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学习和了解教育学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必要需求。无论是从事教育学理论工作,还是从事教育学实践工作,只有全面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才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一、教育的内涵、组成及其形态

(一)“教育”的由来

“教”和“育”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在甲骨文中,“教”是=(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表示惩罚学子,监督学生作算术;“育”是=(人,指女人)+(倒写的“子”;,表示出生的婴儿),表示妇女生子。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结合在一起的是孟子。他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在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ducare”,其本意是“引出,自潜在物中引发”李北达.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 1984: 378.。中西方的教育含义侧重点不同:在中国,“教”和“育”的侧重点在于成人对孩子的管理和养育;西方的“教育”是对于孩子内在潜力的引导。

19世纪末之前,“教育”一词在我国还很少出现,大部分人会用“教”和“育”来代替。一直到20世纪初,从日语转译过来了“教育”一词,将“教”和“育”合在一起的使用方式才慢慢被大家接受并运用。

(二)教育是什么

对于“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不同人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例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教育即生长”;捷克的夸美纽斯认为,人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美国教育哲学家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多种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规定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描述性定义是指对被定义对象做适当描述并对如何使用对象做适当说明,如“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规定性定义是指作者自己所创造的定义。换句话来说,就是指不管别人是怎么定义的,我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了“我认为它是这样的”,并且自己下的定义可以让文章自圆其说。纲领性定义是一种关于定义对象应该是什么的界定,它指向实践,例如,“教育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对教育最为常见的两种解释是:“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性的对于人的知识、人的品德、人的体质产生塑造性的影响的活动,无论是否有组织。”“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这种专门将上一代的文化遗产和所累积的知识、价值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26.总而言之,教育就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这也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现象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知识考查】

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

A.社会性

B.培养人

C.阶级性

D.生产性

答案:B

(三)教育要素

作为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践活动,教育具有自己独立的社会系统。教育系统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部分组成。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在教育系统中,这三者缺一不可。

1.教育者

因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以教育者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按照教育的广义解释,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活动都能称为教育。那么,在生活中,任何对于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等产生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从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人以及专职教育人员就是教育者;在社会教育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或经验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在狭义教育中,教育者专指教师。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是指有明确意图或教育目的,能够通过自身的行为活动促进人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等发展的人。所以,教育者应该真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把握时代的变迁,探索时代精神;做到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具有主体性、活动的目的性和社会性等基本特征袁世勋.教育学新编 [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人,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和组织中的学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子女以及在社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狭义上的受教育者大多数是在校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成人甚至整个社会的人。同时,随着教学形式的变化,教育不再是之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只有教育者的参与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所以,受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将从教育者那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思想和才能等,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李帅军.教育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教育影响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是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外的一切的总和。

教育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内容上,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材;第二,在形式上,教育影响有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等。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三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没办法开展,受教育者就得不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就会失去教育的主体和实行的意义;没有教育影响,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教育意图、发展方向也无法实现。所以,教育是通过以上三种组成要素的有机结合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

(四)教育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以上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态,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7.。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教育形态的划分主要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教育系统所依赖的运行场所或空间标准;教育系统所依赖的时间标准。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出发,教育形态被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依赖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教育形态被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依赖的时间标准出发,教育形态被划分为“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与“信息社会教育”。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没有独立形成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没有从日常的生活、生产中脱离出来,更没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和制度化行为。过去的学校教育就是非制度化的教育,直至现在这种教育依然存在。非制度化的教育追求“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中”。如库姆斯的非正规教育观念、伊里奇的“非学校化社会”理念、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念。

