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游于道德之境

一日,庄子走进山里游玩,看到了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可是砍树的人们走过它的跟前却没有砍它。庄子觉得蹊跷,就向伐树的人问其缘故,人们回答:

“那树没有什么用处。”

庄子对此感叹:

“这树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得以享受天年啊!”

庄子从山里出来,在一个老朋友家里住了下来。见是庄子来了,主人很是欢喜,叫家童杀鹅,烹了以款待庄子。家童问主人:

“一只鹅能鸣叫,另一只不能鸣叫,杀哪一只?”

“杀那只不能鸣叫的。”主人十分地肯定。

第二天,庄子的弟子们觉出其中的问题,向庄子问道:

“昨天山里面的树,因为没有用处而能够享受天年;今天主人的鹅,因为没有用处而被杀了。先生会怎么选择?”

听了弟子的诘难,庄子笑了:

“如若我必须选择的话,我将选择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之间,这好像是不靠近任何一边,接近于道,其实还是没有摆脱牵累。要是乘道德而浮游于世就不同了,没有名誉,没有诋毁,可以像蛇那样逶迤,也可以像龙那样飞扬,跟随时事而迁移变化,不会固执一端。随时上下,以和畅为等量,游心于道的境界,主宰事物而不被事物所主宰,如果这样的话,哪里还有牵累啊!这正是神农、黄帝做事所遵行的法则。如果是世俗社会里的事事物物,以及人伦相传的习俗就不是这样的了,你想要合,别人就要想法拆散你;你成功了,就有人要诋毁你;你要清廉,别人就设法挫辱你;你尊贵了,就有人议疑你;你有了作为,同时也就有了亏损;你要是贤明了,就有人在算计你;你要是没有能耐呢,又有人要欺负你。哪里能够使你如愿呢?悲哀啊!徒儿们记住了,只有‘道德之乡’才是最好的地方!”

庄子在一天当中遇到了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他的徒儿们都察觉到其中的悖论,这倒是给庄子出了一道难题。

庄子破解这道难题的思路颇有趣。他先是说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他只能选择“有用与无用之间”,因为选择任何一方都会使自己陷入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可是,他又补充说,这个选择似乎可以圆自己的场,但是并没有摆脱违逆其间的尴尬,中间路线其实不免忽左忽右的,你自己并没有能力驾驭左右。如何才能出脱得利索呢?庄子说要“乘道德以浮游”,“乘道德”其实就是追求“道德”,内心有了“道德”,才会无誉无毁,可以逶迤,可以飞扬,一句话:主宰事物而不被事物所主宰。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人伦社会的道德,而是天地道德。

接下来,庄子列举出人间社会种种龌龊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你怎么做,都不能如愿,你的所有愿望总被别人抵消了,而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有对头冤家,诸如,你富贵了,有人仇富;你贫穷了,又有人嫌贫。所以,只有游于道德境界,才是好的去处。

原文参考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