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是车 汇率是马:中国宏观经济评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国际大商品价格回升 原文刊于《财经》2002年第7期,2002年4月5日。

标题里说的大商品,是指石油、金属材料和主要农产品等品质比较稳定的大宗商品。有几个理由让我们非常关注大商品价格的波动。

第一,大商品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在亚洲经济危机以来,大商品价格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明显高度相关;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的比较早期的阶段,大宗商品消费量与GDP的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且工业原料消费量的增长率很高,因此中国经济波动与大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更为密切;第三,很多大商品有活跃的世界期货市场,其交易情况反映了交易者对未来大商品价格和经济走向的预测,有很强的预示意义。第四个理由我们下面再说。

1998年,全球范围的大商品价格猛烈下跌。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许多商品的价格创下了很多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在1998年以前的几年中,石油价格平均接近20美元/桶,1998年年底跌到了10美元/桶稍高;铜价跌到了1995年水平的一半,小麦、玉米和大豆的价格相比1996年也跌去了将近一半。从综合价格指数的变化来看,这次大商品价格下降的幅度是历史上罕见的。

进入1999年以后,除粮食以外的大商品价格开始回升,粮食价格也逐渐企稳。在1999年和2000年这两年,石油价格猛烈上升,2000年年末的价格差不多是1998年年末价格的3倍。在这两年,铜、铝等金属材料的价格也节节上升。

不过在2000年,美国股市已经开始下跌,纳斯达克指数在2000年的表现与大商品价格在1998年的表现旗鼓相当,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股票价格变化领先于宏观经济变化的说法,在这一次得到了非常好的验证。其实大商品期货价格也有这样的含义。在2000年,当石油价格暴涨的时候,石油期货的价格一直是近高远低,这显示交易者预期当前的高价格是暂时的,回调将要发生。这样的预测在方向上是对的,在程度上则差得相当远,2001年石油价格下跌的幅度远远超过了期货市场在2000年的预测。不过石油价格的下跌幅度并不大,2001年的最低价格比1998年的最低价格要高出不少,而铜价又一次表演自由落体,跌到了1998年的最低价格。

除去1998年下半年的小幅回升以外,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方向与世界大商品价格变化的方向十分一致。199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并持续到2000年,2001年前三个季度则一路下跌。从现在的数据看,石油和铜、铝等大商品的价格在2001年11月前后开始回升,今年前三个月基本上是节节上升。从季度GDP的数据看,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季环比)在去年第三季度达到低谷,第四季度已经有所回升,今年头两个月的工业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的GDP增长率将猛烈上升。这样的变化,与石油和工业原料等大商品价格的变化十分吻合。

我们经常提到同比增长率和环比增长率的不同,现在有很好的例子。上海商品交易所3月期铜的价格在2001年2月28日的收盘价为17 219元/吨,在2002年2月28日的收盘价为15 220元/吨。这里选的是临近交割月的期货价格,在理论上应当几乎等于现货价格。从这两个数字来看,今年2月的铜价比去年2月下降了11.6%。不过,铜价在去年11月中旬跌到13 800元/吨左右。今年2月末的价格比去年11月中旬上升了10%以上。

提到这些数据,是因为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4.2%”,有的报道仅仅由这个数据作出判断说,“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呈下降趋势”,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缺少历史的月度数据,根据现有的工业品出厂加工同比增长率数据,无从对该价格的近期表现作出判断。

现在回到前面提到的特别关注大商品价格的第四个理由。过去多年来,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与国际粮价有很高的正相关性。但这种情况在大商品中还只限于粮食,而到2000年同样的悲剧延伸到了石油。在这一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双双大幅度上升,不过其中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不是在这里可以分析的。

[1] 原文刊于《财经》2002年第7期,200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