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基于普惠金融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共被引分析

文献共被引的基础是引文分析,引文分析法就是在通过数学及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对期刊、论文、著作等分析对象的引用和被引现象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信息计量研究方法。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 [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学者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引用前人文献,并将其并入所在研究的参考文献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自己的思考有所创新贡献,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分解与重构的过程。因此,通过共被引分析可以知道该领域的共同基础知识。

一、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时间范围设置为1998—2018年,分析的时间长度设为1年。在节点类型中选择Reference。选择标准中设置为Top200,剪切方式设置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文献显示阈值设为15,即被引用达到15次的文献才在图中显示学者名以及其首次被引用的年份。得到文献共被引图谱如图2.10所示。圆圈表示节点,节点大小表示被引用的频次的高低,从图中可以看出李锐(2007)、洪正(2011)、温涛(2005)、余新平(2010)、何广文(2001)、何广文(1999)、田力(2004)、谢平(2001)的文献共被引的次数较多。

为了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农村金融领域的共被引文献,即具有影响力的文献,表2.2列出了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10的文献。其中包括频次、中心性、作者、发表年份、期刊来源等信息。

图2.10 文献共被引分析

表2.2 共被引文献相关信息

表2.2(续)

二、高引用频次文献

引用频次越高,则代表其在这个领域中的影响力越大。从表2.2中可以看出谢平(2001)发表在《金融研究》上的文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被引次数最高,达到61次。从图2.11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在2001年就被引用两次。2002—2006年被引用频次逐年上升,并在2006年达到最高峰。之后引用量下降,到2010年下降为0。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对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叙述。从作者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合作社就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以及制度安排,在历经改革之后业绩不如人意,因此,其改革仍是热点内容。文中作者主要围绕是否需要坚持合作制度、改革的同时需要考虑到农村金融体制问题、如何看待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农村信用社组织是否需要采用全国统一的模式、如何甄选农村信用社行业的管理体制、如何处理农村信用社业务中多元目标的冲突问题、破产约束失灵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这些问题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主线,其基本决定了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作者认为在改革中,产权改革是问题的关键。在进行农村金融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竞争与盈利,保持金融建设的多样化。同时农村信用社经营的首要目标是规模经济,并且在改革体制时需要解决“历史包袱问题”。

图2.11显示,在谢平的文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被引用频次的历史记录中,加粗部分表示一篇文章的突现年份。从软件分析的数据中可以看出,2001年《西部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首次引用了这篇文章。2003年《当前我国县域金融改革的主要措施》《WTO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制度研究》以及《以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重塑三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用了这篇文章。从引用频次的历史纪录中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引用的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到2006年达到引用次数的最高峰,即17次。2006年,《云南农村发展的地区差异与金融服务对策》《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绩效评价》《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等引用了这篇文章。

图2.11 谢平的文章《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被引用频次的历史记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排在被引用频次的第二位(图2.12)。洪正(2011)从监督效率的角度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基于监督机制的视角构建了道德风险,认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效率的高要求阻碍了其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流行。

图2.12 洪正的文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被引用频次的历史记录

从图2.12可以看出,该文章从2011年开始被四篇文章引用,一直持续到2018年。从粗线条的时间分布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突现的持续时间为2013—2018年。从Citespace的软件分析中可以知道,《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基于江苏省某村镇银行的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双线”改革思路:比较与协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中非价格信贷配给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透视》在2001年引用了洪正的这篇文章。在2018年,《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评价体系实证研究》均引用了这篇文章。

三、高中心性文献

除了被引用频次,中心性也是衡量文献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中心性越高,表示文献的重要程度越高。从软件的分析结果来看,刘旦2007年发表的文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中心性为0.38。作者分析了1978—2004年的统计数据,并且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农民收入增长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金融资源转移到了城市,同时贷款中对农业投资的比例下降。因此,作者认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资金动员上,而非资金的配置。这样使得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农村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并不多,即农村贷款使用效率低。引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文献主要集中在2009年和2010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结构的实证研究》在2009年引用了这篇文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及《安徽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在2010年引用了这篇文章。从这些施引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在农民收入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此外,温涛的文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中心性为0.31。文章中作者根据1952—2003年的数据,从实证的角度讨论了中国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通过分析,作者认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有负面效应,因此需要针对中国现行的金融结构和功能,以此让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温涛的文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被引用的历史记录如图2.13所示。

图2.13 温涛的文章《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被引用的历史记录

从《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被引用的历史记录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这篇文章发表以后,直至2010年才开始被外界广泛引用,并且在2010年引用次数达到10次。其中,施引文献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收入分配:理论与证据》《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资源开发对农民收入影响效应研究》《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中国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与组织体系构建——基于需求变动视角》等。2013年的施引文献有《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金融排斥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等。从这些施引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在实证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领域属于重点文献。

四、强突现性文献

突现性强度越大,表示其越是关键文献。从图2.14可以看出,谢平在2001年发表在《金融研究》上的文章突现性达到17.5114。通过数据库可知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之后是温涛的《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排在第三位的是何广文的《合作金融组织的制度性绩效探析》。在这之后的是王修华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从这些文献以及列表信息可知,从突现性、中心性以及被引频次角度分析的关键文献有较大部分是重合的。这也验证了这些文献是关键文献,也是这个领域研究的基础文献。

图2.14 共被引文献的突现性列表

五、作者的共被引分析

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为这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分析共被引的作者,可以知道在这个领域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作者有哪些。通过对共被引作者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些作者的哪些理论被广泛引用。

