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测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汉语成绩测试的历史演变

一、经验摸索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人们只是从传统语言教学角度来进行常规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考试目的主要是给学生划分分数等级。考试主要注意学生使用的汉语形式是否正确。在这一时期,汉语成绩测试的命题有很大随意性,主要凭汉语教师的经验和感觉来命题,对考试的研究非常罕见(杨翼,2008a)。

二、研究起步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开始逐步构建学科理论框架和教学理论体系(刘珣,2000:37)。与此同时,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成绩测试的相关问题,并出现了少量专题研究汉语测试的成果。

1983年,刘英林在《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测试问题》一文中,首次论述了汉语教学测试的地位和作用、测试原则、考题设计的注意事项、测试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问题,并提出了五条测试原则。他的这篇文章引起了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成绩测试问题的关注。

1984年,鲁健骥在《多项选择答案测试:出题技巧与题目分析》一文中,首次探讨了汉语测试中的多项选择题的出题技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介绍了如何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多项选择题。在当时经验性出题之风盛行的汉语教学界,该文以崭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汉语教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严谨、科学的学术风气。同时,作者提出的汉语测试有关出题技巧和方法,为人们开阔汉语测试的眼界和思路提供了启示(杨翼,2008)。

三、细化、深入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界在汉语成绩测试方面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和细化,并涌现了一批专门研究汉语测试的成果。

1.测试的分期、种类和特点

1990年,盛炎在《语言教学原理》中,对第二语言测试作了专题讨论。他从测试的历史演变角度,给我们描述了第二语言测试的分期。他还详细地介绍了第二语言测试的种类,总结并讨论了好的测试的特点。尤为可贵的是,作者论述了测试分数的分析,具体阐述了数据、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比率数据等概念和内涵。这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是第一次。作者引证丰富,论述详实。这些论述不仅拓宽了汉语教学工作者的研究视野,而且为我们进行汉语成绩测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对测试项目和内容的认识

1992年,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中“把语言测试看成语言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专节论述了语言测试的一系列问题。他按照不同的测试目的把语言测试划分成了四种类型:水平测试、成绩测试、诊断测试、潜能测试,主张把汉语听、说、读、写作为基本的测试项目。该文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早期比较系统、深入地阐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测试问题的专题论述。

3.对中、高级汉语测试的探讨

1993年,李杨在《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中,专章论述了汉语课程的成绩测试。她明确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测试是对学生所学课程学业成绩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所教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它受制于教学本身,直接反作用于教学实际。中、高级阶段的教学,由于层次阶梯分明,课程繁多,反映每一阶段、每门课程的测试尤为重要,深入开展中、高级阶段课程测试的研究不可忽视。作者总结出汉语课程成绩测试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科学的定性定量标准,体现课型特征不足,测试手段还不够多样化、现代化。她认为需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1)制订中、高级汉语教学数据统计与水平等级大纲。(2)研究课型特点。课程成绩测试应反映技能本质特征与训练规律,应反映语体风格的特殊要求,应注意内容含量与语用价值。(3)统计、总结与改进测试题型。这是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早期比较全面、深入地讨论中、高级汉语课程的成绩测试问题的专题论述。

4.对汉语口语测试的探讨

1996年,张和生在《OPI与汉语口语水平的测试》一文中,提到了一个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很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入学分班及结业时的口试,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考人问什么问题,为什么问,怎么问,以及如何判定学生的口语能力等级,完全凭经验靠感觉来决定,随意性很强。即便是以“汉语会话”或“汉语口语”为课程名称的测试,口试所占的比重也很小,甚至全无。它带来的后果是,一些教师在会话课上对学生的口语训练力度不够,造成一些学生因单项技能的残缺而高分低能。不够科学严谨的分班口试又难免使分班不合理,这也是开学后一个月内学生频繁调班的原因之一。因此,作者介绍了美国的OPI(Oral Proficiency Interview)[1]即口语能力面试方法,并对其作了评析。OPI作为在美国有影响的口语能力测试方法之一,有许多方面值得对外汉语教学界学习。通过借鉴它的成功之处,可以推进我们建立一套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口语测试体系。

1998年,陈昭玲在《大型对外汉语口语成绩测试的探索》一文中提出,汉语口语测试存在不少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主张口语成绩测试可采用标准化试题,利用语音室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同步进行口语录音限时测试。同时,结合编制使用口语试题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汉语初、中级口语成绩测试的题型16种,并对题型设计提出了5条基本要求。这是最早对汉语口语成绩测试方法、题型设计、等级标准等问题进行探讨的专题文章。

5.汉语分班测试的探索

刘颂浩、钱旭青、汪燕(1999)在《交际策略与口语测试》一文,探讨了从交际策略角度评定汉语口语水平的可行性。结果发现,留学生水平越低,提到的信息点越少。他们得到的启示是:要注意语言点在某一特定语境中的使用频率,并且根据使用频率调整教学目标。这是最早对汉语分班测试进行探讨的专题文章。

[1] OPI是美国的一项综合考察口语能力的标准化测试,该测试从四个方面来检验学习者的口语能力:能掌握何种语言功能;能在何种情境中运用目的语完成哪些话题内容;能达到何种准确程度;能创造多长篇幅的语段。考试形式是主考人和受试者面对面的谈话,考试时间一般持续10到30分钟,在测试过程中,主考人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测定被试的强势(即其语言能力的最上限)和弱势(即其语言能力的最下限),然后分别定级。OPI测试将口语能力划分为四大能力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和最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