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颈椎病诊治经验
(一)病机认识
颈椎病亦称颈椎综合征,是以颈臂疼痛、麻木或眩晕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严重者甚至瘫痪。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4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80%以上的人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病,但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其发病年龄超向年轻化,与颈部的长期劳累有很大的关系。本病常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如会计、教师、打字员、文秘人员等。颈椎日常活动频繁,容易劳损,人到中年,肝肾不足,筋骨懈惰,颈椎间盘发生退变,由于长期的起居不慎,慢性磨损,椎体上下缘软骨面的骨质增生,颈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致颈椎间隙狭窄及椎间关节囊、黄韧带增厚等病理改变。当这类劳损性改变影响到颈部神经根、脊髓或主要血管时,则出现肩臂疼痛、麻木、眩晕、瘫痪等一系列症状。一般分为局部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等,其中以神经根型最为多见。
颈椎病根据临证表现分型不同,可归属于中医学之“痹证”、“痹证”、“痿证”、“瘫证”、“痉证”和“眩晕”等之范畴。表现为疼痛、麻木为主者属“痹证”。《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并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经络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脏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张氏医通》曰:“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故脊背痛。”其所言之脊背痛,与现代所言之颈型颈椎病相近。痹,即是阻闭不通的意思。风寒湿之邪,乘虚侵袭,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日久痰浊瘀血,阻于经络,深入关节,变生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颈椎病之“痹”,其部位主要在脊背和督脉,并可窜及四肢经络,导致项背和四肢痹痛,或麻木,或无力。只表现为麻木和无力而不痛者,属于“痿证”,甚者四肢无力不能行走、二便失禁,属“瘫证”之范畴。亦有表现四肢拘紧麻木,屈伸困难者,步态不稳者,则类似于“痉证”。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者属“眩晕”范畴。
归纳而言,本病之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生活的环境、劳损、外伤等有密切的关系。内因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尤其是人至中年,营卫气血渐弱,肝肾渐衰,筋骨懈惰,血脉壅滞,最易出现颈椎病。外因为体质虚弱或过劳之时,外邪乘虚入侵,风寒湿邪停滞于肌肉、关节、经络,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以致颈项疼痛不适,活动欠利,并可伴发头疼眩晕,上肢麻木等。慢性劳损则是指经久的积累性损伤,如颈部长时间在某些强迫性或被动性体位之下,会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通。日久血瘀痰聚,累及肝肾督脉,此则病根深入,常缠绵难愈。
(二)内治经验
