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十年自省
在到德国幼儿园任教前,我在中国台湾双语幼儿园任教,前后加总起来约有七年的时间。当时的我,是一位外文系刚毕业的菜鸟老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学会如何带班授课,努力在不同体系的幼儿园兼课来精进自己的教学技巧,早教班到大班都带过,工作了几年后觉得无法再有所突破时,也毅然决定去英国深造,攻读教育研究。
在英国求学期间,受到指导教授乔治(George)很大的帮助。教育研究所的课程密集而繁重,白天在图书馆找完资料,晚上再回到宿舍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从期初到期末,班上因为学科不合格而失去毕业资格的人越来越多,我也怀疑过自己是否能顺利如期完成学业,幸好乔治每次的心灵喊话,都能让我重拾对自己的信心。他对我说:“越困难的研究,往往更有价值。不要因为怕失败而自我设限,教育的最大意义就是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不是吗?”
我在他身上第一次体会到,一个好老师能给予学生最大的启发,并非只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力量。
后来因为远嫁德国而离开幼教领域,凭着显著的教学成效和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一度深信自己没有愧对所学,称得上是一位尽责的好老师,一直到我进入德国的幼儿园。
在德国任教三年后,有几回和以前的家长,或是自己身边熟络的友人聊到两地教育模式的差异时,常会得到以下几种回应:
“一直不停地倡导德国幼儿教育多好又能怎么样呢?我们的大环境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啊,我们当父母的根本无法改变什么不是吗?”
“我也赞成全人幼儿教育,但就算勉强独排众议,让孩子接受了这样的幼儿园,上了小学进度落后跟不上同学又该怎么办?”
不少父母就算认为给孩子一个自由快乐的童年是件正确的事,内心还是陷入了对当前教育环境的无可奈何和担忧孩子进度落后别人的复杂思绪里。
偶尔我也难免会被旁人标签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鼓吹者,认为我似乎过度放大德国幼教的优点,然后一面倒地否定我们这里主流的幼儿教育,很少人能明白,到德国任教的我这几年所面临的思想冲击。一路从观察、沟通、思考到自省,将两地经验相对照之下汲取的体会,对自己而言,是迟来却十足宝贵的一堂课。
“学生课堂打瞌睡,多半是老师教得太无聊”一向是我在中国台湾任教时抱持的想法。因为对工作态度的坚持,所以无法容忍自己马虎草率地上完一堂课。我会想很多游戏、很多方法来鼓励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最多,我想我姑且还算是教学认真的老师吧!很多时候也不会给孩子留家庭作业。我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已经上了一天的课了,只要提升教学效率,孩子能够展示出学习成果,那么写功课就不是必要的事。然而,给孩子留作业太少这一点,却不时引来家长反对的声音,认为孩子在家空闲的时间太多,不知道要干什么。
“就不能让孩子玩一下吗?”记得我忍不住对向我反映家长意见的校长这样咕哝着。
我一直认为,有本事的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课堂上尽可能学得快学得多,而不是变相一直增加孩子的家庭作业。虽然也想努力替孩子争取点什么,但我的认知仍然被禁锢于“学得快等于学得好”的框架里。而现在的我却不禁想问问过去的自己,孩子们就算学得又快又多,就足以证明他们学得好吗?到底以幼儿教育的角度而言,这个“好”的标准在哪里?如果孩子读写流畅,却没有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那算是学得好吗?在德国工作后的我时常在思考,多数幼儿园给予孩子们的到底是“教育”还是“学科训练”?
德国幼儿教育里,绝对是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摆在学习成效之前的,教学活动的比重也绝对不能超过孩子的自由玩乐时间。这几年细心观察德国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密集课程不止阻碍了孩子适性发展,对于“玩”(Freispiel)之于学前教育的意义,似乎理解得也还不够透彻。
此外,孩子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心理需求,更是长期轻忽的一部分。孩子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孩子本该大量在户外探索玩乐的年纪,让他们整日忙着学东学西,回家还得写功课,课程满档到孩子连发呆的自由都被剥夺。如果为了学习过多的智识课程,而让孩子的童年充满压力,甚至影响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不管成效如何,只怕从任何角度来看,都称不上是优质的幼儿教育。
就算是在标榜德/英双语的国际幼儿园,比起学了多少英文词汇,德国父母更重视孩子玩得开不开心。从表面上看来,德国幼教老师的工作似乎很轻松,既不用写联络本,不教读写,也就没有各科目学习成效的压力,孩子每天自由玩乐,尽情跑跳,吃好心情好就算任务完成。
如果要说两地幼教老师最大的差别,就是即便生活自理能力都被视为必要的学习项目,但我们多半更偏重密集的智识学习,学拼音、学写字,也学算术,期待孩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项目;德国则注重对孩子整体观察,从孩子的自理能力建立、班上的交友情况、面对冲突情境的处理能力等等方面,幼教老师每天都会将所观察到的一切提出来开会讨论。
举例来说,班上倘若有个两岁孩子改不掉爱咬人的坏习惯,德国幼教老师除了第一时间制止之外,另外还会花时间思考孩子咬人时的状况、被咬的对象是否有相同点、咬的部位多半在哪里等等,记录诸如此类的细节。毫无疑问,咬人这行为不可取,但是德国幼教老师更重视的是能够试着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只是看见错误的行为。
现在反省过去任教的自己,发觉当时看孩子的视野稍嫌片面狭窄;也许孩子各自的喜好和才能我会记得,但是当时的我的确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心思去厘清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现在的我,不时得提醒自己要慢下来,多花点时间观察孩子,去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学习接纳每一个孩子不同的成长步调。
会想写一本关于德国幼儿教育一线教学的书,出发点是因为一些朋友都陆续当了新手爸妈,他们常不时询问我在两地的幼儿园工作后的心得,也非常好奇德国父母对于幼儿教育抱持着怎样的期待,于是我开始汇总这几年在德国幼儿园所观察到的一切。
德国的幼儿教育并不是毫无缺点,但是他们的确在坚持着一种不可撼动的教育信念。原来“以孩子为主体”的课程设计不是只存在于教育研究的学理论述中,它在德国的每一个幼儿园都被彻底实践着。
所以我想,如果能通过这本书,提供给关心幼儿教育的家长或老师另一个角度的教育视野,或许能更清楚地洞察教育体制内外的一些问题,并试图找出方法来。
改变已有教育现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明白。但如果我们只能感到无力,只知道妥协,会有更多孩子无法摆脱这种近乎被软禁的童年。如果有越多的人为孩子发声,这期待改变的声音就能够被传达到更远的地方,它会慢慢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去突破瓶颈。期盼有一天我们的幼儿园不再聚焦于学习成效,教育也能回归本质。
让我们一起抓住那个改变的可能。
庄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