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有光,灵魂有香:20位民国女子的人生图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理智的爱,容不得一点马虎

“林徽因|放弃错的爱情,才会遇到对的人”

“对于艺术、文学、建筑,甚至人生,林徽因都有超越常人的悟性。虽生在一个才女辈出的年代,却并没让别人掩盖住她的光芒。正如有人评价的那样,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行走于红尘之中,却向来与世无争,淡定从容。”

在许多男人心中,林徽因是一抹温柔的印记。她热爱古建筑,也喜爱诗歌,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切换自如,活得与世无争。

有人说,她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寻常女子纵然再美,又哪能禁得住岁月的摧残?即便被誉为仙女,谁又能在“仙境”中待一辈子?林徽因却偏偏做到了,因为她懂得,仙女落入凡尘,感受人间烟火,同样可以美得脱俗。

出生于浙江杭州的林徽因是一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她的祖父是进士出身,曾在浙江金华、孝丰等地担任官职。父亲林长民则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在诗文和书法方面都颇有建树,曾经在北洋政府做过司法总长。

与父亲相比,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多少显得有些逊色。她是浙江嘉兴一个小商人的女儿,没有接受过新式教育,文化程度不高,沉溺于旧思想之中,个性有些急躁、固执,不讨男人喜欢。更可悲的是,她只是林长民的第二个妻子,也就是继室。

林徽因的父亲先后一共有三个妻子,最受他宠爱的是第三个。平时,他很少去林徽因母亲居住的后院。因此,林徽因从小就能感受到,当一个女人失去了丈夫的宠爱与尊敬,将会活得多么压抑。

或许是因为父亲与母亲的关系,林徽因太早地见识到婚姻中最阴暗的一面。这也让她在日后能爱得理性而又克制。

虽然林徽因的母亲不受父亲喜爱,但自幼机敏过人,又聪慧好学的林徽因,却被父亲视作掌上明珠。林长民想要好好地栽培这个女儿,为了让她拓宽视野,接触到世界最先进的文化,1920年开始,他带着林徽因游历欧洲。

林徽因曾说:“我知道自己其实是个幸福而走运的人,但是早年的家庭战争已使我受到了永久的创伤,以致如果其中任何一点残痕重现,就会让我陷入过去的厄运之中。”

16岁,情窦初开的年华,林徽因在欧洲邂逅了浪漫的诗人徐志摩。有时候,爱情就是一种不期而遇。那一天,徐志摩接受林长民的邀请来到林家,一进门,就听见林长民向楼上喊:“徽因,快下来,有客人来了。”徐志摩立刻听到一声清脆的回答,随后便是高跟鞋接触楼梯的声音,仿佛一串优美的乐曲,在楼梯上弹奏开来。

一袭白裙的林徽因,就这样翩然伫立在徐志摩面前,如同仙女徐徐飘落凡间。徐志摩看得忘记了呼吸,还是林徽因主动伸出手,大方地表示欢迎,徐志摩才缓过神来。

他们三人坐在桌边尽情谈笑至半夜,林长民提前离场,林徽因和徐志摩却一直交谈到天明。当意识到自己必须离开时,徐志摩早已在林徽因的才华与美貌中沉沦。他的浪漫、热情、优雅与博学,也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

林长民向来开明,鼓励女儿寻找自己的爱情,并且,他也同样欣赏徐志摩的才情。于是,徐志摩与林徽因走得越来越近。

康桥是徐志摩和林徽因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迷人又浪漫,当夜幕降临,林徽因的双眸在月光下脉脉含光,让徐志摩迷恋得无法自拔。

他们的爱情在异国他乡迅猛地滋长着,但理智也提醒林徽因,横亘在别人的家庭中间,她的爱情注定得不到祝福。

刚好,林长民有回国的打算,林徽因便决定跟随父亲乘坐邮轮回国。出发的那天,徐志摩前来送行,林徽因纵然不忍割舍一段热恋,可为了彼此的幸福,她还是咬着牙斩断情丝。

多年以后,当谈起这段旧事,林徽因认真地说:“其实徐志摩他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后来,徐志摩终于和张幼仪离了婚。那一纸离婚协议,让他如获至宝,兴冲冲地赶回国找到林徽因。可惜,却终究没能与她再续前缘。

不知林徽因是否真的对徐志摩再无一丝感情,那时的她,已经和梁思成订婚,足见她是一个能用理性战胜情感的人。

不久,林徽因与梁思成一同去往美国留学。远离父母的异国生活,让她的身心更加成熟,也更加懂得如何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回国之后,林徽因与徐志摩偶有往来,不过,她始终与他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既不会过分亲密,也不会过分疏离。

这一段未能结果的爱情,在林徽因心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得知徐志摩死讯的那一刻,向来端庄冷静的她,竟然瘫软在地号啕大哭。梁思成也加入了搜寻徐志摩遗体的队伍,当他归来时,带回一块徐志摩生前乘坐的飞机的残片,算是徐志摩留给林徽因最后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