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学特征
(一)受教育状况
农民工属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群体。从本次调查数据来看,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2.9%、34.9%、26.7%。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0%,具体为大专7.7%,本科及以上4.3%。另外,有3.5%的农民工是文盲或仅上过扫盲班(见图2-6)。
图2-6 受教育状况
(二)职业状况
在重庆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具有三个特点:以私企为主、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不健全。
从就业单位情况来看,居住在重庆公租房社区的农民工主要在私营企业打工,占全部样本的73.9%,其中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占40.3%,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占33.6%。除了在私营企业打工,自己做生意是农民工的第二大选择,占12.8%。在国企与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工较少,仅占5.3%。此外,还有5.3%的被调查者暂时处于失业状态,2.7%的被调查者处于退休状况(见图2-7)。
图2-7 就业单位情况
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从事职业的第二个特点是工作时间长。调查发现,农民工每周平均工作天数为5.86天,其中一周工作7天的占29.9%,工作6天的占36.7%,合计占比66.6%。也就是说,2/3的农民工一周工作天数超过5天。一周工作5天的农民工仅占27.7%。另外,还有5.7%的农民工一周工作天数少于5天(见图2-8)。
图2-8 每周工作天数
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还表现在每天工作小时数上。调查发现,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平均每天工作9.12小时,明显高于法律规定的“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具体从每天工作小时数的分布来看,工作7小时及以下的占全部样本的5.5%, 7~8小时(含8小时)的占52.1%, 8~10小时(含10小时)的占22.5%, 10~12小时(含12小时)的占16.2%, 12小时及以上的占3.7%(见图2-9)。从周工作时间来看,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3.4小时,比法律规定的“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高出33.5%。
图2-9 每天工作小时数
农民工从事职业的第三个特点是社会保障不健全。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工作单位没有为农民工购买任何保险的占19.7%,即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没有享受任何保险。在企业应为职工购买的五项社会保险中,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得最多的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有77.3%和51.5%的农民工确认单位为其购买了这两项保险。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仅占全部样本的31.7%、33.9%、31.7%(见图2-10)。
图2-10 社会保险
虽然来渝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以在私企工作为主、工作时间长、社会保障不健全,但是调查显示,农民工对其工作比较满意。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五级态度量表对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进行测量,从“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赋值为1~5,其中3为“无所谓或不知道”(见图2-11)。经过统计,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对其职业满意度的评价均值为3.45,即介于“无所谓或不知道”和“满意”之间。我们对样本均值(Mean=3.45)与“无所谓或不知道”这一中间态度的编码“3”进行单样本T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工对其职业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无所谓或不知道”。换句话说,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对其职业持“满意”的态度是真实的。我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农民工的职业满意度并非是从与城市高收入群体比较中获得的,而主要是考虑在家乡务农和较低的学历水平做出的。
图2-11 职业满意度
(三)收入状况
与其从事的职业相对应,在渝农民工的收入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将暂时没有工作的个案去除掉后,我们发现在渝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3083.21元。其收入分布情况为1000元及以下的占5.6%, 1001~2000元的占28.3%, 2001~3000元的占33.6%, 3001~4000元的占16.1%, 4001~5000元的占8.5%, 5000元以上的占7.9%(见图2-12)。
图2-12 月收入分布
较低的个人收入决定了农民工的家庭收入也相对较低。同样是将暂时没有工作的个案去除掉后,我们发现在渝农民工家庭的平均月收入为5675.20元。其收入分布情况为2000元及以下的占7%, 2001~4000元的占32.2%, 4001~6000元的占34%, 6001~8000元的占14.1%, 8001~10000元的占9%, 10000元以上的占3.7%(见图2-13)。
图2-13 家庭月收入分布
(四)社会交往
到重庆主城区打工的农民工主要来自重庆区县和四川周边地区,这就决定了他们在重庆主城区亲戚较多,社会交往多基于亲缘关系展开。同时,由于重庆区县和四川周边地区与重庆主城区距离较近,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相似,农民工愿意与城市居民交往,并融入城市。
本次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在公租房居住的农民工在主城区有8.52个亲戚。其亲戚数量分布情况为没有亲戚的占3.2%,有1~2个亲戚的占15.8%,有3~5个亲戚的占33%,有6~10个亲戚的占23.6%,有11~15个亲戚的占10.2%,有16~20个亲戚的占8%,有20个以上亲戚的占6.2%(见图2-14)。很多农民工甚至表示全家(往往是三代人)都已迁到主城区居住。
图2-14 主城区的亲戚数量分布
被调查者自我评价其在重庆主城区的人际交往一般,既不狭窄,也不广泛。我们采用五级态度量表对被调查者的人际交往自评结果进行测量,从“很狭窄”到“很广泛”分别赋值为1~5,其中3为“一般”(见图2-15)。经过统计,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群体对其人际交往范围的评价均值为3.08,即介于“一般”和“广泛”之间。但是,我们对“一般”这一中间态度的编码“3”与样本均值(Mean=3.08)进行单样本T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工对其人际交往范围的评价与“一般”并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公租房社区的农民工对其人际交往的评价为中性的“一般”。
图2-15 人际交往范围自评
与人际交往自评结果不同,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群体普遍对与当地人交往持开放态度。我们同样使用了五级态度量表对被调查者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进行测量,从“很不愿意”到“很愿意”分别赋值为1~5,其中3为“无所谓”(见图2-16)。经过统计,在公租房社区居住的农民工群体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评价均值为3.96,基本达到了“愿意”水平。我们对样本均值(Mean=3.96)与“无所谓”这一中间态度的编码“3”进行单样本T检验,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民工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显著高于“无所谓”。换句话说,公租房社区的农民工“愿意”与本地人交往是真实的。
图2-16 与本地人交往的意愿
本次调查还显示,在渝农民工的朋友圈中,本地人朋友要多于外地人朋友。在调查中,表示“完全没有本地人朋友”的农民工只占全部样本的4.3%,“本地人朋友少于外地人朋友”的占28.3%,“本地人朋友和外地人朋友各占一半”的占13.9%,“本地人朋友多于外地人朋友”的超过一半,达到53.5%(见图2-17)。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部分农民工(57.5%)表示“会向本地人朋友求助”,仅有20.6%的农民工表示“不会向本地人朋友求助”(见图2-18)。
图2-17 本地人朋友的比例
图2-18 向本地人朋友救助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