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迪拜的商业模式:无中生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今年年初我和一群美国大学教授同事一起在迪拜住了五天,分别走访了那儿的企业、大学、美国领事馆、购物中心、世界第一高楼,以及附近的沙漠和文化古迹,感觉好像到了一个巨型的拉斯维加斯,抑或是超大的迪士尼乐园,每天都为眼前的现代化城市奇迹所震撼。回到西雅图之后,当时种种的震撼感觉慢慢沉淀、汇聚,突然领悟到迪拜之商业模式的要旨,那就是四个字:无中生有。

迪拜这个城市在40年前还不存在,而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摩登,最商业化,拥有最多地标性建筑、奢华酒店、商场、娱乐场所、豪华机场和最繁忙空港,每天迎接最多外国游客的城市。最直接反映其无中生有特点的就是那些人造海岛、人造海岸线、人造沙滩、人造运河,然后又在这些人造的土地上种树种草种花、建造高楼大厦。那个著名的棕榈树型的人造岛屿是国王设想出来的能够扩展海岸线的最佳、最美的方案,就这样把迪拜原本只有47公里的海岸线增加了一倍多。那些建造在“棕榈”叶片上的每一座房子于是都有了无敌的海景,成为全世界富有购买者的抢手货。据说四年前购买的海景房到今天价格已经翻了一番(可以和中国城市房价的疯狂媲美),而且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为了使本土与这座人造岛屿的连接更方便,除了渡轮,还建造了地下隧道和空中轻轨。我们本来要坐渡轮上岛,但那天居然罕见地下起雨来,于是就坐了轻轨和隧道。看到这个人造岛屿上那些已经建成的和正在建造的巨型五星级酒店及居民别墅,只能惊叹。在这里,我们不禁产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人类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可以逆天、逆地、逆海,建造出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迪拜是一个真假难辨的城市。从机场出来,发现道路两边棕榈树林立,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差点以为是到了一个亚热带雨林地区,而不是终年降雨量不足八毫米的沙漠。仔细观察,才发现每一棵树和每一排花的下面,都铺着黑色的橡皮管,那是人造的灌溉系统。众所周知,迪拜的购物商场闻名于世,其中的一个特色就是“假戏真做”,比如故意把新东西做成旧模样,或者把原本不存在的做成真实的存在。比如有一个购物商场被称为“IbnBattuta”——是比马可·波罗还更早周游世界的摩洛哥旅行家。这个购物商场里面就容纳了六个国家的文化风景。比如走进波斯文化风格的空间,就会发现里面所有的墙面、天顶、地面都充满了波斯风格的图案、装饰、设计,其精细和真切的程度不亚于美术馆中的展出,可以看出是付出了心血的杰作。再比如走进中国文化风格的空间,就看见铺天盖地的中国红,那些灯笼、那些墙瓦,还有那个郑和下西洋时用的巨型木船,都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好像真的到了中国一样。在有些空间,他们还在房顶的天花板上画上蓝天白云,让人感觉这里永远是晴天,好像在室外一样。还有一个购物商场里面建了全世界最大、最长的一个室内滑雪场(要知道迪拜一年的平均气温是30摄氏度),其滑道之壮观从商场的外面老远就可以看见。有一天,我们去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为SOUK的场所去吃午餐,看到那些充满中东文化风情的古色古香的建筑、门窗、装饰,我差一点以为此地有悠久的历史,赶紧拍照留念,后来才得知一切都是仿制的。一出门,又看见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建筑,上面刻满了古埃及的人像和器物,非常逼真,就像原迹一般。不过此时我已有免疫能力,确信只是赝品而已。

很显然,迪拜是一个依赖现代高科技才能存在的城市,这也是40年前它不可能存在的原因,因为那时的填海造地技术、发电供电技术、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灌溉技术、污水处理技术、造楼技术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状态都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支撑一个如此现代化城市诞生的程度。迪拜自己其实没有什么高科技人才,也没有什么高科技公司。他们采取的就是“借来主义或者买来主义”。就说填海建岛这件事,如果不是依靠德国公司的技术和德国工程师的帮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再说空港的运营管理技术,如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互联网系统、信息系统、飞行设施,每天几十万人的流量还能一切都井然有序,也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参观阿联酋航空公司(Emirates Airlines)的时候看到机场专门设置了一个供航空人员离境、入境的大厅,这个大厅的所有安检设施与乘客大厅都一样,只是多了一道上工打卡验证身份以及显示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程序。试想一下,每天出入这个大厅的航空工作人员就有四千五百多人!每个人进入大厅插入自己的工卡时,所有有关此人的信息(包括报到时间、分配到的航班班次、登机口、机长的名字,或者航班变化的情况,等等)即刻得到检验和显示。甚至此人如果目前有欠账、犯罪记录的话,信息也会立刻显示出来,通行门就打不开,这个人就不得入内,管理人员会随之出来调查情况,帮助解决问题。如此严密互联的系统,就是在10年前恐怕也只是天方夜谭而已。

