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六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史评类存目一

1.史通训故二十卷

《总目》:明王维俭撰。维俭字损仲,祥符人。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山东巡抚。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是编因郭孔延所释,重为厘正,又以华亭张之象藏本参校刊定。卷端有维俭题识,称除增《因习》一篇及更定《直书》《曲笔》二篇外,共校正一千一百四十二字。然以二本相校,惟《曲笔》篇增入一百一十九字,其《因习》《直书》二篇并与郭本相同,无增入之语,不知何以云然也。孔延注本,漏略实甚;维俭所补,引证较详。然黄叔琳、浦起龙续注是书,尚多所驳正。盖刘知几博极史籍,于斯事为专门。又唐以前书今不尽见,后人捃摭残剩,比附推求,实非一二人之耳目所能遍考。辗转相承,乃能赅备,固亦势所必然耳。

按:据《明史·文苑四》,“王维俭”作“王惟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79册收有此书之明万历刻本。著有王氏题名,亦作“惟”,《总目》误。又谓“官至山东巡抚”,亦误。明代巡抚尚未成为官职名,止为职事,多由都察院官员充任,故充任者可能是监察御史正七品,也可能是都御史正二品、副都御史正三品,故不能据此为凭。本传云:“天启三年(1623)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值徐鸿儒之乱,民多逃亡,辽人避难来者,亦多失所,惟俭加意绥辑。五年三月擢南京兵部右侍郎,未赴。入为工部右侍郎,魏忠贤党御史田景新劾之,落职闲住。”[1]其后不见著录出仕。《明实录·崇祯长编》卷七崇祯元年(1628)三月,“吏部尚书房壮丽等题覆废籍诸臣削夺者复官,补给诰命;闲住者复官,遇缺酌起。”其下列名单中有王惟简。《崇祯长编》卷十六崇祯元年十二月,则有“丁酉,赠故礼部尚书王图太子太保,谥文肃。荫子国子生,仍给祭葬。故工部右侍郎王惟俭工部尚书……”[2]则王惟简尚未起复即去世。故知其官至工部右侍郎当无疑义。

《总目》谓“称除增《因习》一篇及更定《直书》《曲笔》二篇外,共校正一千一百四十二字。然以二本相校,惟《曲笔》篇增入一百一十九字,其《因习》《直书》二篇并与郭本相同,无增入之语,不知何以云然也。”按是书每篇每节之下,皆分人校订,后著校订字数。如《六家第一》篇,《尚书家》校八字,《春秋家》校二字,《左传家》校五字,《国语家》校三字,《史记家》校三字,《汉书家》校二字。或著录出入字数,如外篇《点烦第六》第二段载“除二十四字”,第三段载“除二十九字加七字”,等等,其字数统计系由此而来。

2.史通训故补二十卷

《总目》:国朝黄叔琳撰。叔琳有《研北易钞》,已著录。是书补王维俭注所未及,与浦起龙《史通通释》同时而成。

按:“维”当作“惟”,见前。

3.史学提要二卷

《总目》:宋黄继善撰。继善字成性,旴江人。其书以四言韵语编贯诸史,始自上古,迄于宋末,以便初学记诵。然旧本题继善宋人,而述宋亡,且称德祐幼主降于大元,何耶?宁都魏禧集有是书序,并云重订其讹阙,又属旴江涂大允恒补撰二篇,复为之注。考宋人所述,宜止于五代。此本既止于宋,则仅补一篇,且又无注,未必即禧之所序。观大元之称,当为元人所增也。

