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断粮之后
公元前489年,吴国出兵攻打陈国,楚国大军北上救陈,与吴军鏖战,陈国全境变成了战场。为躲避战乱,居留陈国都城的孔子率弟子南下到楚国去。临行仓促,来不及备粮,到达陈国边境时,已经断了粮,每天只能用野菜汤充饥。
孔子师徒所到的小村庄通向楚国负函(今河南信阳),这里到处残垣断壁,偶尔出现一个老者,见到孔子一行的背影便仓皇逃走。子路好不容易找到一所稍微完整的空屋,请孔子进屋休息。疲惫已极的弟子们在外间横七竖八地躺下,房屋外的桐树绽放着美丽的白花,池塘的水碧绿清幽,但树下没有嬉戏的孩童,池里没有遨游的鹅、鸭。乌鸦“哇”地哀啼一声飞向远方,令人心里慌乱、头皮发麻。
子路、子贡分头外出寻觅粮食,双双空手而归,见到师弟们个个面呈菜色、憔悴不堪,心里十分难受。忽然,隔壁传来孔子弹唱的声音——他们知道老师不论何时何地总要以弹琴歌唱表达所感所思,但眼下面临战乱、饥饿、疾病的煎熬,谁还有闲心摆弄音乐!
子路冲进屋情绪激动地说:“老师!您还有这份心思!”
孔子并不理睬,直到一曲终止才抚琴看着子路说:“由!你知道我为何弹唱吗?君子用音乐修养心性防止骄纵颓丧,小人则用来遮掩内心的恐惧,你跟我多年难道不了解我吗?”
子路仍没平静下来,接着说:“君子就该像今天这样倒霉?”
孔子正色道:“君子虽遭困厄,仍能固守正道;小人一旦倒霉,就会无所不为了。”说罢,孔子叫子贡召弟子们进来诵诗讲礼。
为老师忍受饥饿疲劳仍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学生们也鼓起劲儿来认真听讲。
孔子见子贡表现尤为突出,便主动问他:“赐!你是否认为我所知甚广?其实我只有一个理念贯穿我全部所知所思。”
这话让子贡立刻联想起师弟曾参对老师同一句的阐释——老师一以贯之的理念是“忠恕”,或者说是“仁”。子贡恍然大悟:老师多年来一直提倡以“德治”建立稳定的等级制度挽救乱局,关键在于劝说从统治者到庶民个个成“仁”德,可是这条路太难走了,眼前这关就过不了!
孔子知道弟子们信心不足,故意设问启发:“《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为什么来到这旷野?)今天我为何会如此困厄?难道我所思全错?”子路不假思索地说:“准是咱们仁德、智慧不够,人家不信咱们才置咱们于如此困境。”孔子微微一笑说:“如果有仁德就定能使人信服,那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首阳山上了!如果有智慧就能成功,那比干就不会被剜心惨死了!”
子贡想了想说:“老师的主张十分伟大,但人们接受不了,何不降低一点要求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能栽种好庄稼,却保证不了好收成,优秀的工匠能制作出精美的物件,却不见得能让使用者满意。君子提出好主张不一定被认可也是常情。赐!你不考虑如何更加完善自己的主张,只想着迎合他人降低自己的要求,这叫目光短浅呀!”
颜回沉思片刻,不慌不忙地说:“老师的主张宏伟博大,是救世的正道,虽没人采纳,但老师仍推行您的道,足见天下当权者的荒谬浅陋,老师才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说得好!”说完,孔子又变得严肃起来,“当前是最困难的时候,要知道能否被赏识重用靠的是时机。世上学识渊博又能深谋远虑却不被重用的人多了!况且事情总会变的,先例证明,越王勾践、晋公子重耳、齐桓公小白,都是身陷逆境反倒决心奋进终成大业。逆境也会使人视野开阔,谁说我们今天的困厄,不会转化为明天的通达呢?”
一席话说得大家豁然开朗,子路随手操起一把斧子舞动起来,子贡说:“我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学习老师的胸襟,我们将永不言败、永远乐观。”
当下众人推举子贡去负函向当地军政长官沈诸梁求援,弟子们重新振奋精神随老师诵经习礼,等待子贡带回佳音。
说明
本文根据《论语·卫灵公》《论语·里仁》《荀子·宥坐》《吕氏春秋·慎人》《史记·孔子世家》以及《孔子家语·困誓》中的部分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