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需要创造性课堂
你曾见过这样的人们。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不会被改变打败,而是在改变中繁荣昌盛。他们会想出解决方案,第一时间解决问题。他们制造出的产品服务了千千万万的人。他们创意十足。
得益于自身的创造力,他们可以驾驭新科技,化解新问题,把控新环境。这种创造力还赋予了他们新的工具,帮助他们在一个没有既定道路、凡事皆有变数的世界里迈向成功。
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致力于将创造性课堂发扬光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有关教育创新的视频,会如火如荼地疯狂传播;这就是为什么,“创客运动”风靡于全球各大校园。
然而,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或者学校领导,你知道,经过了多年标准化、程式化的洗礼,做出教学创新上的转变并非易事——这可不是打个响指,说一句“嘿!咱们把创造力带回学校吧”就能办到的。
在跟世界各地的老师探讨创造力时,我们听到了这些意见:
- ● “没错,我是想让我的学生具有创造力,但我没有足够的材料。你知道这些技术和创客设备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学校可没有这笔资金!”
- ● “被照本宣科的课程牵着鼻子走的我们,要如何开展创造性工作?让我的学生满足所有标准,且能在这些评估中表现良好,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给他们时间去动手创造了。”
- ● “我们在推特、博客及教育会议上发现,学生们做出了很多创造性工作,这些例子我都见过,但我不知道,要怎样才能真真正正地将其融入到课堂当中。我从未接受过有关这些方法的训练,这一切似乎很难顺利进行下去。”
- ● “之前,我曾在课上搞过创意项目和创新学习,也遇到过不少麻烦。我被家长说过‘不务正业’,被校长说过‘扰乱课堂’。我的这种创造性工作并没有得到学校的支持和准许。”
- ● “我知道,我的学生应该进行基于项目的学习、制作和创造,可我并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我是一名好老师,但我觉得,我不能为学生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创意想法。”
- ● “我的学生年龄不大,他们还不能设计东西。我们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到基本原理上。”
- ● “创造力固然重要,但我不知道它是否适用于我的学科领域。”
我们想大声宣告:你的话,我们都听到了!以上这些问题都是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们知道,改变往往是艰难的、令人困惑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我们也知道,这个世界正在改变。现如今,随着数码设备的激增,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世界各地相连。这些随身携带的设备,使我们能够创造东西不再像过去那样,成本高昂,工序复杂。
以前我们听说,能够接触到技术和没有途径接触技术的人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但如今,一种新的鸿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被动消费者和主动创造者之间的“创造鸿沟”。我们从两拨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一点:有的学生会用手机看上好几个小时的视频,与此同时,一些敢于创造的学生在YouTube上创建了自己的频道,经过拍摄、剪辑,最终将视频呈现给现实生活中的受众;有的学生在下载游戏,与此同时,一些学生却在设计电子游戏。
而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模式则扩大了这一“创造鸿沟”。从“上下课时间表”到评分体系再到课程规划和教学法,我们的学生一直处在工厂式的学校里。这种模式或许在培养高度服从的工厂工人方面发挥过作用。但是我们现在是在21世纪,工厂搬走了,工作也转移海外了。可是,这种工业学校的模式却依旧存在。
接下来会发生这些事情:学生们会成长在消费文化当中,然后进入一所让他们消费知识而非创造知识的学校。“创造鸿沟”越来越大。等到毕了业,他们根本就没有创造力来驾驭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日新月异的世界。从个人体验的层面来说,因为少了设计和制作,他们甚至错失了属于人类的莫大的喜悦。
那么,我们要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我们要如何创造出让所有学生都能蓬勃发展的创新空间?我们要如何把课堂变成满是创造力和奇思妙想的堡垒?还有,在资源有限、时间紧迫、推崇“一考定终身”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又该如何去做?虽然这些挑战都真实存在,但它们并非不可超越。身为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曾经历过这些挑战。
但我们也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在这些挑战背后,是创新的机会。
那么,考试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把考试成绩误以为是学习的年代。老师们害怕学生考低分。在这样一个“服从大于创造”的文化环境里,创新存在着风险。
我们意识到,这种风险是切实存在的。我们有过这种亲身经历。但我们也知道,设计思维并不是要摒弃标准。设计思维是要提高标准,挑战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根据我们的经验,学生一旦进行了创造性思考,便说明他们已经充分参与到了学习当中。学生参与度的提升往往会形成更深层次的学习。尽管他们依然讨厌考试,但他们会把考试看成小菜一碟,因为他们已经经历过了真实的挑战,这些挑战能够极大拓展他们的思考能力。
没人能保证创造性思维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但你希望参加考试的是怎样的学生:是对学习没有热情、仅是被训练过的考生,还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创意十足的思考者?