根据多年诊治颈椎病经验,形成经验方“灵仙解肌汤”,组成为:威灵仙15g 粉葛根12g 片姜黄10g 关防风6g 鹿衔草15g 京赤芍6g 当归尾12g 蜈蚣2条 白芥子6g 明天麻6g 川桂枝6g 桑枝12g 生甘草5g。本方针对外邪侵袭,风寒湿邪停滞于肌肉、关节、经络,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以致颈项疼痛不适,活动欠利之颈椎病,证见颈项疼痛不适,活动欠利,伴有头痛、眩晕、上肢麻木者,选药组方,达到舒筋活络,祛风除湿,解痉止痛的功效。方中威灵仙辛散善生,性温通利,能通行十二经,功在祛风湿,通经络,行气滞,定疼痛,既可祛在表之风,又可化在里之湿,通经达络通治全身痹痛,是为全方之君药;粉葛根发表解肌,为治颈椎病项背强痛之要药;片姜黄活血通经,行气止痛,祛风疗痹,且辛散横行,善行肢臂而通血脉,用治风湿痹证,关节不利,肩臂酸痛之症,尤为适宜;关防风微温不燥,甘缓不峻,性浮外散,为治风通用之品,有祛风胜寒,解痉止痛之功,且风能胜湿,故临床常用于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的治疗;鹿衔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而止痛;京赤芍、当归尾补血活血,散瘀舒筋,通经活络,又有血行风自灭之寓意;蜈蚣性善走窜,能通经脉之痹阻,搜络中之风湿,尤长于祛风定痛;白芥子能祛经络之痰,并能利气散结,常用于治疗痰湿阻滞经络所致之肢体关节酸痛麻木。上八味祛风寒,逐痰瘀,通经络,止疼痛,并为臣药。明天麻镇痉息风,平肝潜阳,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专人肝经,主治头晕目眩,痉挛抽搐,肢体麻木;川桂枝、桑枝苦平,通达四肢,功在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关节,解拘挛,镇疼痛,且偏走上肢,可疗该部痛麻之症。以上皆为佐使之设。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痹证”之范畴,病发于外邪侵袭,风寒湿邪停滞于肌肉、关节、经络,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以致颈项疼痛不适,活动欠利,并可伴发头疼眩晕,上肢麻木等。西医学认为其基本的病理变化为局部的无菌性炎症改变。基础实验研究表明,灵仙解肌汤具有明显的消炎、解痉、镇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发挥活血化瘀,祛风化湿,解痉止痛的作用,从而促进炎症的消散吸收,减轻或消除神经及结缔组织的充血水肿,抑制纤维化,缓解或去除疼痛,达到治愈颈椎病的目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对各型颈椎病均有明显疗效,临证之时若能针对具体的辨证及分型灵活加减化裁则效果更佳,具体药物加减经验是:神经根型的酌加姜黄、当归、防己、木瓜;交感神经型的酌加浮小麦、生黄芪、麻黄根;椎动脉型酌加半夏、陈皮、全蝎、僵蚕、钩藤;脊髓型的酌加黄芪、党参、川芎、当归、地龙等。
(三)外治经验
治疗上,手法治疗和颈椎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常常配合药物、练功等方法综合治疗。各型颈椎病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症状加重者,神经根与脊髓压迫症状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治疗颈椎病的理筋手法以局部点、按、拿、捏 、拔伸、旋转等手法为主。一般先在颈后两侧及肩部施以轻柔的 、按、拿、捏等手法,达到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松弛紧张痉挛的颈肩部肌群,并能减轻肌张力增高对颈部骨关节的牵拉力。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施行拔伸、旋转的手法,具体如下:患者坐位时,颈部前屈,术者一手拇指按于患病节段颈椎棘突,另一手肘部托于患者颏部,徐徐向前上方拔伸牵引,同时向患侧旋转头颈部,此时往往可听到或感到弹响声,此为颈椎小关节错缝的复位声。手法治疗时,要注意动作宜轻柔和缓,力度适中,不宜粗暴猛烈地旋转头部,以免发生环枢椎骨折、脱位或椎动脉在寰椎上面被枕骨压伤等;更不宜做颈侧方用力的推扳手法,以免引起脊髓损伤、四肢瘫痪,这对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尤应注意。此外,在麻醉下进行颈椎按摩、推拿是非常危险的,必须禁止。
持续牵引治疗通常用颌枕带牵引。患者可取坐位或仰卧位,牵引重量可逐渐增大到4~6kg,一般隔日1次,每次30分钟。通过牵引,使韧带放松,能缓解肌肉痉挛,扩大椎间隙,减轻压迫刺激症状改善脑部血供应,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疗有行气活血,和络止痛之功,可有效改善和减轻症状。