按:此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有收。“旴江”地名不确。宋无是州县。“旴江”乃南城之别称。故雍正《江西通志》:“黄继善,字成性,南城人。著《史学提要》。”[3]复按吴澄《吴文正集》,知黄继善实为宋江西金溪人。吴氏《黄成性诗序》云:“余戊寅岁(1278)初客旴。其后或中岁一至,或数岁不一至。旴之俗,盱之人,不悉闻悉见,大略可知也。黄成性,金溪人,而游处多在盱。旴、金溪接壤,土气颇相类。”[4]金溪居南城之东北,二县接境。《诗序》又云:“乙巳春(1305),于程氏馆读成性诗一二,已矍然惊。”“程氏馆”当即程钜夫家,二人少时同窗。程氏有《黄成性〈史学提要〉赞并序》。[5]又揭傒斯有《答胡汲仲书》,言“近见执事序黄成性文章,言辞夸大,皆非事实。其所称举皆公卿大臣之事,非学道在下者所宜言,抑亦自任之素、不知其言之过也。”[6]胡汲仲即胡长孺,汲仲其字也,婺州永康人,《元史·儒学二》有传。此文继云:“承闻将就天台之阙,不知何时定行,当于江浒一别。”考胡传,至大元年(1308),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即其事也。统而言之,黄氏与以上三人交游,由三人之年计之,黄继善由宋入元,当尚历数十年。则《总目》所谓“观大元之称,当为元人所增”,恐亦是黄继善自增。

4.承华事略一卷

《总目》:元王恽撰。恽字仲谋,东平人。世祖时官至翰林学士,事迹具《元史》本传。此书成于至元十八年,时裕宗为太子,恽官燕南河北道副使,因作此进于东宫,载前代为太子者之事,加以论断。裕宗甚喜是书,令诸皇孙共传观焉。已载所著《秋涧集》中。此后人钞出别行之本。进书启称二十篇,厘为六卷。今止一卷,亦后人所合并也。

按:检《元史》,王恽为卫州汲县人,杨武泉先生已指出。[7]《总目》谓此书成于至元十八年(1281),亦误。考《元史·王恽传》:

(至元)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不赴。裕宗在东宫,恽进《承华事略》,其目曰广孝、立爱、端本、进学、择术、谨习、听政、达聪、抚军、崇儒、亲贤、去邪、纳诲、几谏、从谏、推恩、尚俭、戒逸、知贤、审官,凡二十篇。裕宗览之,至汉成帝不绝驰道,唐肃宗改服绛纱为朱明服,心甚喜,曰:“我若遇是礼,亦当如是。”又至邢峙止齐太子食邪蒿,顾侍臣曰:“一菜之名,遽能邪人耶?”詹事丞张九思从旁对曰:“正臣防微,理固当然。”太子善其说,赐酒慰喻之。令诸皇孙传观,称其书弘益居多。十九年春,改山东西道提刑按察副使,在官一年,以疾还卫。[8]

《总目》所谓至元十八年,即缘此而来。然王恽进《承华事略》之年,乃至元十九年,非十八年。考王恽《西池幸遇诗》序,“壬午岁十月十二日,某以《承华事略》求见。引见者工部尚书张九思。巳刻,拜太子于宫西射圃内。比前,命近侍趣入者再。既见,问秦始皇何如主,某以所行过暴为对。太子首读《明分》篇,问汉成帝不敢绝驰道事,喜甚。至辍射翻阅,悉问其各篇主意。张九思、术忽乃略为应对。读讫,以书付董八哥,会静时细听。未末赐酒,霑醉而岀”。[9]知此书系王恽当面进呈。其所载月日与下述《进承华事略笺》同。《元史》所云“至汉成帝不绝驰道”“赐酒”等事,与诗序所言并合。考壬午岁乃至元十九年,非十八年。又考张九思官守,《王恽传》载“詹事丞”,王恽记为“工部尚书”,皆是。虞集《徽政院使张忠献公神道碑》:“(至元)十六年置都总管,以治其货用。命公为嘉议大夫、工部尚书,兼领之。十九年……是年冬十月立詹事院,拜公詹事丞。”[10]复考《元史·世祖九》亦云至元十九年十月立詹事院,则所载不误。知其时张九思以工部尚书兼詹事院丞,故《秋涧集》《元史》别载之。则进书事在至元十九年甚明。详《元史·王恽传》所以致误,在于《秋涧集》中所收《进承华事略笺》尾题“至元十八年十二月日臣王恽进”[11],“十九”已误作“十八”。明初修《元史》,馆臣所见当已误,故不审而书之。检《全元文》所收此文亦题“十八年”[12],并失之。

因上所论,可知至元十九年王恽在大都,“十八年,拜中议大夫、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不赴”。当系其解任燕南河北道副使后已返京之时。故《总目》所谓进书时“恽官燕南河北道副使”亦误。

