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
孩子的每个行为都是有目的的。需求产生动机,行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人类有着相同的基本需求,不仅有衣食住行的生理需求,还有共同的心理需求。儿童时期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五种:安全感、新奇感、意志感、社会价值感和自我价值感。这些需求是由人类基因密码决定的,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基础。正是这些需求的驱使,孩子们才行动起来,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
儿童成长的基本心理需求
既然基本的心理需求是相同的,为什么孩子的行为却千差万别呢?
先来看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为什么我会走错路呢?我的目的地没有错,我的驾驶技术也没有问题,而是地图出现了错误。如果把目的地比作儿童的基本需求,把开车比作儿童的行为,那么儿童出现不良行为,不是行为本身有问题,而是指导行为的大脑中的“地图”出了问题。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需求)只有一个,而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道路,这是因为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标出了他认为去罗马的最佳路线。当然,每个人大脑中的地图是不一样的,因为它是每个人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绘制出来的。
这个“行为地图”,就是哲学中经常说的“观念”,或者说是人的思维模式或思维习惯,是人类大脑中的“行为说明书”。儿童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通过与父母的互动,也在不断摸索形成自己的“行为地图”。
观念指明了“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比如获得社会价值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果孩子认为学习好可以获得表扬(社会价值感),他就会努力学习(行为);如果他认为乖巧懂事可以获得表扬(社会价值感),他就会变得乖巧懂事(行为);如果他认为说甜美的话更讨人喜欢,他就会让自己的小嘴变得很甜(行为)。所以,同样都是为了获得社会价值感,观念不同,行为就会千差万别。
“需求—观念—行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