要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呢
或许,你有着一份雷打不动、分秒必争的课程规划。虽然你也热衷于创意项目,可你总是把它们随手推到了空闲的时间段。所以当你在放假前开始着手一项期末项目的时候,创造力只是一道小菜——甚至只是一份甜品,而“主要的课程”才是你的主菜。但如果创造力根本就不是一道菜呢?如果是一种全然不同的烹饪方法呢?如果它意味着,你需要舍弃预先包装好的餐食,让你的学生变成厨师呢?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把设计思维视为一种学习的框架,对其进行探究。这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你也不需要把它塞进你本来就满满当当的时间表中。恰恰相反,正因为这是一种不同的做事方法,你可以因此而节省许多时间。
要是我没有足够的资源呢
当你在课堂上进行创意项目时,你既不需要创客空间或3D打印机,也不需要最新的小工具或最尖端的应用程序。我们最喜欢的材料就是“胶带+纸板”或“笔记本+铅笔”。我们也热爱科技,但你所拥有的最庞大的创造性资产,恰恰是你的思维本身。
如果我失败了呢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你也许会看见,你的学生在设计流程中偶尔感到沮丧。你也会看见,有些课时简直失败至极。然而对于创新教师而言,失败也是整个流程中的一部分。每处错误都只是成功之旅上的一个插曲。
所以你瞧,你就像是一个开拓者,你拓荒的唯一途径就是顶着危险,在失败中前行。得益于设计思维,你有了工具和地图。可你正在驾驭的却是险峻的地形地貌。你要去往一个前人从未铺路的、危机四伏的地方。然而,这是一场史诗般的冒险。这场冒险将改变学生的一生。
如果我不是很有创造性呢
说起“创造性”,你可能会想到某位画家、剧作家、作家、摄影师、电影制片人,或是某位厨师。换句话说,你可能会想到的,是创造了某样事物的某个人。当我们使用一个标签,比如评价某人时,说他属于创造型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哪一种人是“创造型”的人。我们都富有创意。没错,是我们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对“创造力”一词更广泛的定义。
没错,创造力和创造东西相关。但创造力也意味着很多事物,比如可以意味着专心搜查数据,针对实际问题,找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可以意味着侵入系统,以异乎寻常的方式调试网页;可以意味着探究想法、在信息里遨游,最终成为一名策划专家;可以意味着设计一个系统,让其他人有能力做创造性工作;还可以意味着通过讲出真话、引领运动、与人交流等方法,为整个世界做出改变。你看,每一种创造途径都会以一种意义深远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
我们越能看到周围的创造力,就越能发现自己内心的创造力。而作为一名教师,这意味着你可以在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同时,开发自己的创造力。换句话说,拥有一间充满创造力的课堂,你不必一定要是那种“创造型”的人。
有关创造力的惊人真相
问题是,你在学校听到的几乎所有关于创造力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我们总能从商业书刊、 TED演讲、晚间新闻上看到这些关于创造力的谬论,而这也让创造力变得似乎难以企及。
“创造性工作只适用于那些天赋异禀的少数人。”现在,是时候不要再听信这种谬论了。让我们携起手来,释放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打破我们内部——以及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屏障。
创造力属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向你展示如何在自己身上、在学校、在任意一间教室、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力,激发创新。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释放学生内在的创造力。通过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天才一小时(编者注:起源于谷歌,谷歌为了鼓励创新,允许员工将每周20%的时间用来策划、实施正常工作以外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这20%的时间被称为“天才一小时”,后来这个概念被应用在教育上)、真实性学习体验以及基于挑战的学习机会,我们亲眼目睹了哪些是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哪些是无效的。
如果你因当下路途中的屏障和阻碍而感到沮丧,请不要把它们放置一旁。不要试图隐藏。去接受挫折,用挫折激发自己的创造精神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创造力是一个需要结构的流程
有些僵化死板的流程带走了真实、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结构”一词,也没能落得个好名声。可事实并非如此。结构划定了歌曲的段落形式,展现了建筑奇迹的维度,构成了一次成功的太空发射的具体步骤!
忘记你曾被告知的有关创造和创新的一切,忘记“结构限制了创造性工作”这一概念,忘记“孤独的创造天才才能改变世界”这一想法。在接下来的章节里,我们会向你介绍一个具体的流程及实践框架,它将即刻影响你课堂中的创造力。
设计思维即是流程
设计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创造性工作的方式。它始于同理心,即在尝试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之前,先真正理解人们所面对的问题。
LAUNCH循环
LAUNCH循环(编者注:首字母缩略词,具体内涵见后文)不是一个公式,也不是一步步变得有创造性的指南,但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课堂中使用了LAUNCH循环这个框架,它能将创造力变成真实的体验。
LAUNCH循环对创造性工作进行了从头至尾的概述。从倾听、了解,到找到想法,再到发现哪些是可行的, LAUNCH循环为正在制作、建造、创造的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清晰的蓝图。 LAUNCH循环的最后一部分是:将你的创造成果,真正推向世界!