制度化的教育是相对于非制度化的教育而言的,是拥有专门的教育人员、组织机构和运行制度的教育形态。今天我们所谈的教育和相关的教育改革就是这种教育形态。

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文明的重要产物,它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制度化教育也有不足之处。美国教育学家、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伊里奇指出:真正的教育是有创造性的,而现在所实行的制度化教育将人们限制了起来。他提倡“改造学校自身、打破学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挖掘并发挥整个社会的教育潜质”伊万·伊里奇.去学校化社会 [M].吴康宁,译.汉英双语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3.。面对不同的观点,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更加理智地看待它们之间的优点和缺点。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叫作家庭教育;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叫作学校教育;以社会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叫作社会教育。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教育都是人类教育的最重要方式。对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很多的教育名著就是以家庭教育为背景而创作的,例如洛克的《教育漫话》。而在我国,“家学”文化的保存、发展和继承对我国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颜氏家训》是颜之推总结自己的经历和经验,用来训诫子孙的著作,这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现在,人们开始重新重视家庭教育,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以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家上学”也成为一种可能,但如何实现和规范实施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学校教育拥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具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专门的教师人员、较充裕的教育经费、专业的教学模式、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学校教育是历史经验的结晶,在现代的教育形态中具有主导性。当然,现在的学校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如何改进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仍值得我们关注。

社会教育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原始社会,人们举行的各种仪式或宗教活动,都是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社会教育又被划分为社会传统教育、社会制度教育和社会活动或事件教育等。社会传统教育是指一个社会的社会风尚对人们产生的教育影响;社会制度教育则是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对个体各方面素质的塑造;社会活动或事件教育是指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经验获得的教育。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各的特色,它们在教育体系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彼此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任意一种教育形式的失误都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资源,更好地发挥各教育形态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家校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化社会。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形态的产生和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10.。因此,看待这三种教育形态需要考虑其所处时代的生产力、经济形态以及上层建筑的特征。而且,农业社会的教育不等同于农业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也不等同于工业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更不等同于信息教育。前者是基本的教育形态,后者是专门的教育类型。更需要注意的是,这三种教育形态都是在前一种教育形态基础上建立的,是对前一种教育形态的批判、修正和重构,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关于这三种教育形态及其特征,我们会在下一章具体介绍。

【名人名言】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那么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研究对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写道:“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是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97.

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教育。具体来说是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当然,只有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就是以研究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教育现象有三个方面的规定:第一,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感知、可认识的;第二,教育现象是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第三,教育现象以教与学为主体。

规律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大类:一是教育和社会关系之间的规律,如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二是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关系之间的规律。当然,教育规律不只有这两类,但其他规律也是在这两类规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们对于教育规律越了解,就越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和人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科学、实事求是地对待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它们。

【知识考查】

根据经验科学的标准,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

A.描述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B.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理想

C.揭示教育规律,规范教育行为

D.研究教育实践,解决教育问题

答案:A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教育学的研究也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应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和现状三个方面进行。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论,而且教育学的科学研究还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从而获得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教育学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化地对处于自然情况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的座右铭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观察法的类型主要包括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参与式观察法和非参与式观察法;定量观察法和定性观察法;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等。

运用观察法获取实验资料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需要经历准备、实际观察、资料整理和分析三个阶段。观察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观察的准备工作。

①明确研究问题、观察目的,确定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比如,小学语文课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情况就可以作为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者可以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情况,具体分析小学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互动行为,分析不同程度下的师生互动情况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尝试建构良好的师生互动行为模式。这就是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就是某小学中某一名语文教师的某次课上的全体学生和这名教师之间的互动行为。明确了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观察对象,还没有办法进行操作,我们还要将问题进一步分解细化。在这个例子里,研究内容是指师生间的互动行为事件。我们需要分析影响师生间互动行为的因素有哪些;互动的形式是什么;在互动频次上,谁更加主动;等等。我们可以将互动形式作为一个项目进行分析,分析通过提问、讨论和教师反馈的方式对师生互动进行统计。提问可以分为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种,教师提问又可以分为集体提问和个人提问,分析师生间的提问频次就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况。讨论形式可以分为老师和个人、老师和小组以及老师和全班同学,针对他们的讨论频次、时长和讨论结果进行记录分析,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程度,了解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知识的理解情况。研究者通过分析教师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反馈情况的反应,寻找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挥学习自主性的方式。

