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工业革命对德国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因失业等原因造成的乞丐和贫民人数日益增多,社会问题益形严重。汉堡是德国的工业重镇,居民收入悬殊,甚至出现过乞丐列队街市、沿门乞讨的现象,成为汉堡市一个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广大市民呼吁对此予以解决。1788年,汉堡市开始实行一种分区域管理济贫事业的制度,史称“汉堡制”,对社会工作在制度与方法上影响甚远。
汉堡制将全市分为60个区,每个区设1个监督员,并设1个中央办事机构,总管全市救贫行政事务。汉堡制的宗旨是设法帮助贫民自力更生,具体措施包括为失业者介绍工作、给贫困者提供救济、将贫苦儿童送往工艺学校学习就业技能及语文、把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规定对沿门乞讨者不准任意施舍等,并联络各社会救济机关协同工作。汉堡制共实行了13年,收效很大,汉堡市的社会状况为之改观。后因济贫事务增多且日趋复杂,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变迁了的社会,1892年代之而起的“新汉堡制”对它做了重大修改。新汉堡制的特点是中央比以往更能独立行使职权,废除分段制度,长期发给赈款,并将受救济者分类,以便处理等。
爱尔伯福是德国的一个工业小镇,1852年该地政府仿照汉堡制并加以修改完善,开始实行一种新的社会救济制度,史称“爱尔伯福制”。该制度将全市分成564段,每段居民约300人,其中贫民不得超过4人。每段设赈济员1人,综合管理济贫工作。求助者必须与赈济员接洽,赈济员要先到求助者家中进行家境调查,查明确有需要才给予补助。补助后仍需每两个星期前往调查一次。发给赈济款必须是法定的最低标准,不许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赈济员还负责办理段内有关贫穷的预防工作。赈济员为荣誉职务,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全市每14段为一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1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由区监察员任会议主席,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并制成报告或提案,提交给由全市各赈济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总体支配管理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项,每两个星期开一次会。
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同英国《济贫法》有着共同的地方,即由政府负起救济贫民的责任。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美又出现了许多民间社会服务组织,意在弥补政府济贫活动的不足,最著名的是慈善组织会社与社区睦邻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