参照文献共被引的设置,即在设置中将时间选择为1998—2018年,时间切片为5年。在节点类型中选择Cited Author(被引作者)。选择每个时间切片中引用最高或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0个文献的作者,剪切方式设置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软件,得到如图2.15所示的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在图中显示出了作者姓名的节点出现频次大于或等于33次。

图2.15 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从图2.15中可以看出,作者张杰、何广文、谢平的文献被引次数处于前3位。此外,从节点大小看,林毅夫、姚耀军、温涛、周立等的被引频次较高。表2.3展现出了被引用频次为前26位作者的具体引用次数、姓名、年份以及半衰期。半衰期越大,表示被引作者的文章有效价值越大。

表2.3 共被引作者相关信息

从表2.3可以看出,在这26位作者中,何广文、谢平的文章较早受到引用,即2001年。作者何广文、张兵、陈雨露、温涛、王曙光、冉光和的半衰期较长,说明他们被引的文章的有效价值越大。这里以何广文、张兵、陈雨露的被引次数年度分布为例,如图2.16、图2.17、图2.18所示。

图2.16 作者何广文的被引次数年度分布

图2.17 作者张兵的被引次数年度分布

图2.18 作者陈雨露的被引次数年度分布

结合被引频次以及半衰期,可以知道张杰、何广文、谢平、张兵、陈雨露等在农村金融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张杰在农村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为止主要集中在2006年。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与制度的二元分离与融合:经济发展视角的一个解释》中,作者张杰和尚长风(2006)从总体上概括了经济发展的演进特点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架。作者认为金融分为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从时间角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农经济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期。正式与非正式金融在不同阶段的实现形式不同。在第一个阶段中,非正式金融表现形式主要是人情借贷、少量商业性质的民间借贷;正式金融的实现形式是具有扶助特点的国家金融组织。第二个阶段中,非正式金融的实现形式是少量的民间借贷组织;正式金融的实现形式是银行。第三个阶段中,即工业化和城市化后期,非正式金融的实现形式是少量的民间借贷组织;正式金融的表现形式是多元化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并存。基于这种演化路径,作者得出结论,即统一的农村金融制度并不适合现阶段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多层次、有梯度的制度设计安排等更能适合现阶段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在《金融结构、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构——来自江苏地区的案例解析》中,刘东与张杰(2006)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制度设计的角度,研究了金融交易需求主体、金融结构以及金融体系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区域之间的差别很明显。这种不平衡以及区域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金融生态会呈现出区域差异化、多样化以及层次化。通过实证调研,可以知道两个地区共同的最不满意的3个要素分别是贷款数量与期限限制、手续多与时间长、可担保与抵押要求;其次,现阶段的农业社会由小农经济社会发展而来,其发展的程度还不能为现代商业金融提供信用基础;民间金融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包含无组织、基于友情互助的借贷和有商业性质的、有组织的借贷。因此,从理论和案例中都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市场中交易主体的性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农村的金融体系。张杰与高晓红(2006)从博弈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充分考虑需求者的现实需求。

何广文(2001)研究了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点及其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认为农村金融制度中存在发展的障碍。2004年,何广文讨论了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农村金融改革、京郊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2007年研究了全面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认为2006年12月20日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农村金融准入新机制是对内开放不足的弥补。在相隔11年后,何广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讨论农村金融的困境与创新选择,这与上文在关键词突现分析中的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差异的突现相互呼应。在城乡二元结构、区域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很重要的命题。

从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可知,张兵在农村金融的领域有8篇文章,分别是《江苏省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基于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区域农村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基于熵权法的测度、分析和预警》《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1979—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支持效应分析——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动态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缓解了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体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空间溢出和门槛特征》。从以上文献中可以发现,张兵的研究主要采取计量的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农村信贷的资金配置效率、农村金融与农民的关系以及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题分析等。

六、期刊的共被引分析

期刊是文献的传播载体,通过对被引期刊的详细分析,可以知道农村金融领域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即传播的主体。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时间设置为1998—2018年,时间切片设为10年时间切片年度越长,最终显示的节点数会越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点。。节点类型中选择Cited Journal(共被引期刊)。选择被引频次在每个时间切片前50的数据。剪切方式设置为Pruning Sliced Networks。将期刊被引频次的阈值设为70,运行软件,得到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见图2.19。

从图2.19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在农村金融领域中,共被引期刊有《金融研究》《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管理世界》《中国金融》《中国农村观察》《农村经济》等。在这些共被引期刊中,外文文献有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期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等。

图2.19 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

为了更加详细地展示农村金融领域中作为载体的期刊的信息,表2.4展示出期刊的被引次数、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除此之外还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在Citespace中,中介中心性用于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用紫色圆圈标注该类重点文献、作者、期刊、机构等信息。、年份、半衰期等信息。

表2.4 期刊共被引表

表2.4(续)

从表2.4中可以看出期刊《金融研究》《经济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被引频次排名前三,分别是426次、308次以及285次。共被引频次的期刊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是属于核心的载体、主要的研究平台。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从表2.4中的中心性来看,《经济学家》的中心性最高,为0.24。表明《经济学家》在网络中处于重要地位。此外,中心性高于0.1的期刊还有《财经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金融研究》以及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经济研究评论》)、《农业技术经济》、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动态》《经济经纬》《经济研究》《经济科学》《管理世界》《金融研究》、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美国经济评论》)、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说明这些期刊在农村金融的研究领域处于重要的联络地位。半衰期能够表示期刊的效用价值,时间越长,表示其效用越高。从表2.4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科学》《农村金融研究》以及《农业经济问题》的半衰期最长,为12。随后是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经济学季刊》)、《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半衰期为11。之后是《金融研究》与《经济评论》,半衰期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