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锦绣版·广灵剪纸报道:染色的剪纸
用传统染色剪纸工艺制作圣诞老人剪纸
【一】
距离圣诞节还有一个多月,在张栋的剪纸公司里,几名员工中正在制作一批圣诞老人的卡通剪纸。一个女孩手握毛笔,笔尖蘸点儿加了酒精的品红,在白色的宣纸上轻轻一点。纸张像是干渴了许久,刚被毛笔尖轻轻的一触,就迅速地将颜料吸入自身。品红渗透过十多层的宣纸,然后晕开。淡淡的酒精味在室内的冬阳光里发散。
这样,剪纸上圣诞老人的红帽子就算染好了。接下来,她以同样方法为圣诞老人的衣服裤子染色。圣诞老人肩上背的礼物包裹染的是诱人的绿色或紫色。
这一幕可能最能代表广灵剪纸当前的缩影。女孩正使用广灵剪纸的传统工艺中最为独特的染色工艺,而圣诞的内容则和剪纸传统完全无关。
牡丹图的剪纸套上一层金箔剪纸层,用的也是套层套色的办法
广灵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和河北接壤。杨树是最重要的树种,公路总被两排杨树夹住。我到广灵的时候,黄叶子已有一半落在公路上,另一半还挂在树上。这里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缘,人们的主食是黍子面团。晋北地区是山西的风口,县城边的山上竖着许多风力发电机,巨大的叶片在大风里转动。冬天的河床大多干枯得可以开车了。县城旁的壶流河湿地也很干燥,一只未迁徙的黑鹳迅疾而无声地略过枯黄了的草丛,最终落到附近的悬流河水库湖边的浅滩上。那水库因为巨大的蒸发量,水位明显下降许多。但在我到来的时候,大群的鸳鸯还停留在水面上,成双成对地相处,现在的天气还没有冷到逼得它们往南迁徙。眼下是一段农闲,连大棚内的菌类都要等气候的回暖。但对于剪纸艺人来说,这个时候他们得赶紧干活了。他们要备好宣纸,用刻刀刻成各种各样的图案,染上色彩。在春节到来时,这些剪纸作品就拿到集市去销售。人们买剪纸回家,贴在窗格子上。这是晋北常见的习俗,人们称之为贴“窗花”。在萧索的冬日里,鲜艳的窗花定会给室内带来一些温暖活跃的氛围。
过去,一个村往往有一两个这样的剪纸艺人。平日里,他们和别的农民没有两样。但在节日到来前,他们要花一个多月做剪纸,以备节日到来时售出。这种副业也沿着父子血缘而传袭,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剪纸世家。
张栋就出生在这样的世家里。张家是广灵县焦山乡做剪纸比较有名的,而焦山又号称是“剪纸之乡”。张栋是张家剪纸工艺的第五代传人。他和父亲张多堂是目前广灵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从小就学这个,从有记忆力开始就在学。到底是怎么会的我也不清楚。在我的记忆里,我都是会的,”张栋说。
传统的广灵剪纸有复杂的工序,包括设计图案、湿、踩、晾、晒、刻、染、包装、装裱等多道工序。其中图案设计中有一个特别的环节是“熏样”。剪纸艺人会先刻出一张样贴,然后把样贴贴在白纸上,然后对着蜡烛或油灯烟熏,这样白纸上就会留下一个黑白分明的图案,即是将要进行的剪纸的花样。
虽名为“剪纸”,但“剪”所擅长的是将对折的纸剪成对称的图案,对于复杂一些的、不对称的图案,只能用刀刻了。而且一刻能刻出许多张来:把花样和二十来层乃至更多层的宣纸叠在一起压实了,地握住刻刀,垂直地沿着花样的边缘刻,如果不垂直而是歪了,那么上下层的剪纸就会不一样。
【二】
染色用毛笔来完成
张栋说,广灵剪纸“最火”的时候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尤其是在中秋和春节,家家户户必贴“窗花”。在这些节日到来之前,每逢集市,乡里的街道到处可见卖剪纸的人。他们扛着一种特别做的可挪动的窗户,窗户背面已经糊了白纸,然后窗棱交叉的格子里贴各种剪纸的样品以供选择。有十二生肖的动物,有龙有凤,有带有“福”字的,有表现民间故事的,也有各种有趣的花鸟虫鱼。在没有集市的村子里,就靠货郎扛着这种窗户叫卖了。
窗花的大小根据自家的窗格来决定。在晋北地区,常见的窗格大小不一,贴的窗花在尺寸上也就不同了。此外,窗格也有长方形、菱形、多边形乃至圆形等样式,那么在选择窗花时也得选择形状吻合的。
张家因为做得比较久,在周边村庄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所以不仅在集市去卖,也搞批发。“周边一些村子的人过来,买的多了,我们给的价钱低一点儿,他到自己村子里去,以高点儿的价钱零售,买低卖高。”
而张家之所以能做得比较好,除了质量比较可靠,还因为染色染得鲜艳,家族的人比较多,规模做得比较庞大。如此才有“周边村子里批发都来找”。
除了节日之外,在婚姻嫁娶、生子、寿诞等场合,也需要剪纸来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因为场合上明确的喜庆追求,因此过去的广灵剪纸主要是以红色为主色相,再搭配上其它多种浓度很高的色彩,形成一种鲜明的颜色对比和热闹色彩汇集,增添吉祥和喜庆的氛围。
广灵剪纸上的染色并不严格依照其所要表现事物的实际颜色,而是按照内容和用途的需要,由创作者按照自己的想象来上颜色。如非特别的需要,广灵剪纸很少出现黑色或白色的剪纸,因为在视觉传统里这两种颜色并不吉利。有学者指出,剪纸的起源是祭祀时所需。若真是如此,那么经过漫长的发展,广灵剪纸已和剪纸一开始的功能截然相反了。