是时候在盒子里面思考了
电影开场前,学生们正紧张地聚集在一起。这里人头攒动,叽叽喳喳,人们满怀期待。电影制片人迫不及待地想在大急流城这间影院的巨幕上,看到他们的电影。但这不是一部好莱坞大片,走在红毯上的男男女女也不是你想象中的影星大腕。恰恰相反,莅临的嘉宾是二战英雄,影片的制片人是来自肯特创新高中(Kent Innovation High School)的几名高中学生。
虽然学生们为了这一项目耗时数月,但这段旅途是值得的。随着一段段故事在荧幕上轮番上演,学生们环顾四周,看到人群中有人哭,有人笑——他们成功了!如此难忘的一夜,定会让他们回味一生。
人们通常认为,创造和创新是一种只有“跳出盒子”才会发生的事情。但无论是相关的调查,还是我们在这本书中介绍到的人员,比如肯特创新高中的学生,都不会如此认为。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工作来源于盒子内部的环境,这种环境促使人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果你对此持怀疑态度,觉得创造力不可能在条条框框中蓬勃发展,那么想想这点:二战纪录片就是一次伟大的成功。后面你还会读到,这次成功不仅限于那一晚。这些学生没有花样繁多的小工具或3D打印机,他们用手机完成了视频的拍摄。和你的学生一样,肯特创新高中的这些孩子们也必须要参加标准化考试。
肯特创新高中的老师们明白,他们最大的资产既不是靓丽的新设备,也不是精良的软件。他们最大的资产是学生身上的创造才能。这就是设计思维的力量,它可以释放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这就是一次发布的力量,即向真实受众讲述真实故事的力量,让学生把自己看作是讲故事的人、创造者、创客和历史学家。
创造流程中缺失的一环:发布
电影上映一年后,我(约翰)和这些学生制片人见了面,又谈论起了这个项目。有学生提到,影片中一位军人的女儿曾联系过他。那位军人已经去世,而他的家人,则想在追悼会上分享一些他的故事。
“她说,他从未和家人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她想感谢我,感谢我把这些故事讲出来。”这名学生说道。他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她的话让我很受触动,其实这就是我们制作这部电影的原因。如果我们没有这样做,这些故事就会永远消失。”
我们想让学生秉持的,不就是这种意义和目的吗?我们不想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吗?我们不想给予学生享有学习过程的权利吗?我们不想让学生把自己看作创客和创造者吗?
我们当然想。但面对阻碍我们创新的这一切,我们该怎么做呢?比如,面对扼杀创意的自我怀疑,我们该怎么做呢?
当你创造出某样事物,但不将其发布,就像是你在烹饪完四道美食过后,独自一人吃掉一样。或许它的味道非比寻常,但你却是唯一一个知道的人。对于错失了这场味觉大爆炸的人来说,他该有多么的难过!你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没有任何人能够向他人证实这场佳肴盛宴,这是多么不幸。
然而,这就是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一遍又一遍的事。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为自己创作艺术,为班级出演戏剧,写下只有老师会读的诗歌。
反之,如果我们把二年级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之后挂在冰箱上呢?如果我们把学生带去养老院,让他们和老人们分享自己的艺术呢?相比于把学生写的俳句(编者注:一种日本诗体)贴在教室外面的公告板上,如果我们把它整理成一本Kindle电子书,发布在亚马逊上呢?相比于让学生在讲台前做读书报告,如果我们通过YouTube直播,跟作者的粉丝们一同分享读后感呢?
