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对:自我关爱与心理成长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疫情之下,微博情绪表达的回溯与分析

情绪是个体短期内对特定环境刺激的强烈情感反应,同理心和我们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使得我们会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人的情绪,并进一步充当情绪的模仿者与传播者,这被称之为群体内的情绪感染现象,也被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Barsade(2002)定义为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

2020年1月18日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发的疫情开始进入大众视线,随后,持续发酵了整个春节假期。作为中国最大的公共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热搜的点击量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对于某一热点的关注程度。

我们采集了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2月13日每日微博热搜词条,分词进行词频分析,并绘制了新浪微博在榜热搜高频词词云图(见图1)。

结果发现,自疫情爆发以来,一月份热搜点击量前20的话题,几乎一半是直接关于肺炎疫情的,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其他事件也属于疫情引发的次生事件。截至2020年2月13日,新浪微博热搜绝大部分热词都与肺炎疫情相关,其中,“肺炎”、“武汉”、“新型”等词汇为超高频词汇,各自累计出现频次均超过350次。

图1 1月18日-2月13日新浪微博在榜热搜高频词词云图片由心理系大数据实验组制作

在响应居家隔离号召后,线上媒体成为了人们关注疫情发展的重要来源,微博发挥着其言论表达的重要作用。人们在微博上广泛地进行意见表达和情绪表达,并有意或无意的成为影响疫情情绪感染的重要一环。

自疫情开始以来,“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每日上午都会规律性使用一致的格式通报全国疫情情况,该通报微博条目成为人们获取疫情进展信息的重要信息源,在疫情高峰期间频频占据热搜榜第一位。该条目下的评论内容能够广泛、稳定且有针对性的反映广大网友对疫情进展的心理感受。

因此,我们采集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每日全国疫情通报微博下的一级评论,初探在被疫情笼罩的线上社交媒体情境下,评论者的相对细粒度情绪表达类型及其波动情况。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基于我们心理行为大数据实验室李林坚同学(2019)开发的微博情绪表达词库(依据当前颗粒度最细的情绪分类模型构建),进行了微博情绪表达分析,并绘制了与当日热点新闻事件耦合的情绪-日期波动曲线图(见图2),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图2 情绪-日期波动曲线

注:采集数据均为公开、可获得数据,已经删除的评论及热搜无法被纳入其中。图片由心理系大数据实验组制作

总体而言,每日将近一半的评论中会涉及到评论者的情感表达,情感表达中占比最高的情绪为处于图2中蓝色实线所代表的“期望”情绪,比如,评论者的祈愿、加油、鼓励都属于期望范畴;其次是“焦虑恐慌”情绪,图中用红色实线表示;接着为“悲伤”和“愤怒”情绪,依次为红色点连线和红色虚线。在情绪随日期波动程度方面,“期望”的波动也是最大的,随后为“焦虑”、“愤怒”和“悲伤”。

结合当日微博热搜榜,以总搜索量为指标,我们统计了网友当日最关注的热点事件排行,与情绪表达耦合,见图2中上半部的黑色字体,对人们出现这种情绪表达的原因做出讨论。

1月18日,肺炎疫情还未扩展到全国范围,网友普遍处于低焦虑高期望状态,讨论围绕的核心在于为武汉加油。

1月19日,“上海肺炎”话题搜索量占据当日热搜榜单第一,公众的焦虑上升,期望下降,反映了疫情信心的下降。

1月21日,“国内确诊29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浙江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武汉15名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武汉对进出武汉人员管控”话题处于当日搜索排行榜前列,疫情进一步发展,焦虑和期望情绪表达占比都有所上升。

1月22日,“全国已确诊473例新型肺炎病例”、“新型冠状病毒怕酒精不耐高温”、“新型肺炎确诊440例死亡9例”、“新型肺炎已致湖北17人死亡”、“新型冠状病毒来源是野生动物”等话题占据高搜索量,愤怒情绪表达占比达到一个小的峰值,焦虑情绪表达上升,期望情绪表达下降。

1月23日,期望冲上了一个峰值,同时焦虑情绪的表达较前几日也有了明显的下降,当日热点事件为“武汉封城”同时“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

在短暂的信心大涨后,随着疫情的快速扩散,肺炎疫情开始让公众人心惶惶,“全国确诊新型肺炎病例”搜索量持续出现在当日搜索量榜单前三位置。

1月27日,公众期望和焦虑均出现的短暂的小幅提升和下降,当日累积热搜前五的话题分别为“安徽出现聚集性疫情”、“科比直升机失事原因”、“科比去世”、“武汉市长承认信息披露不及时”、“浙江成功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毒株”,著名NBA球星科比的意外离世可能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公众对疫情的注意力,同时激发了大家对于“2020好一点吧”、“2020加油”的祈祷。

从1月31日开始,期望情绪的占比降落到谷底,同时,悲伤、愤怒情绪出现峰值,武汉各大医院物资紧缺和湖北与武汉红十字会的低效整合调控物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双黄连事件也在这两天持续发酵,公众负性情绪爆发。

2月2日后,疫情管控措施逐渐严格,常规的春节假期接近尾声,疫情对于复工的影响也调控着人们的线上情绪表达,期望情绪逐步上升,焦虑情绪也出现小幅上升后回落的情况。

2月6日—7日悲伤情绪和期望情绪同时上升,两日微博搜索榜单最高搜索量均有关李文亮医生离世。

2月9日,结束了第一个全国性的14天隔离,人们期望疫情能够出现拐点,公众信心攀升。10日之后,焦虑恐慌情绪水平持续下降,期望情绪也在下降,直到2月13日焦虑情绪出现小幅上扬,当日,热搜搜索量前三分别为“湖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湖北新增14840例新冠肺炎”、“武汉感染人数未摸清”,湖北省更换主要负责人和当日将临床诊断也纳入新增确诊导致新增确诊1.5万人可能对此类情绪表达做出解释。

随着对疫情控制措施的增强,公众焦虑、恐慌等负面情绪表达逐渐减弱并趋于稳定,同时,期望情绪的表达处于中高水平,表明大部分公众对控制疫情的信心经过前期波动后也逐步走向稳定。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希望在各方努力下,我们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感染,恪尽职守,打赢疫情防控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网络评论,难免有一些评论者出于各种动机言不由衷,也有一些评论可能因为一些原因被删除,我们采用的文本分析方法目前没有能够克服这种状况所带来的偏差。

文/温馨 钱秀莹

参考文献:

[1] Barsade, S. G. (2002). The ripple effect: Emotional contag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group behavio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7(4), 644-675.

[2] 李林坚.基于情绪词库的抑郁症患者情绪表达分析与预测[D].浙江: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