传统的广灵剪纸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戏剧人物的故事或脸谱,来自三国、水浒、西游记等等;也有各路神仙,如水神、灶神、八仙。此外,借助大量的谐音、比喻等方法,以一些特殊的动植物来表达吉祥或某种良好的愿望。
有学者指出,广灵剪纸是长期流传于晋北地区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它始于西周,成型于初唐,发展于明代,成熟于清代,并流传至今。
广灵剪纸的作者们都是世代的农民艺术家,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而剪纸所表现出的风格也是稚拙质朴的。它用材简单,价格低廉,颜色鲜艳,图案吉祥,符合晋北人的大众审美趣味,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长久的生命力。
事实上,这种染色的剪纸不仅存在于广灵县。例如和广灵接壤的河北省蔚县,也是著名的剪纸艺术之乡,当地的剪纸风格和广灵的传统染色剪纸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这是因为两县在地理、民俗各方面是接近的。山西剪纸整体偏于粗犷,和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剪纸对纤巧秀逸或金碧辉煌的追求有明显的不同。
【三】
电脑做的蓝图取代了传统的熏样
在广灵,剪纸和产业紧密相连。在剪纸艺术家们的推动和当地政府扶持下,广灵剪纸已经从原来的家庭作坊为主,变为如今的“公司+农户”为主的生产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广灵就开启了剪纸产业化的进程。随后,成立较大的剪纸公司,在焦山乡建立一个面积颇大的剪纸产业园区,建立剪纸博物馆、学校、研究中心等等。张栋的父亲张多堂是这一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他是公司、园区等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所谓“公司+农户”的模式,其实借鉴的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常见的模式。由一家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公司来牵头,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营销,再将一部分的生产环节交给农户来完成。在广灵,目前主要有3家这样的剪纸公司,他们从市场上获得订单,完成相应的产品设计,然后交给自己公司的工人和公司以外的农户来完成刻染环节。最后从农户那里回收产品,再进行装裱和包装。
由于要迎合市场需求,因而这些公司在产品的设计上动脑筋。目前剪纸早已不是简单的窗花了,而发展出了卷轴画、台历、挂历、贺年卡、镜框装饰、广告画,等一系列具有装饰性和使用功能的产品。
“我们境外的市场有日本、美国和周边一些华人较多的国家,以订货为主。国内的销售,基本是发达城市居多,内陆地区相对少。”张栋说,广灵剪纸的国内销售以经销为主。“一些人闻讯而来,要卖你的产品。我卖给他,他再卖给别人。”
“从低端到高端,小至几毛钱,大到几万几十万元的产品,咱们都有,档次分得比较多,高端的奢侈品都有。就咱们广灵剪纸来说,从大到小、从多到少、从高到低,方方面面。”
而经销商根据自己所需选择广灵剪纸的产品,经销商中,“有专门做礼品的,有专门做旅游的……”他过来来选适合自己的产品的规格、图案等。
公开资料显示,广灵县有约2500户的农户参与到“公司+模式”的生产链条当中。而张栋的公司是固定的员工200来个。剪纸也成为扶贫的一种模式,除了公司、博物馆等为农户提供职位之外,和农户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在这一模式中,农户自己不需要出材料费,只需按照公司的要求来刻染来赚取手工费。“一般一个人一年能增收三千到一万元的收入。”
【四】
产业化促进了广灵剪纸工艺的重大改变。到目前为止,广灵剪纸最显著的是套色套层剪纸的出现。之前,如同其它地方的剪纸一样,广灵剪纸也仅在单层的纸上刻图。但为了体现色彩和立体便进行了染色。
但随着新的美术理念的引入,以及电脑制图软件的应用,发现如果在剪纸里加入一些阴影,会使得立体感更为明显。再到后来,又发现如果应用多层的剪纸叠层,各层的纸张呈现颜色各不一样的颜色,那么无论从立体效果而言也更明显,这就是所谓的套色套层剪纸。
例如要做一个塔的套色套层剪纸,那么首先得找来一张塔的电子图片,用Photoshop或其它制图软件进行加工,减少这张照片的色阶。如把颜色压缩成仅有10种,即只用10种颜色来呈现这张塔的照片。再用10张纸分别印上这10种颜色,按照电脑给出的轮廓,刻出每一种色彩所涉及到的区域,然后再一层层地贴合。显然,如果要追求更逼真的照片效果,那么就得用更多的颜色和更多的套层,也就更加的费工费时了。
