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

1.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内容相当丰富、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

就内容看,它可以泛指与经济问题有关的,至少应包括有三种类别的各种不同的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第一类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它着重于运用运筹学、数理统计学等方法来研究和总结企业营运的经验。第二类是对一个经济部门、领域或重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而形成的运用经济学,比如资源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第三类是纯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动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等。本书只限于研究理论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它构成了西方院校所讲授的经济学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部分。

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看,经济学作为学术上的一门独立学科,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国富论》为经济学奠定基础,直到现在的200多年中,西方经济学已经经历了六次在理论学术观点上的重大的革命性改变。它们是:斯密对重商主义的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货币学派的反凯恩斯革命、斯拉法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而且,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除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学派之外,还有其他各种非主流经济学和异端学派存在。所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学派之间的经济理论,存在着很大差异。本书作为经济学概论性教科书,尽量注意了内容的规范性。我们采用了近年来西方教科书流行的结合或综合形式,包容了一些重要学派的见解,但着重对当代的流行理论进行解说,集中分析当代西方经济中的主要经济问题和政策主张,不强调和较少涉及各流派之间的争论,也较少回顾经济理论的演变发展过程。

2.经济学的定义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问题的科学。

经济资源是指对人有效用而且又具有稀缺性的资源。有效用而不具有稀缺性的资源是自由取用之物。稀缺性的标志是价格,价格不为零的有效用的资源就是稀缺性资源。在西方经济学看来,劳动、资本、土地、管理、技术都是稀缺性资源,这不仅因为它们对人们有效用,而且因为人们要获得它们就必须支付相应的价格: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现有的经济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现有的可利用的技术是一定的,因此经济资源投入而可能获得的产出也是有限的,人们所能获得的需求的满足程度当然也是有限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人们的需要总是无限的。生存、舒适、奢侈……需要的层次会逐步向上发展,且种类无限,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无法摆脱并始终面临着需要的无限性和满足需要的有限性这个最根本的经济问题,而且绝不可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人们面对这一根本的经济难题所能做的是什么呢?是如何去做出合理的选择,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实现节省或效率,使产出达到最大,使人们的需要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使社会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就此而言,如何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而实现节省或效率,既是经济学要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学家永远也无法完全解决的中心课题。

节省或效率是通过选择来实现的。因为资源具有稀缺性,所以选择是必要的。就此而言,经济学又是一门以科学的观点来研究社会的选择问题的科学,它对社会经济的选择问题进行系统的探索。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是怎样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的。

3.市场活动循环图

图1-1是我们绘制的市场经济活动的流程图,它简明地说明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活动和市场价格。

图1-1 市场经济活动循环图

(1)就消费者来说,它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通过向要素市场上提供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而获得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这些要素价格就构成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拥有的收入就是他的货币选票;他支付相应的价格,在产品市场中去购买所需要的食品、服装、理发等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当然,消费者还要与政府发生关系:一方面,消费者要政府缴纳社会保障税和个人所得税,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对消费者进行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

(2)就企业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它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和所有者,通过向产品市场上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食品、服装、理发等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企业拥有的收入成为它的货币选票,它运用这些选票在要素市场上去购买它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同时向消费者支付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价格。当然,厂商也要与政府发生关系:一方面,企业者要向政府缴纳间接税(关税、营业税、消费税等)、社会保障税和企业所得税,以获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对企业者进行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

(3)如果消费者和企业仅仅是市场活动的参与者,那么政府的角色就是多重的。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政府在产品市场上,既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又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购买产品和服务;在要素市场上,它既提供公共资源,同时又去雇佣要素。作为经济活动的调控者,政府还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来引导经济运行,以弥补市场的失灵。当然,政府也不是万能的。

4.基本经济问题

对任何经济而言,都需要解决四个方面的基本选择问题,即基本经济问题。对这四个问题的选择决定着经济将会如何运行。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社会的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在不断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选择主要是通过市场来实现的。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政府也起着重要作用。在产出决策上,价格因素是关键。价格引导着消费,也引导着生产。所以经济学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的高低如何决定?价格上升或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同时,经济学也非常关注生产总水平的变动与就业率变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怎样生产。生产产品的方式往往是多样的。比如生产纺织品,可以用手工织机生产,可以用机器生产,也可以用计算机操纵的最先进的自动化机器生产。机器越好,越节省人力,但却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方式的选择主要是由厂商按效率原则自主决策的,但政府也会以管理的法规、条文、规范等方式施加重要影响。经济学非常关注厂商对生产方式进行选择的原则的分析,重视决策对技术进步的各种影响的分析。

(3)为谁生产。谁来消费社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收入者才能是高消费者。但是收入与工资的高低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简单地说,收入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居民户和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政府会用收入再分配计划进行参与,对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我们还得回答一些困难问题,诸如运气、教育、遗产、储蓄、经验、勤奋等对收入高低的作用。

(4)谁做出经济决策、以什么程序做出决策。西方经济学认为,无论是命令式的中央计划制度还是市场经济制度都是两种极端的决策制度。前者由政府负责一切经济活动事务,由统一的计划管理机构通过一个官僚体系发布行政命令,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后者则是通过市场,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和分散决策,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但是这两种极端的形式既不是理想的也不是现实的经济组织模式。纯粹的市场经济会存在市场失灵,诸如垄断、外部效应、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周期循环以及市场分配导致的不可接受的其他结果等。因此,为了对付市场的缺陷,需要政府介入,在效率、平等、稳定三个方面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形成混合经济。萨缪尔森说:“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机制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财政刺激而得以实现。”西方经济学认为它们的混合经济组织模式是一种最优制度选择。在混合经济制度下,经济学家们关注的是:如何寻求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个人决策和政府决策、平等和效率之间在经济上的适度平衡,这是经济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

