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成荫、汤晓丹的《南征北战》

成荫、汤晓丹导演,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编剧,朱今明、顾温厚摄影。冯喆饰高营长,张瑞芳饰赵玉敏,陈戈饰师长,汤化达饰师政委,项堃饰敌张军长。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重要作品,也是当代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第一阶段的代表作。

成荫和汤晓丹是两位擅长拍摄战争题材的导演。成荫(1917—1984),原名成蕴保,山东曹县人。1938年赴延安就读于陕北公学和“鲁艺”戏剧系,毕业后参加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编导了《晋察冀的乡村》等话剧。1947年被调派东北编导电影而开始其银幕生涯。导演的主要影片有:《钢铁战士》(1950)、《南征北战》(1952)、《上海姑娘》(1958)、《万水千山》(1959)、《停战以后》(1962)、《西安事变》(1982)等。重大题材、史诗样式的电影创作,是成荫为中国电影做出的突出贡献。汤晓丹(1910—2012),福建华安人。1931年进“天一”公司当美术师,1932年起独立执导影片。抗战期间及战后,创作了《民族的吼声》(1940)、《天堂春梦》(1946)等进步电影。新中国成立后,汤晓丹在战争题材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除《南征北战》外,还有《渡江侦察记》(1954)、《不夜城》(1957)、《红日》(1963),以及《傲蕾·一兰》(1979)、《南昌起义》(1981)、《廖仲恺》(1983)等导演作品。

《南征北战》的创作“以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部队撤离两淮地区转战山东,即莱芜战役这一历史背景为依据”,目的是阐明“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伟大军事思想”。[1]它是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早表现重大战争题材的影片,既具有历史纪实的特性,又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宣传色彩。

华东解放军某部一营在高营长的带领下,面对敌军的南北夹击,严格执行上级战略意图,以“大踏步地后退、大踏步地前进”的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方式,与敌张军长的优势兵力相周旋,最后与主力部队会合,彻底歼灭敌军并俘虏了敌张军长。影片表现了1947年初华东战场的战争局势,描写了桃村阻击战、抢占摩天岭和攻占将军庙车站等战斗场景,在时代环境和战场气氛的营造上,具有较好的历史真实性。但影片在人物描写特别是正面形象塑造上存在明显缺陷,正如钟惦棐所言:“因为《南征北战》侧重从军事方面去说明战略思想,却没有艺术地动人地去表现关系于这一战略思想得以最后实现的人,因而它就没有戏。”[2]其实成荫也意识到影片存在的不足,认为此片“表现了一部分历史的真实”,但“还未能把历史的真实,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和情节,深刻艺术地概括到作品中来”。[3]

《南征北战》表现重大题材,追求史诗样式,以战争场面和人物群像为影像描写的重点,镜头运用以全景和中景为主。该片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第一次正面地、鸟瞰式地对重大战争局势和战争场面大笔勾勒,全景展示国共双方的战略态势和战争谋划,镜头画面具有史诗性与纪录性相结合的造型特点。与此同时,影片也注意用中近景镜头来突出细节、描写人物,尤其是表现敌军张军长和参谋长的一系列中近景镜头,对于刻画其性格特征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当时技术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导演和摄影等主创人员努力克服技术难关,对移动摄影和镜头的空间表现力进行了艰苦探索。若要尽可能逼真地再现宏大的战争场面,摄影机的拍摄必须具有表现连续性空间场面的能力。于是主创人员土法上马,制造了一台木制升降机,依靠人力来控制摄影机的运动。在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将军庙车站激战等场面中,影片把移动摄影和镜头内部场面调度结合起来,在空间连续性镜头、大纵深镜头等的运用上都取得了成功。因此,该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影像造型语言的探索做出了贡献,也为战争题材电影的摄制积累了经验。

此片为人所称道的还有平行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叙事手法的成功运用。平行蒙太奇的使用,突出体现在国共双方抢占摩天岭的情节中,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气氛和强烈的叙事节奏。实际上,影片中的平行蒙太奇不仅是一种叙事手法,它也是一种影像结构方式,全片的影像结构就是建立在平行发展、交替展现的两条情节线索之上,而这两条情节线索所对应的正是在战略与战术上尖锐对抗的共军和国军双方。与平行蒙太奇相呼应,对比蒙太奇也贯穿影片始终:共军大踏步地后退与大踏步地前进,国军的围追与溃败;共军受到老百姓与民兵的援助,国军的不得人心;共军各部队的彼此配合,国军的相互掣肘;共军的英勇善战,国军的软弱涣散等。它突出了影片主题,强化了影片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

《南征北战》作为表现重大战争题材的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尽管它还存在长于叙事、疏于写人,以及意识形态宣教等明显不足,但是,它对重大战争题材的艺术处理,对史诗性样式的追求,对镜头语言的探索等,都为中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积累了经验。其风格阳刚雄健,气势磅礴,也体现出此类电影的审美特点。

《南征北战》之后,成荫还导演了多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尤其是新时期创作的《西安事变》,显示了他善于把握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的美学追求。《南征北战》《西安事变》等片史诗样式的电影创造,奠定了成荫在中国影坛的重要地位。

[1] 成荫:《从〈钢铁战士〉和〈南征北战〉重新上演所想起的》, 《大众电影》1960年第6期。

[2] 钟惦棐:《电影〈南征北战〉所达到和没有达到的方面》, 《文艺报》1953年第3期。

[3] 成荫:《〈南征北战〉导演的话》, 《大众电影》1952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