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从德国幼儿园教育现场,启发不一样的教养观念
文/张美兰
(小熊妈,作家)
本书读起来很能引起共鸣,是因为我在美国时也看过作者提到的教育方式!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可能,就是美国是移民国家,有不少德国后裔,而西方教育,多半是要求孩子:独立、互重、靠自己!这与东方教育,的确是不同的。
东方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更多,而且永远放心不下,这与传统上“养儿防老”、“光耀门楣”的思想有关。相反的,西方教育则是比较强调“经验主义”,例如:不要唠唠叨叨要孩子不要做这做那,让孩子吃一次亏,自然会记得教训!
此外,我在就读心理系时,读过不少关于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所以了解本书提到的“德国父母允许孩子冒险、哭闹、任性、不听话”,在东方社会普遍来说,是不可以的,因为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有分际,长幼更要有序,孩子不可以僭越“上对下”的关系,如此社会才会有秩序;君臣父子,是一种伦常关系;这放眼日本、韩国,都是一样。
以这个观点来看,这是文化差异与传统不同,倒没有谁比谁优秀的优劣分别。不过时至今日,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到年轻父母管教孩子越来越西化、开放。这点是不用去德国,也能体会的。
本书提到几个我个人颇欣赏的德国教育方式:
1. 陪读与适应模式:入园第一周,家长是允许在孩子身边陪读的,之后渐渐减少陪读时间。关于此点,很幸运我自己很有感受,老三迷你熊上学,我就陪读了半个月。孩子的确适应得比较好。希望越来越多幼儿园也能有此模式。
2. “无玩具日”:我们幼儿园有玩具分享日,德国幼儿园却有“无玩具日”,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及生活周遭的东西,发挥想象力!这是很好的做法。
3. 游戏约会和留宿(Play date及Sleep over):德国家庭很早就会相约孩子一起玩,甚至留宿,这点我在美国也体验过。中国台湾现在的年轻一代,朋友间几个家庭约在一起出去游玩的,越来越多,逐步开启了伙伴关系的训练。
4. 提早职业体验:德国十至十五岁的孩子,可以到幼儿园做工作体验,这是很好的做法。不过我家老大念中学后,也有许多职业体验的机会,我必须说:00后10后这一代的教育,的确有些转变,不输德国或欧美太多。
本书的记录,虽不见得是最具创见的国外教育观察,但是却是很好的教育现场比较,作者在中国台湾与德国都当过幼教老师,相信她详细的记录,能引起许多家长的兴趣,并且很具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