迪拜还创造了“城中城”来巩固高科技的存在。这些城中城包括“互联网城”(internet city),其中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多个国家的互联网公司,如微软、甲骨文、IBM。还有“传媒城”(mediacity),聚集了CNN、BBC、CNBC、Forbes、MBC、Reuters、Showtime、Sony等一千多家媒体机构。另外还有“影视城”(studiocity),提供各种与电影制作、电视制作、音乐制作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及演艺人员储备;据说最新拍的《星球大战》就是在这儿取的外景。目前还在打造全球“娱乐中心”(entertainmentcenter),准备建造多种大型乐园;此外,还要建造全球最大的“建材中心”(building material center)。

迪拜这个无中生有的城市最令我震惊的一点就是,这个城市的总人口中有80%是外国人!也就是说,这是一个靠外国人(包括旅游者和打工者)支撑的城市。迪拜的本地人口根本不足以支撑目前的经济状态。他们需要外国人来打工,也需要外国人来消费才能持续发展。在我们参观的多家公司里,我们发现从高管到基层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来自迪拜之外。公司里面使用的语言基本就是英语,而公司的运作理念基本就是西方公司的翻版,讲效率也讲人性,善待员工。这也许就是全世界有这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来到迪拜工作的原因。我们的导游是印度人,来迪拜工作已有10年,但完全不会说阿拉伯语。带我们参观航空公司的莉莎是意大利人,已经在公司工作了20年,从空姐开始,后来转到管理岗位。她说她喜欢在这里工作,因为公司发展得非常快,从10年前的1 000名员工发展到今天的2.2万名员工,自己的成长也很快,公司待遇好,包吃包住,工资在全球同行业中也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是,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迪拜人,她每年都会带自己的孩子回意大利四次,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文化根源。外国旅游者喜欢来迪拜,则是因为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主义。迪拜这个城市里面居然有250家五星级以上的酒店,入住率在80%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建造新的。我们所到之处,那些造楼的脚手架随处可见。而那家帆船形状的标志性建筑——七星级酒店,在我们访问期间居然客满!迪拜人的口号是:“只要我们造好了,就一定会有人来住!”(If we build it, people will come!)但我倒是有点担心它的持续发展能力呢。

迪拜无疑是伊斯兰世界的一个奇迹。阿拉伯国家大多因石油而富有,但这些财富常常只被少数家族和个人占有。国王经常就是那个富裕家族的成员。如何分配和使用这些财富,就显示出国王和政府的智慧与眼界。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迪拜酋长国第九任酋长谢赫·马克图姆·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相对来说就有一个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的梦想,那就是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迪拜放在世界的版图上,让全世界对它刮目相看。他愿意拿出钱来支持这个梦想,并让自己的国民成为这个梦想的受益者,那就是,把国家开放给全世界,按照全世界认同的经济法则办事,吸引全球的居民来迪拜工作、生活、旅游。同时,凡是迪拜的国民,都享受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的待遇,而且没有一分税收。显然,迪拜是一个在仁慈极权主义下有卓越表现的酋长国。仁慈体现在对国民的政策上;极权则体现在国王的决策上,基本一人拍板,而且不允许政治异见者的存在。国王坦承自己是受到新加坡模式的启迪而这样做的,而这个模式在老国王去世后被延续下来,似乎也有令人鼓舞的地方。

迪拜,这个意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狂欢的世外乐园,在人类历史上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也许能够聚沙成塔、持久存在,其中存在太多的变数。我在心里为它祈祷,希望这朵伊斯兰世界的奇葩,这个帮助我们窥视人类文明未来的雏形,可以有一席生存之地。

2016年2月于美国西雅图,载于《管理视野》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