5.史义拾遗二卷

《总目》:元杨维桢撰。维桢有《春秋合题著说》,已著录。据孙作所作维桢传,称其生平论史之书,有《太平纲目》四十册,《历史钺》二百卷。今俱亡佚。此书传中不载。明皇甫汸始为刊行。……每篇下有跋语,盖其门人所作,自称其名曰木,不著其姓,亦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按:《历史钺》当作“历代史钺”。明焦竑《国朝献徵录》卷一百十五《铁笛道人杨维祯自传》[13]、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经籍考》[14]、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五[15]等皆作“《历代史钺》”。《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1册收录明嘉靖十九年(1540)任辙刻本,前有平湖陆淞序,亦称《历代史钺》。《总目》脱“代”字。又《总目》所谓“曰木”者不知何人,按,此人即杨维桢门人桐庐章木。明张弼《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三《与李县尹书》:“考得评《史义拾遗》而称木曰者,乃桐庐章木,铁崖门人也。”[16]今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有《蓝田山三一精舍记》:“介予徒章木求言以为记”[17],又《虀瓮志》“桐庐章木氏客处钱唐,委巷中得一室,陋而且隘,自题曰虀罋”[18],又“绝句人易到,吾门章木能之。古乐府不易到,吾门张宪能之。至小乐府,二三子不能,惟吾能之”。[19]当即其人。余则未详,俟考。

6.事偶韵语一卷

《总目》:旧本题钱塘凌纬撰。不详时代。

按:凌纬为元人。明凌迪知《万姓统谱》有传,谓:“凌纬字景文,昌化人,号菊山。笃学能文。大德中以才荐为雪江书院山长,寻弃去。尝著《唐山纪事》《董子雅言》《寿考录》《冰室集》《事偶韵语》等书。年九十三卒。邑令表之曰‘康德先生’。”[20]

7.蔗山笔麈一卷

《总目》:明商辂撰。辂有《商文毅奏议》,已著录。是编杂论史事,仅三十三条,颇好持异论。如谓宋天书事亦有深意,不可尽加訾议,是何言欤!

按:《总目》谓三十三条误,当作五十五条。是书有涵芬楼影清刻学海类编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81册有收,数之再三,为五十五条。

8.宋史阐幽一卷

《总目》:明许浩撰。浩字复斋,余姚人,弘治中以贡生官桐城县教谕。与作《通鉴纲目前编》之许浩同姓名,又同时,实各一人也。是编因与丘濬读《宋史》而作,其是非皆不谬于圣贤。然特举古来论定之说,敷衍成篇。如司马光诸人为君子,蔡京诸人为小人,亦何待于浩而始知之乎?

按:“复斋”当为许浩之号,其字作“克大”。《四库全书存目丛刊》史部281册收此书之崇祯元年(1628)族人许锵刻本。卷一下题“余姚许浩克大撰”,名、字正匹。又《总目》称“与作《通鉴纲目前编》之许浩同姓名,又同时,实各一人也”,查《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四·编年类存目》有“通鉴纲目前编三卷”,明许诰撰。此人《明史》有传,非名“许浩”,《总目》误记。

9.元史阐幽一卷

《总目》:明许浩撰。大抵皆取《续纲目》所书而论断之,凡五十二条。持论虽正,而亦不免于偏驳。

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2册收有此书之明弘治十七年(1504)钱如京刻本。卷后有许浩识语,曰:“因取《元史》所载可以为法若可以为戒者,著为之论,凡五十二条。”然考之宋濂《元史》,颇与之相否,后按商辂等修《续资治通鉴纲目》,多与之合。《总目》所谓大抵皆取“续纲目”之言可信。

10.世史积疑二卷

《总目》:旧题元李士实撰。前有知序,称至正七年壬申三月朔书。案至正七年,岁在乙亥,非壬申,与史不合。而元代亦未闻有李士实,惟明有新建李士实,成化丙戌进士,官至右都御史,致仕。正德间,宁王宸濠图不轨,引之同谋,事起时,以士实与举人刘养正为左右丞相,宸濠就擒,士实并伏法,事见《明史》。而正德七年正直壬申,与此书序内纪年适合。屠隆《考槃余事》又称士实有善书名,而此本内自书序文,笔势颇雄放,亦足相证其为明李士实所撰无疑。书首有衡山及天籁阁印记,乃文征明、项元汴两家旧本。此必在当时以士实为党逆叛臣,嫌于私存其著作,故改窜纪年,以掩其迹,而后来著录者,遂误以为元人也。其书采摘史事,分条立说,迄于东汉之末而止。以丧心从乱之人,而妄议古今,其说盖不足深论矣。

