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许多村庄归降;印卡王命令建造柳索桥
那次战役中大量伤亡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整个那一地区,到处传说那些印第安人不服从太阳的子孙印卡人,也不愿接受他们的恩惠,这便是太阳对他们进行的惩罚。因此,许多原来征好军队、安营扎寨准备抗拒的村庄,知道印卡王的仁慈胸怀后,纷纷拆除营寨,前往拜见,求他宽恕,表示乐于做他的百姓,恳请收纳。印卡王亲切接见,吩咐发给衣物和其他赠品。印第安人带着东西满意而归,逢人便说印卡王的确是太阳的儿子。
前来归降印卡王的村庄,就是如今南部查尔卡斯大道上从瓦伊丘到卡利亚马卡之间的村庄,约有三十莱瓜长的地区。印卡王又从卡利亚马卡沿查尔卡斯王室大道前进二十四莱瓜,一路降服现在位于大道两旁、直到帕里亚湖的所有村庄,一直抵达卡拉科略。接着,他从那里折向东方,向安蒂斯山进军,到达现在称为丘基亚普的谷地。“丘基亚普”(chuquiapu)在秘鲁通用语中意思是指挥用的长矛或为首的长矛,二者是一个意思。印卡王看到那些谷地比科利亚名下所有其他省份炎热,更适宜种植玉米,便吩咐印第安移民在那些村庄定居。印卡王从卡拉卡图山谷东进,抵达安蒂斯山山系雪山的山坡,那里距乌马苏尤王室大道有三十多莱瓜。
印卡王用去三年时间奔波于征途之上,降服印第安人,规划村庄,安置居民,颁布法律,筹划治理。诸事完毕以后,他回转科斯科,受到盛大热烈欢迎。休整两三年后,他命令筹集军粮,征召士卒,准备在即将来临的夏季进行新的征服,以免因无所事事而寝食不安。这次征服他要兵发科斯科以西,即现在名为孔蒂苏尤的地区,那里有许多大的省份。因征途中需穿过宽阔的阿普里马克河,印卡王命令建造桥梁供大军通过。他请教了几位印第安人能工巧匠,画出图样,吩咐照图建造。为秘鲁写书的人们说到有草索桥,但没有说是怎么造的,因此我觉得应该在这里描绘一番,一来让没有见过的人有个印象,二来因为这是遵照印卡王的命令在秘鲁建造的第一座柳索桥。
建造这种桥时,先收集大量柳条。柳条品种与西班牙的不同,属另一品种,特点是细长柔韧。用三股单根柳条编成与桥的长度一样的柳索,用三条三股的柳索编成九股条的柳索,再用三条九股条的柳索编成二十七股的粗柳索,再用它编成更粗的柳索,如此不断增加股数,柳索越来越粗,直到跟人体一样粗或者更粗为止。这样的粗柳索一共编五条,由印第安人泅水或乘筏运到河的对岸。这些印第安人身上系一根细绳,细绳拴着一根粗绳,粗绳像野生苎麻(印第安人叫“查瓦尔”)枝杈一样粗;把一条柳索用这种粗绳拴住,由许多印第安人拉,直到从这一岸拉过去为止。五条柳索都拉过去后,放在两座高大的墩子上。在能够找到适宜的裸露生岩石的地方,就用它当作桥墩;在找不到适宜生岩石的地方,就用像它一样坚硬的石料做成桥墩。位于从科斯科到诸王之城之间王室大道上的阿普里马克大桥,一座桥墩用的是生岩石,另一座用的是石料。桥墩中空,成凹形,两旁形成坚实的墙壁。每座桥墩两墙之间的凹空处,横穿五六根粗如牛身的横梁,按次序和尺度摆成梯子形状。把每条粗壮的柳索在每根横梁上绕上一圈,以使索桥紧张有力,不会因本身的巨大重量而松弛下垂;但不论拉得多么紧,它总是要松成弓形,越往中间越低,越往两端越高,只要风力稍微大一些,就会来回摆动。
放上三根粗实的柳索做桥面,另外两根用做两侧的桥栏。做桥面的柳索上面,依次横铺粗如手臂的细木,形成大笸箩的样子,宽度与桥一样,大概有两巴拉宽。铺放细木是为了保护柳索,以防很快断裂,铺好后跟柳索紧紧绑在一起。细木上再依次铺放捆好的树枝,这是为了牲畜蹄子有处落脚,不致滑倒。从下面当桥面的柳索到上面当桥栏的柳索之间,交叉地编上许多树枝和细木棍,捆绑结实,形成与桥同样长度的墙壁,这样人行畜走就安全无虞了。阿普里马克大桥是所有桥中最长的,约有二百步长。我没有量过,但在西班牙曾跟许多走过这座桥的人作过估计,他们都说有这么长,而且只多不少。我见过许多西班牙人过桥时不下马,有些人骑马飞驰而过,免得显出害怕的样子,不过,过这种桥也确实有点吓人。虽然我描绘得很粗略,但从这里也可看到,这种工具最初只用三股柳条做起,最后竟成了一件如此艰巨浩大的工程。这一工程确实绝妙神奇,如果不是像现在这样亲眼目睹,真会以为那是难以置信的。是共同的需要维护了这项伟大的工程,使它还没有毁掉,否则岁月也可能早已把它毁坏了,就像毁坏了西班牙人在那片土地上见过的其他一些同样伟大甚至更加伟大的工程一样。在印卡人统治时期,那里的所有桥梁每年都要翻修,由附近各省派人出工,所需器材按各省印第安人的数目和能力分摊。现在还实行这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