②选择观察类型、方法和途径。观察者必须根据研究目的、观察目的的具体情况和观察条件等选择适合的观察类型、观察方法和观察途径。例如研究目的是理论证明,观察者就需要很多的定量资料,所以选用的观察类型就应该是定量的、结构的、封闭的。观察方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在观察者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到观察过程中与被观察者打成一片,这就是参与观察。而观察途径要根据观察者的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观察途径包括参与被观察者的各种活动、参观、访谈和实地参与考察等。

③设计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主要包括:研究课题;观察目的、任务;观察对象、范围(观察谁);观察内容(需要哪些资料);观察地点;观察的方法、手段(选择哪种观察方法、观察用什么仪器设备、设计记录表格等);观察步骤与观察时间的安排(观察的次数、间隔时间、程序,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其他(包括组织、分工和有关要求)。一份好的实施方案需要先进行调查研究,甚至有些时候需要进行预观察,在得到初步经验之后再实施。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与补充。

(2)实际观察。

观察者在实际观察前,要做好准备,与被观察者建立一种较和谐的关系,为能够更好地观察奠定基础。在观察中也要注意:灵活地执行观察计划;抓住观察重点;做好观察记录。在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要做到仔细观察、认真倾听、询问细节、查看详情和思考反省相结合。

(3)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在结束观察之后,观察者需要及时将记录下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整理和分析观察资料分为以下四步:第一步,对资料的初步整理,是指对各部分的现场观察情况进行回忆,把每一部分的观察记录进行通读、调整,可以将之前记录模糊、不完整的部分补齐,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二步,对资料的再次整理,将资料根据项目进行分类,然后再详细阅读资料,对观察资料进行编码;第三步,通过对整体事件的掌握,借助工具对资料进行分析和概念化处理;第四步,将资料和分析文件进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注意事项:首先,观察者所使用的资料必须是按照科学方法的程序获得;其次,如果资料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的,观察者必须要将观察所获得的资料与其他方法获得的资料做比较,发现问题可再次核实;最后,如果观察是以小组进行,观察者需要将资料进行对比,确保资料的准确性,若有差异,需要对具体情况进行核实。

2.文献法

文献法是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教育文献,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知的方法。文献主要有第一手文献、原始文献、搜索性文献和参考性文献。

文献法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几步:

(1)提出课题或假设。

文献法是指对已有的理论、事实等,以及现有的文献进行重新分类或再次整理分析。提出课题或假设的前提就是研究者在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发现文献中的空白点、疑点,或者现有理论与当前事实存在矛盾或不相符的情况,又或者现在缺少对某一专门理论的研究。

(2)进行研究设计。

首先要设计研究目标。研究目标是指使用可以操作的定义方式,将课题、假设设计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可重复的、可以解决专门问题并具有一定意义的文献研究活动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83.。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在不断改变,依据现在的事实和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针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小学教育的课改内容的变化进行研究。于是,建立“搜索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关于课改内容的专著和文章”,进行分析、整理、收纳和做出综述的研究目标。研究设计还要针对研究程序、研究人员、研究时间和经费等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步骤规划。

(3)搜索文献。

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搜索方向,也就是明确研究课题的范围和性质。其次,要了解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最后,熟悉主要的文献索引和目录分类的方法和技能。搜索文献的策略一般是从宽到窄、从近到远、从易到难的路线。我们刚刚开始搜索文献时,可以同时查找相近、相关文献资料,将文献范围定得宽一些,在进行初步了解之后,再逐渐缩小搜索范围,最后将范围锁定在较核心的文献上,这样可以在研究者确定了基本方向之后,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研究课题。