按:《总目》言是书作者为明之新建李士实,是,今补正之。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卷十《与黄小江宪副》书:“昨得伪檄云云,乃知白洲意之所至,然亦拙矣。此可易言,亦岂易为哉?此老作《世史积疑》动千万语,如老吏断案,使人心服,而乃自陷其身于莫可原贷之地。能言之士,所以不足贵也。”[21]其所言之“白洲”“此老”即李士实。清阮榕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卷二“意欲迁省城,求一地奉老母,适得白洲口信,亦惓惓以此为言。”下注“按李士实,字白洲,新建人”。[22]

11.东源读史录无卷数

《总目》:明田维祐撰。维祐字裕夫,号东源居士,萧山人。正德戊辰进士,官至肇庆府知府。是书采集史事及前人史评,衷以己意。其自跋谓:“于正德丁丑,取少微《通鉴节要》读之,偶有所见,辄录于楮。殊无出人议论,或似有所蹈袭。”今观书中所断制,虽无大疵谬,而蹈袭之弊,诚如自序所云。且少微《通鉴节要》,虽出宋人,实村塾陋本,据以立论,亦安足以言读史也?

按:《总目》叙人名误。此人名作“惟祜”,不作“维祐”。考《明清进士题名碑》正德三年戊辰(1508)进士名录有载[23]。观其名字,“祜”,《说文》训“福”,字“裕夫”,犹言多福。

12.翼正录四卷

《总目》:明何思登撰。思登字一举,武昌人。正德甲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是书标举历代史事,而论其得失。大旨主于黜佛、老之虚诞,故以“翼正”为名,其持论不为不醇。而言烦词复,一书惟此一意,未免失之冗琐,与胡寅《崇正辨》得失相同。至其意见偏驳,如许衡为国子监祭酒乞休事、必削元世祖年号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之类,尤舛谬至极,不足与辨者矣。

按:检《明清进士题名碑》,正德九年甲戌(1514)无进士何思登,而万历二年甲戌(1574)有[24]。《总目》误书“万历”为“正德”。《康熙湖广武昌府志》卷七有传:“何思登,字一举,蒲圻人。嘉靖戊午举于乡,万历甲戌成进士。授行人,册封诸藩,馈遗一无所受。迁南户部主事,出守云南,以绥缉缅甸有功赐金嘉劳。丁内艰,服阕补池州守……迁云南兵备。未几还里,复起广西副使,入贺东宫,加参政。归卒,年八十。”[25]与之合。《总目》言“官翰林院编修”亦误,当云官至“广西参政”。

[1] 《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7399页。

[2] 《明实录·崇祯长编》,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第915页。

[3] (清)谢旻《(雍正)江西通志》卷八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元)程钜夫《雪楼集》卷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 (元)揭傒斯《文安集》卷七,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7] 魏小虎《四库全书总目汇订》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79页。

[8] 《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934页。

[9] 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146页。

[10]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刻本。

[11] 《王恽全集汇校》,第3260页。

[12]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28页。

[13] (明)焦竑辑《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徵录》卷一百十五,《续修四库全书》第5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3页。

[14]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765册,第427页。

[15] (清)黄虞稷撰,瞿凤起、潘景郑整理《千顷堂书目》卷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16] (明)张弼《张东海诗文集》文集卷三,明正德十三年周文仪刻本。

[17] (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18] (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19] (元)杨维桢《复古诗集》卷二,明成化刊本。

[20] (明)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五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 (明)方良永《方简肃文集》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清)阮榕龄《编次陈白沙先生年谱》卷二,载《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0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297页。

[23] 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97页。

[24] 同上书,第2558页。

[25] (清)裴天锡修,罗人龙纂《康熙湖广武昌府志》,载《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