当我们经历了创造的过程,当学生创造出成果,如果我们就此停止,那我们就错失了实现真实性学习的最佳契机。我们要把学生的作品推到现实世界和活生生的观众面前——这让创造性工作有点吓人,却这样做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我们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帮你解锁课堂上的创造力,把它提升到一个新的层级。我们想让创造力变得真实,变得令人耳目一新,让你的全部学生——还有你自己——有所裨益。我们想向你展示得以释放创造力的具体流程、框架和结构。我们曾将此运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我们介绍的这套流程和框架,也带领一些企业、组织及企业家走向了成功,因为即使在许许多多不同的情境下,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和产品,它都能够发挥作用。
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创新工作自发性更少,更多的是需要流程来驱动;你会发现,框架和限制将有助于创造性流程,而非阻碍它的潜力。最重要的是,你会发现,无论在何种类型的课堂当中,创造性工作都会有趣,并且可以实现。
一线希望:源于挫败的创新
几年前,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我的高二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唯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成绩。这让我感到挫败。因为这份挫败,我决定发起一次“20%工作时间”项目。我从谷歌公司的做法中得到启发,分配20%的课堂时间进行这次探索。我告诉他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从研究中创造出一个产品,然后用像TED演讲一样的直播展示形式,分享给全世界。在数年的执教生涯里,我从未见过学生们是如此地动力十足。这是因为,这种动力来源于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外部奖赏。他们学习了手语,制作了计算机,改造了汽车引擎,还学习了怎样弹吉他。有位学生甚至要尝试克隆一株食肉植物!这一项目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热情——而非我们成年人的需求和课程——来进行学习和创造。
和挫败一样,失望也能触发创新。人权侵犯和种族灭绝是非常棘手的话题。给学生读几篇文章,看几段视频,并不能缓解这些问题。在讨论过这些令人心痛的议题后,学生们总是觉得,他们需要伸出援手“做点什么”。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方法教授这一单元,我感到有些失望,也正是这份失望,使我和学生建立了一个名为“全球通告”的项目。
最开始,我想就人权侵犯问题,给参议院写信、发电子邮件。我的学生接受了这一想法。但在这之后,他们又对这一想法进行了补充拓展。通过和校园里同样热衷于这些议题的同学合作,他们一道开启了一场宣传活动。他们运用多媒体演示和社交媒体,向同学、学校、社区以及更广泛的全球受众通告了这些难题。
创新可以惠及任何教育领域。例如,维萨肯学区的工作人员必须要花上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他们因此感到沮丧,并发出了很有道理的疑问:为什么要对不同技能水平的每个人都进行相同的训练?于是,为了回应这种挫败感,我们开发了新的职业发展项目。
而一位和我共事的很优秀的老师之所以也感到沮丧,是因为在他看来,“工业艺术”课(即手工课)上的大部分内容依旧和他高中时一样。经过大量努力,他把这种沮丧转变成了一门全新的初三年级课程——创意设计和工程。此外,他还对整个课程范围和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以在我们高中创建一个真正的创客部门。
那么,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一旦我们让挫败感和沮丧占了上风,便会失去一线希望,但通过创造性地应对挫败,我们往往可以从中收获创新理念。
你会选择哪条路
你曾见过这些情况。有人推出了一个项目或者应用程序,承诺它将彻底变革教育。接着,一位“权威人士”会宣布,“这就是未来的学习方式!”霎时间,各种文章层出不穷,也都在言之凿凿地说这款新产品会取代教师,会彻底改变教育。
但我们更心知肚明的是,我们不会在某个小工具、应用程序、项目或者产品中找到教育的未来,教育的未来也并非需要一群专家智囊团。可是,我们却能在你的课堂上找到教育的未来,因为你的课堂充满创造潜力与创新。你有能力让它实现。
教育的未来会在你做实验时实现;会在你赋予学生话语权和选择权时实现;会在你摒弃照本宣科的课程,带领学生在学习之路上自由驰骋时实现;会在你真正教授学生知识,而非教他们应对考试时实现;会在你释放全体学生的创造力时实现;会在你做出大胆决定,让他们去创造、设计、解决问题时实现。
有时,创新型活动开展起来会一片混乱,甚至令人困惑。但你需要明白:当你的学生有机会成为作家、电影制片人、科学家、艺术家和工程师,你就给自己从未想象过的未来播撒下一粒粒种子。这就是创新课堂的美妙之处。这就是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力量所在。你就是教育的未来。你是自己课堂故事的英雄。你能使自己的所有学生发挥创造潜能,你是一个能够让学习发生变革的人。
设计思维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你。你就是那个实现教育未来的人。在创建学生所需的学习环境时,你可以利用LAUNCH循环,这是一套功能强大的工具,但更关键的仍然在于你。我们的确在分享一些很棒的工具,但归根结底,这些工具还是要运用在你的手中。
有太多的教育工作者觉得,他们失去了创造力——或者说,一开始就从未有过。也许他们已经停止了创造,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时间、精力或才智来创造出新的想法。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并不认同。不创造是一种选择,但也是一种糟糕的选择。事实上,每当你为课程想出一个新的主意时,你就是在创造;每当你想出对策应对那个超级难搞的学生时,你就是在创造;每当你和同事合作,设计课堂,重新摆放桌椅,或者做些不同的事情时——你就是在创造!那么,把这种创造力提升至一个层级,意味着什么呢?
这本书将给你一个框架,使你可以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课堂中的创造力和创新。在这一视角下,你会以教师和领导者的身份培养创造力,为创新增加更多的机会,让你的学生把他们的作品推向真正的受众。
选择权在你手上。和我们一起吧,加入这场创新革命,用设计思维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