二、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1.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定义

前面已经证明,由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迫使社会进行投资、产出和生产方式的选择。这个基本经济事实可以用简单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形加以说明。

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其经济资源总量是一定的,即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程度的技术知识、一定数量的资本和自然资源。当这个经济社会决定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时,它实际上必须决定这些经济资源如何进行最合理的配置。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这个经济社会投入全部经济资源,需要生产的仅有两种经济物品或两类物品,以x和y来表示。它们可以是大炮和黄油,也可以是面包和葡萄酒,或者是消费品和资本品。生产可能性边界就是指充分利用现有经济资源即稀缺性资源,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组合或结合。它提供了可供社会选择的各种生产可能性数值的清单。

表1-1提供了一系列的生产可能性清单。a点表示只生产资本品而不生产消费品的一个极端,而f点则是只生产消费品而不生产资本品的另一个极端。在其间的bcde各点,资本品的生产数量逐渐减少,以换取生产更多的消费品。两种产品的增减是借助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来实现的。这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在生产某一种物品时,总是必须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不存在免费的午餐”,有所得必然有所失,替代乃是必然规律。

表1-1 生产可能性清单

根据表1-1的数字资料,可画出生产可能边界图形,见图1-2。图1-2表明:假设技术水平和经济资源的数量均为一定,社会可以沿着这条边界选择消费品来代替资本品。社会在边界上的生产和配置资源,或者说沿着边界进行选择替代,都是有效率的。效率的含义就是不存在资源的浪费。不存在浪费的状态就是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时候,其生产便是有效率的。而有效率的经济是位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

图1-2 生产可能边界图

如果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内部进行生产,例如在图1-2的u点,这表明经济处于缺乏效率的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第一是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存在着失业的劳动者、闲置的工厂设备和荒废的土地;第二是经济组织的方式缺乏效率,或经济中垄断盛行和经济调节缺乏效率;第三是统制经济制度,如官僚主义导致的激励机制的弱化、信息障碍、决策失误、无效管理和效率损失。如果经济处于边界之内,通过摆脱和消除浪费及低效率的原因,就可以使生产向可能性边界靠近,获得更好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讲,就可以在不减少某种物品产量的条件下得到其他物品的更大产量。也就是说,你有可能获得“免费的午餐”。

一个社会不可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进行生产。这是因为社会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其可能的最大产出组合绝不可能在其有限的边界之外。

2.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用途

生产可能性边界有助于说明经济中许多最基本的概念。

(1)有助于说明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有效地选择经济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式的科学。生产可能性边界恰当地表明了选择的限制条件、选择的机会、选择的效率和选择的成本。

(2)给稀缺性提供了一个严谨的定义。“经济资源稀缺性”指的是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使用这些资源产出的每一种物品也都有个有限的最大数量。生产可能性边界以恰当的形式表示了可以被生产出来的物品的各种组合的外部界限。

(3)有助于说明许多基本经济问题和基本经济过程。比如: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可以把社会最终选定的生产物品组合点标示出来;由生产可能性边界引申出来的效率、缺乏效率和增进效率的分析结论,为生产方法的合理选择提供了一般基础;我们可以用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来表述经济增长;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产出组合比例的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走向繁荣的过程;用目前的消费和牺牲目前消费的资本形成之间的选择来说明经济增长的途径;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的大幅移动,来表明享受到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并且给予发明者丰厚奖励的经济社会所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4)能够对经济学中的选择成本做出恰当的解释。经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做出选择,而任何选择不只会带来某种好处,还会招致一定的成本。比如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多生产黄油,就必须少生产大炮,减少的大炮就构成多生产黄油的选择成本。选择成本实质上就是机会成本。经济学上把因做出一种选择得到某种东西而不得不放弃的次优选择的利益称为机会成本。如果资源可用于多种用途,则机会成本由因此而放弃的最佳用途的代价来衡量。

(5)可以说明最著名的收益递减规律。收益递减规律是指相对于其他不变投入量而言,假定技术水平一定,增加某些可变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是,在达到某一点之后,增加相同的投入量而增加的产出量很可能变得越来越少。

向外凸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恰当地说明了收益递减规律。边界向外凸出,说明为更多增加某种产品x单位,必须以牺牲越来越多的另一种产品y为代价,即增加x产品的相对成本是递增的。这称为相对成本递增规律。相对成本递增规律是与收益递减规律密切联系的。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定x和y两种产品分别是大炮(工业品)和黄油(农产品)。又假定生产大炮(工业品)只需要劳动而土地可以忽略不计,生产黄油(农产品)则既需要劳动又需要土地,并且假定土地的数量是固定的。这样,不断增加农产品生产,就要把越来越多的劳动从工业部门转入农业部门并与固定不变的土地相结合,结果是每单位劳动和越来越少的土地相结合。依据收益递减规律,随着投入的劳动不断增加,增加的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因此增加单位农产品需要从工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量就将越来越多,结果增加单位农产品必须牺牲掉的工业品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正是收益递减规律导致了相对成本递增规律,从而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凸。也就是说,用向外凸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能够说明收益递减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