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原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效用和效用极大化原则

在经济学上,消费者又称为居民户,是指能够做出统一消费抉择的预算支出单位。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由若干人组成的家庭。微观经济分析假定居民户信息充分、精于计算、富有理性。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多种生产要素,并因此而获得相应的租金、工资、利息和利润收入。消费者行为就是居民户把这些收入用来购买商品以获得满足的过程。消费行为的产生,一是因为居民户有消费欲望,二是居民户能够从商品消费中获得满足或效用。

居民户作为“经济人”,其消费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幸福。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认为:幸福可以用效用与欲望的比值来表示,幸福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因此,在欲望一定的条件下,最大幸福实际上就是效用最大化。

一、欲望和效用

欲望是指消费者那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是消费者的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体。

从根本上讲,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消费者的某种欲望却是有限的。一般地,随着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的某种欲望会得到逐渐的满足,从而其相应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就会减弱,这就是欲望的递减性。

消费者决定购买和消费某种商品,原因在于该商品能够满足他某方面的需要。经济学把消费者在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果消费者在商品消费中感到快乐,则效用为正;如果消费者感到痛苦,则效用为负。

效用是商品对欲望的满足,是消费者的心理感觉。效用具有主观性、非伦理性和差异性三大特征。

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有无,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该商品时的主观感受。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商品满足的欲望,可以是求知、求美等有益的欲望,也可以是吸烟、酗酒等不良的欲望,甚至还可以是背离道德、违犯法典的欲望,比如吸毒和赌博。从这个意义上讲,效用是中性的,没有伦理学的含义。

效用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不同的人而言,同种的商品提供的效用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人,同种商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带来的效用也是不同的。例如:同一件棉衣,在冬天或寒冷地区给人带来的效用很大,而在夏天或热带地区也许只能带来负效用。

商品之所以能带来效用,主要是因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人们消费某种商品,实际上是在利用商品的使用价值,并在对商品有用性的使用中获得一定的效用。因此,使用价值是效用的物质基础。效用与使用价值密切相关,但又截然不同: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有用性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是否消费商品而转移;而效用是对消费欲望的满足,它是一种心理感觉,人们只有消费商品才能获得效用。

二、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现实中,一个消费者同时存在多种欲望,也同时消费多种商品,并同时获得多方面的效用。为简化分析,这里先研究只消费一种商品时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定义

总效用是特定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商品消费总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渐次进行的,每单位商品消费都要获得一定的效用。因此,总效用也就是各单位商品效用的和。总效用是相对一定的商品消费量而言的,它随商品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总效用是商品消费量的函数。如果用TU表示总效用,q表示商品量,总效用函数就是TU=fq)。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增加单位商品消费所增加的效用。如边际效用表示为MU,商品增量为Δq,总效用增量为ΔTU,则MU=ΔTU/Δq。在Δq=1时,边际效用就等于相邻两个单位总效用之差。如果商品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当商品消费增加一个微量dq,总效用也会增加一个微量dTU,则MU=dTU/dq。因此,边际效用是总效用函数的导数。与总效用一样,边际效用也依存于商品消费量,是商品量的函数。边际效用函数可表示为MU=ψq)。

2.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

边际效用随商品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它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甚至为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使用价值既定的条件下,商品消费量越小,边际效用越大;商品消费量越大,边际效用越小;如果增加单位消费品不能获得任何满足,边际效用则为零;当商品消费量超过一定数额,继续增加商品的消费,不仅不能带来快乐,反而会造成痛苦,边际效用变为负值。边际效用的递减变化可以直观地用表2-1反映出来。

表2-1 边际效用的递减变化

总效用也随商品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如前所述,总效用是各单位商品消费的效用之和,也就是各单位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之和。从表2-1可以看出:如边际效用为正,增加商品消费会使总效用增加;如边际效用为零,增加商品消费并不能增加总效用,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增加商品消费会使总效用减少。简而言之,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总效用先是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增,在达到效用最大后,又随商品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

表2-1反映了总效用、边际效用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如果以横轴代表商品消费量q,以纵轴表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我们也可以用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来描述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的关系。如图2-1所示,如果消费量是连续变化的,总效用是一条先上升而后下降的曲线,边际效用则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消费q1单位商品时,边际效用为MU1,而总效用等于TU1个效用单位;当消费量小于q4,边际效用曲线在横轴上方,总效用曲线处于上升阶段;如消费量为q4,边际效用曲线与横轴相交,此时总效用曲线上升到顶点;如果消费量大于q4,边际效用曲线在横轴下方,总效用则处于下降阶段。

图2-1 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的关系

三、效用极大化

1.效用极大化原则

理性的消费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但任何现实的消费行为总要受到诸多限制和约束,比如消费者收入的限制、商品价格的约束以及购买多种商品的取舍等,因此,效用最大化总是指特定条件下的最大化效用。在经济学上,效用极大化是指在预算收入、商品价格、货币效用以及消费偏好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合理而充分地用于各种商品的购买或消费选择上,以获得最大效用。

实现效用极大化,就是实现消费者的货币资源的最优配置。货币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人们用全部收入购买多种商品,用在各种商品购买上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且都等于货币自身的边际效用。

用来购买某种商品的货币的边际效用是指增加单位货币所购买的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它通常用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商品价格的比值来表示大小。比如:某单位巧克力的价格为5美分,它提供的边际效用为10效用单位,则购买巧克力的货币的边际效用为2效用单位。即是说,增加1美分就要使总效用增加2个效用单位。如果用λ表示货币的边际效用,P1, P2, …, Pn表示各种商品的价格,MU1, MU2, …, MUn表示相应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则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可写为:

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实际上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理论概括。无论人们是否了解这种理论,他们实际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这一原则进行消费和购买。

2.效用最大化的实现过程

消费者之所以要按这一原则不断购买,是因为在收入和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假设只有x和y两种商品,多购买x商品就必须少购买y商品。随着x商品购买数量的增加,x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而随y商品购买数量减少,y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增。为了实现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必须使其购买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带来最大的总效用。为此,消费者就要调整他在x和y这两种商品上的货币支出比例,从而调整他所购买的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组合。如果用在x商品上的货币边际效用大于用在y商品上的货币边际效用,人们就应该把购买y商品的部分货币转用于增加对x商品的购买,从而增加总效用;反之,消费者就会把购买x商品的部分货币转用于增加对y商品的购买,从而增加总效用。上述调整过程将反复进行,直到购买x商品和y商品的货币边际效用相等为止——因为在消费者均衡条件下,无论他如何调整,都要减小总效用。

综上所述,消费者均衡是一种效用最大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的货币分配比例达到最佳。消费者均衡是在消费者对货币资源的配置进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这种调整过程可能表现在人们对商品效用的内省、对物品价格的比较、对购买计划的推敲上,表现在购买商品时的思考、询问和犹豫不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