搜集文献的渠道有很多,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计算机互联网等。

(4)整理文献。

整理文献是文献法的重要环节,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和制作文献综述。

文献的阅读需要遵循有效的阅读原则和适当的阅读方法。阅读原则主要有计划性原则、顺序性原则、批判性原则和同时性原则。我们阅读文献时,要具有一定的计划性,才能够把握好阅读速度,保证按时完成任务;同时,也需按照一定的顺序,例如,先原文后综述,先一般后专业,先理论后应用,先书籍后文献,先近期后远期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保持批判性原则,多思考,不可人云亦云;同时,还要不断搜集新的文献来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更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阅读方法一般会分为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我们拿到文献,可以先通过粗略的浏览,对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个大体判断。粗读是了解文献的基本观点,获取文献中的主要事实和数据;我们要通过了解大量文献,了解学科、专业概貌,熟悉知名研究者的研究风格和研究方法,抓住某一争论的问题焦点、发展动向和最新成果。精读则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精读,我们不仅要全面地掌握文献的实质,挑选出对自己的研究最有价值的内容,还要不断地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文献的记录是指将文献中对自己研究有价值的资料保存下来。我们可以在阅读时通过一些符号将文献中的重点、难点等标记出来,或在文献的空白处记下自己的见解;在对文献中的情报资料进行摘录时,不可断章取义,还应注明书名、文献的题目、作者姓名、版本、出版时间、期刊年号和期号等,以便日后查阅;若有需要,研究者要对于文献的观点、事实等进行概括,切不可随意发挥或曲解原意。

文献的鉴别主要是辨别文献的真假及质量高低。鉴别方法主要分为外审和内审。外审是对文献本身的鉴别,可以与同时期的同类出版物比较,看是否符合时代特点;或与作者的其他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其语言风格;分析文献的体例是否相符;分析文献中的前后基本观点、思想是否一致。内审是对文献内容的鉴别,主要是看文献中记载的事件是否与其他书籍记载的一致;或用真品实物来验证文献的真伪;或将文献中的记载与文献背景、作者生平事迹和思想进行对照。

完成了文献的鉴别,就进入了文献的整理环节。文献的整理就是将自己已经熟悉的、经过鉴别的文献进行创新性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加工的过程杨小薇.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33.。常见的整理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归纳法:从文献记载的同类事实中归纳共同点或规律性的东西。

②演绎法:根据文献资料和其他线索已经证实的事理,推导出与文献记载有关的结论。

③比较法:对已有文献记载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线索进行比较,确定某些事实。

④辩证分析法:对文献内容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得出关于事实或原理的全面、系统的看法。

(5)进行文献综述。

将整理好的文献,针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中的研究成果、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综述。

3.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相关的教育历史状况和现状进行分析、搜集材料的方法。调查法可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问卷等。

调查法的基本步骤分为以下四步。

(1)先确定调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再根据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或课题规定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地点,方便调查研究的开展。

(2)拟订调查计划。

调查计划包括调查的目的、对象,调查的范围、地点和时间,调查的方法、手段和步骤等。

(3)实施调查。

首先,调查开始前要编制并准备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等;其次,要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情况可以发现之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并及时补充、修改访问提纲、调查问卷,调整工作计划。

(4)整理调查材料,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者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通过科学的分析整理,挖掘调查资料中的本质特征。文字、图片资料可以通过质化分析,数字、图表等可以通过量化的科学分析进行研究,再通过分析出的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4.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为验证某种结构对某种环境、控制某种条件而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法分为等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法的基本步骤有以下四步。

(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进行实验之前要做好理论研习、方案设计、环境的选取和设计、设备和测量工具的准备等工作。理论是实验的基础,所以实验前一定要弄清楚实验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分清课题中各种变量的关系,建立自己的实验理论框架。方案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控制各方面的因素。

(2)实验方案的实施。

研究者要主要抓好对实验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控制,同时应正确使用实验和测量工具,尽可能保证实验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研究者一般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实验程序和措施。

(3)实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实验过程中任何对检验假设有用的资料都要进行搜集。搜集时,要秉持客观、准确的原则。在记录实验资料时要认真,保证资料的可靠性。在分析和整理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将实验结构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

(4)实验结果的验证。

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研究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主要的验证方法有四种。第一种,从实验程序上检验,全面地考察整个实验过程,检查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第二种,用实验系数进行检验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73.。第三种,与其他有关的已确定的有关定理、定论进行对照,若结果一致,则证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否则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第四种,重新进行实验,若两次结果相符、差别不大,则证明实验结果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