想史研究提供議題。于潤琦、方梅、陳清茹、雷曉彤諸先生爲本系列提供了部分底本或館藏綫索,首都圖書館歷史文獻閲覽室、天津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提供了極大便利,謹致謝意!

「清末民初京味兒時評書系」則收入《益世餘譚》和《益世餘墨》,均係著名京味兒小説家蔡友梅在民初報章上發表的專欄時評,由日本岐阜聖德學園大學劉一之教授、矢野賀子教授校注。

這一時期存世的報載北京話語料口語化程度高,且總量龐大,但發掘和整理却殊爲不易,稱得上「珍稀」二字。一方面,由於報載小説等欄目的流行,外地作者也加入了京味兒小説創作行列,五花八門的筆名背後還需考證作者是否爲京籍,以蔡友梅爲例,其真名爲蔡松齢,查明的筆名還有損、損公、退化、亦我、梅蒐、老梅、今睿等。另一方面,這些作者的作品多爲急就章,文字錯訛很多,并且鮮有單行本存世,老報紙殘損老化的情况日益嚴重,整理的難度可想而知。

上述八個系列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空白。由於各個系列在内容、體例、出版年代和出版形式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在整理時借鑒《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續編》《〈清文指要〉匯校與語言研究》等語言類古籍的整理體例,結合各個系列自身特點和讀者需求,靈活制定體例。「清末民初京味兒小説書系」和「清末民初京味兒時評書系」年代較近,讀者群體更爲廣泛,經過多方調研和反復討論,我們决定在整理時使用簡體横排的形式,儘可能同時滿足專業研究者和普通讀者的需求。「清代滿漢合璧文獻萃編」「清代官話正音文獻」等系列整理時則采用繁體。「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總計六十餘册,總字數近千萬字,稱得上是工程浩大,由於我們能力有限,體例和校注中難免會有疏漏,加之受客觀條件所限,一些擬定的重要書目本次無法收入,還望讀者多多諒解。

「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可以説是中日韓三國學者通力合作的結晶,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幫助,我們還要感謝陸儉明、馬真、蔣紹愚、江藍生、崔希亮、方梅、張美蘭、陳前瑞、趙日新、陳躍紅、徐大軍、張世方、李明、鄧如冰、王强、陳保新諸先生的大力支持,感謝北京大學圖書館的協助以及蕭群書記的熱心協調。「集成」的編纂隊伍以青年學者爲主,經驗不足,兩位叢書總主編傾注了大量心血。王洪君老師不僅在經費和資料上提供保障,還積極扶掖新進,「我們搭臺,你們年輕人唱戲」的話語令人倍感温暖和鼓舞。郭鋭老師在經費和人員上也予以了大力支持,不僅對體例制定、底本選定等具體工作進行了細緻指導,還無私地將自己發現的新材料和新課題與大家分享,令人欽佩。「集成」能够順利出版還要特别感謝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學出版社王明舟社長、張鳳珠副總編的精心策劃,感謝漢語編輯室杜若明、鄧曉霞、張弘泓、宋立文等老師所付出的辛勞。需要感謝的師友還有很多,在此一并致以誠摯的謝意。

「上窮碧落下黄泉,動手動脚找東西」,我們不奢望引領「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惟願能給研究者帶來一些便利,免去一些奔波之苦,這也是我們向所有關心幫助過「早期北京話珍稀文獻集成」的人士致以的最誠摯的謝意。

劉雲
二〇一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於對外經貿大學求索樓
二〇一六年四月十九日
改定於潤澤公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