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增速持续下滑
由于春节公历日期移动的影响,2001年1月的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月增长了2.3%。这件事涉及经济统计数据分析的一些技术问题。很多人可能觉得此类技术问题不甚重要。有时这样的意识不会导致太大的麻烦;但在有些情况下,忽略有关技术问题会导致有严重错误的结论。
根据路透社发表的月度数据预测调查,参加预测的各机构预测的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平均为8.3%,其中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预测为3.5%,其他机构的预测平均为9.0%。这样的情况在三年前已经发生过一次。对于1998年1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的预测为下降1.0%,其他机构的预测为上升11.0%左右。最后统计局没有正式公布原始数据,而是公布了一个按工作日计算的“可比”增长率,为11.0%。根据这个数据反推原始数据,同比增长率应当是1.0%左右。
在多数年份,春节的公历月份在2月;在少数年份则在1月。当本年度和上年度的春节发生在不同的月份甚至同月的不同日期时,月度同比增长率指标就包含了不可比因素。关于剔除比较规则的季节因素,经济学和统计学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对于不规则的特殊假日因素的剔除,也有一些方法。现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通常都有这些方法。中国的情况,第一是原始数据本身有不少问题,第二是春节这样的假日在别国没有,所以国外设计的软件消除不了中国的春节因素。中国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与大陆同时过春节,但假期不一样。
鉴于这样的情况,国家统计局在公布1998年1月的工业数据时,做了一种处理,即按工作日计算产值。实际上在任何假日,总有一些工业生产还在进行,至少很多发电厂在运转。按工作日计算,就将假日的生产算到了工作日中,夸大了工作日的产量。由于这个原因,国家统计局报告的1998年1月的工业“可比增长率”为11.0%,夸大了产量2~3个百分点,由此产生了一种“误导”。
按照11.0%这样的工业增长速度推算全年,GDP可以达到8.0%或稍高。并且,当经济增长速度达到这样的水平时,不太可能出现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因此,在3月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政府宣布了GDP增长8.0%和通货膨胀率3.0%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这样的计划大致上是在2月的统计数据出来以前制订的,所以最新的统计数据是1月的数据。如果明确了1月的工业可比增长率只有8%~9%而不是11.0%,全年的经济增长计划就可以比8.0%低一些,对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也可以提前有所察觉。按照经济增长8.0%和通货膨胀率3.0%计算,名义GDP的增长率可以达到11.0%,财政部做的财政收支计划确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主要由于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测误差太大,实际出现的不是价格上升3.0%而是下降2.6%,名义GDP的增长率只达到了5.2%,不到预测增长率的一半。
根据GDP增长8%的目标,国家经贸委认为第二季度的工业增长率应当达到12.0%,并且也以这个数字作为对第二季度工业的预测,后来实际只达到了7.7%,出现了过大的误差。按照上半年的实际情况,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显然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又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从第三季度开始实行了刺激总需求的政策。因为操作中的时滞以及投资本身需要时间,很多措施实际实行得更晚。这样第四季度的不少投资只得仓促上马。
可能由于这样的原因,这一次同时报告了按未调整数据计算的2.3%的增长率和按工作日计算的9.9%的增长率。应当说,公布原始数据是很好的。按“工作日”计算增长率明显有问题,对这个方法有不同意见的分析者可以自己做调整。我估计剔除春节因素以后的可比增长率低于9.0%。按此计算,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下滑已经持续了4个月。
另一个情况是消费价格指数的口径也改变了。原来公布的是比上年同期的增长率,现在公布的是比去年全年平均水平的增长率,变化的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开始编制一个定基比价格指数。其实早就应当这样做,原来的办法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口径改变,现在的指数与原指数不可比。同时公布的环比(比上月)增长率为0.9%,里边包含季节性因素。估计1月的季节因素为上升0.7%,这样剔除季节因素后比上月上升0.2%。由于春节在1月,春运的一半落在了1月,而今年春运期间火车票大幅度提高,剔除这个因素后的月环比增长率不到0.2%。所以现在的消费价格维持了过去几个月轻微上升的态势。
春节日期移动对货物进出口也有明显的影响。因为进出口数据本身波动幅度很大,难以较准确地估计春节因素的影响。货币指标也有同样情况。
从工业生产和价格的数据来看,1月的经济情况持续了去年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下滑的势头。考虑到国际经济的相对疲软,今年的增长速度达到7.5%以上相当难,消费价格水平估计会轻微上升,但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上涨。
[1] 原文刊于《财经》2001年第3期,2001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