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以来最博学的思想大师
三种简约而又无比强劲的激情驾驭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悲悯。这些激情,好似飓风一般,在浩瀚无边的苦海上,疯狂地把我刮来刮去,一直刮到濒临绝望的边缘。…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将我引入天堂,而悲悯总将我带回尘世。悲惨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震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拷打的受害者,为子女看作负担的无助老人,以及遍布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讥讽。我祈求减轻那些邪恶,然而我无能为力,甚至连我自身也遭遇磨难。——罗素[1]
倘若外星智慧生物于20世纪来到地球,要求拜见人类知识界两个最有智慧的代表,恐怕其中一个是爱因斯坦,另一个就是罗素了。
罗素是现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之一;可被誉为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最博学的哲学大师。麦兹(RudolfMetz)在《英国哲学百年》一书中评价:罗素“是这个时代唯一赢得全球尊重的英国思想家”[2]。罗素为发展人类知识和世界正义事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认为求知、爱情以及对苦难的同情是自己毕生的三大动力。作为学者的罗素孜孜不倦地吸取人类知识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创见。尽管各国的学术界、思想界对其社会观和政治观的评价还有争论,但多数人都认同作为社会活动家,罗素对人类的苦难始终怀着不可抑制的同情。他强烈反对压迫和独裁,反对非正义战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主自由,并立志改造不合理的社会。罗素的求知与同情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罗素的全部著作中看出上述三大动力的发展线索。
[1]Bertrand Russell.1956.“What?I?Have?Lived?For.”The prologue to the Autobiography.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Routledge,2009,p3.
[2]转引自谢尔普:《罗素的哲学》(The Philosophy of Bertrand Russel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44),英文版第5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