在走访广灵的多家剪纸公司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几乎能用套层套色的剪纸来“复制”各种类型图片的效果。在这些剪纸作品中,能看到广灵本地的水神堂、小悬空寺,还有山西乃至全国的著名古迹、景点。还有各种中国画、风景照、人像照、动物照。他们以各种版本来呈现《清明上河图》,他们把中共的历任主要领导的人头像都刻完了,又去刻奥巴马、比尔·盖茨、李嘉诚、李光耀、董卿……而在北京奥运会那段时间,各家公司都在力推和奥运有关的剪纸:鸟巢、福娃、和平鸽……
张栋说,“80后”是目前广灵剪纸的主要设计和创意人群,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剪纸表现形式,又能很好地运用电脑,于是就琢磨出了各种新鲜的玩意儿。张栋是生于1983年的“80后”。他们在开拓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都不遗余力。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套层套色剪纸都力求对相机照片的模仿,一些公司的剪纸做出了印象派、现代派等效果。但是多数套层套色的剪纸,颜色多为纸本身的颜色,而不再染色了。如果再用染色的话,那么晕开的颜色是难以控制的。
在产业开发的背景下,广灵剪纸的制作变得工序分明。设计、刻纸、染色、装帧、包装的程序都有明确的分工。“你刻的是刻的,染的是染的。不像以前,一个人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工序。”
【五】
广灵的剪纸产业园里还有一所剪纸的培训学校。他分批、分季节对年轻人进行培训。张栋说,培训的学期一般是1-2年,每年培训3-4次。培训是免费的,学员在获得了技能之后,或者留下来上班,或者到周边的景点去工作。
现在公司里“技工的年龄偏大一些,年轻的劳动力少,我们要注入年轻人的活力,所以办一个学校就是要把年轻人整合起来。”但张栋也发现,目前年轻人整体上对剪纸的兴趣在下降。
像张栋因为出生于剪纸世家,尚能全面掌握整套的剪纸工艺流程。但到“80后”乃至“70后”这样的人非常少。人们会的往往是剪纸产业流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这是分工的结果,它让剪纸的制作更加精细、更有效率。但张栋也在担心,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下,一些传统的东西或许会被丢失。“做一个剪纸,我这个要还需要28道程序,可能到别人那儿就只剩下8道工序了,那就失传了。”
老年人们一般有手工基础。“老人们在年轻时学剪纸,就跟咱们学骑自行车一样,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现在的年轻人,手工基础都比较差了。“像‘80后’这一代人有手工基础的,千分之一的概率不到,很低,没有了。”
例如像熏样这个步骤,现在很多时候做剪纸已经不熏样了。尤其是使用电脑之后,直接打印出蓝色的图案来(俗成为“蓝图”)替代。蓝图同样能起到花样的功能,而且更容易就能制作出来。但是如果人们长久地不再熏样,那么或许熏样就会被遗忘,“再不保护就没了”。
剪纸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如今的年轻人中能过精通全部工序的其实非常少。很多传统的工艺,只有老人能掌握,甚至只存在于文字和图片资料当中。张栋认为,像这些部分便是非遗保护中所需关注的重点。
广灵剪纸过去叫“窗花”,因为它主要被贴在窗格子里
【延伸阅读丨广灵剪纸】
作为一种常见的民间美术类型,剪纸在中国各地广泛存在:蔚县剪纸、满族剪纸、上海剪纸、泉州剪纸、鄂州雕花刻纸、苗族剪纸、旬邑彩贴剪纸、乐清细纹刻纸,等等。
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剪纸这一大类的项目下涉及了43个小类,申报地区涉及21省份的46个市、县。这些不同民族、地域的剪纸,既是所属地域鲜明的文化符号,也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剪纸文化。
不同的剪纸在内容、风格上有很大差异,但剪纸的共同风格是:极其的简约性、极强的造型感,并且其工具材料也是生活中所常见的剪刀、刻刀、纸张等。剪纸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的亲切感。但面对现代印刷品,剪纸也呈现了式微的情形。
在山西广灵县,作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广灵剪纸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产业,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剪纸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这和我们在其它地方所见的情形很不一样。我们相信,对于广灵剪纸的介绍,对于其它地方剪纸的保护和应用,都具有启发价值。
以上报道原发于2013年12月24日,记者许伟明山西省广灵县走访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