(四)中药颈枕
研制的中药颈枕治疗颈椎病,多取得了良好疗效。药枕规格以灯芯绒为面料做成长38cm,直径10cm的长圆形枕,内填药枕处方的中药。药枕处方:艾叶30g 山柰30g 鲁豆衣30g 野菊30g 夏枯草30g 桑叶20g 苍术30g 淫羊藿20g 侧柏30g 苏梗20g 晚蚕沙30g 通草10g 薄荷10g。按比例配制各药,制成粗末,如绿豆大。另制备香料袋:丁香3g 肉桂3g 荜茇3g 樟脑2g 冰片2g 共为细末,纱布小袋装,与上药共填枕中。药枕中的药物,多属祛风除湿活血通络,辛温走窜之品,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也通过局部皮肤吸收而生效。方中艾叶、山柰、丁香、肉桂理气血,逐寒湿,温经络;野菊、桑叶、夏枯草散风清肝热,明目治眩晕;苍术、蚕沙、淫羊藿袪风化湿,宣痹止痛;苏梗、薄荷、侧柏、鲁豆衣疏风散热利湿;冰片、樟脑、荜茇等药性味芳香,宣通毛窍,可增强呼吸和皮肤的吸收功能。各药外用,作用平和,功效缓慢持久,共同达到疏风清热,宣痹和络,温经止痛,改善颈椎生理弧度等功效。
中医学认为,颈部退行性病变系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的基础上,复加劳损及风寒湿邪等因素,以致筋骨懈惰,经络滞涩气血失宣从而出现颈臂疼痛,酸麻重着头目眩晕等症,属于本虚标实。枕中方药以治标为主,协同口服中成药具有活血通络,宣散痹邪,通窍祛风之功。通过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局部血肿和水肿的吸收与消散松解粘连,有利于炎性物质的消退和病理产物的消除,以逐步缓解症状,祛病强身。药枕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牵引,药枕并不置于枕骨,而是置于颈后部。当直径的长圆枕置于颈后部时头面轻度后仰。负重点的改变形成头与躯干的轻度对抗牵引。小重量牵引的积累时间较长,可解除颈肌痉挛,扩张椎间隙和椎间孔改善血循环,使充血水肿消退等,与领枕牵引有相似的作用。寓治疗于休息睡眠之中,深受患者欢迎。药枕发挥效能的途径有三:①机械作用——体位牵引,托颈;②局部经皮药物吸收,渗透;③古人有“闻香治病”的理论,药枕中的药物有效成份经吸入及局部皮肤渗透起到缓解痉挛舒筋止痛之效。
临证使用颈枕,能针对不同类型颈椎患者指导其灵活运用,具体用法有:①标准用法:颈枕垫于颈后部,稍作上下移动,舒适为度,不用其他枕头,使头部轻度后仰,具有小重量牵引作用,可改善颈椎生理弧度。②保健用法:初用颈枕不适应者,颈枕垫于颈后部,同时在头枕部置一普通枕头,使头颈部较为水平,不太后仰,可作为初期使用方法,增强适应性。颈椎病症状好转后及无颈椎病者,均可用保健式。③老人用法:对于惯于高枕者,或高龄微有驼背者,颈枕置于普通枕头之上,以舒适为度。
颈椎病病人的颈椎X线片,大多数有骨质增生,颈椎生理弧度变直,及椎间孔缩窄等表现。中药颈枕治疗颈椎病人,在症状痊愈之后,X线片复查,骨质增生并无改变,但颈椎生理弧度则常伴随症状消失而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缩窄、椎体失稳等征象,亦随之有相应好转。当上述可变的X线征象向正常形态转变时,走行于椎间孔之神经根,走行于横突孔之椎动脉,可以获得舒展,减轻压迫和迂曲,因而症状改善。宣痹和络的药物作用,使中药颈枕的疗效相得益彰。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对于睡眠所用的枕头,做过很多改革,在颈椎病的病因病理逐步阐明以来,对于枕头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国外普遍推荐的布满乳头状突起的两边高、中间凹,颈后稍高的泡沫塑料枕头,虽弹性较好,但仰卧时头颈部黏滞不适,侧卧时乳头凸起可触及鼻孔,故国内未获推广。中医学历来有明目药枕流传,用于颈椎病之药枕,近年来亦推出多种形式,枕头或大或小,多数为扁平的长方形,用时置于枕骨后部,并以改善颈椎生理弧度为目的设计。这里介绍的中药颈枕,不是置于枕骨部,而是置于颈后部,以直接改善和保持颈椎生理弧度为目的,设计合理,即使对于无颈椎病症状的成年人,也可作为保健之用。中药颈枕除仰卧也可侧卧,侧卧时面颊部位于颈枕之上,可使颈椎避免侧弯,处于中立位,同样有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