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这本书把我们抓到了巨人肩膀上
许雅宁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当我收到为多闻写序的邀请时是有点错愕的,旅居美国多年,我不认识多闻,也不认识邀稿的字亩文化社社长冯季眉,但当我打开多闻的文稿时,更错愕了——她怎么把我想要写的题目写出来了呢?
我长年推动阅读教育,但写作教育是我心里的另一块大石。
回想起我在学校的写作经验,小时候的我算是作文还不错的孩子,但是每次作文课时,就是摇着枯笔把八股文写得活泼一点罢了,总觉得灵魂空洞,就是交差了事;放眼全班同学,倒下的倒下,睡觉的睡觉,唉声叹气的唉声叹气,大家都在等下课。作文课常用的滥句“全班振笔疾书,下笔有如神助,顿时只听见一片沙沙的写作声”,真的让我高度怀疑,是不是我和我的同学们资质特别鲁钝?
到了美国教书,才知道作文课是可以让学生和老师满心期待,过程结果都可以是收获满满的。
问题出在写作教学。
我在纽约多年的中小学英文教学经验及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学及研究,就是阅读跟写作。如果说美国的阅读教育让我感动,那么美国的写作教育就更让我对于亚洲写作教育有着深沉的感慨。如同阅读教育,美国写作教育集语言学、心理学、认知学、儿童发展学等之大成,在教学上勇于反思,在学术上认真钻研,在实务上大胆尝试,既挑战既有的成规体制,在分享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经过了数十年无数的尝试、调整,到现在开枝散叶,硕果累累,这些都让我欣羡也震撼不已。我在纽约教过所谓最精英的学校,也在犯罪率最高的地区教过濒临关校的学校,然而,不管是怎么样的学校,美国学校语言教育的精神及做法都相差不远。
为了把这篇序写好,我和多闻约了个时间视讯,希望能更了解多闻写这本书的过程。我在美东,她在美西,聊起才晓得她是我的学妹。多闻自谦自己不是学者,也不是研究写作教育出身,她用记者的角度切入,刻画出美国写作改革这项巨大工程的过程。其实,很敏锐正确地抓到所有的重点,包括写作孤独漫长的本质,写作教与学的困难,阅读与写作间的紧密关系,写作贯穿学科的原则,美国对所有学科老师的写作教学的训练及要求,写作师资培训的方法及挑战,及美国草根力量的成就,等等。我看得出她为这本书投入的心力十分惊人,不但花了很多时间搜集资料,到处走访美国写作教育各方大师,更难的是要把这么多的信息整理汇集成一本深入浅出,又具专业性、大家又看得懂的书,这真是要花很多心血才能做到的。这本书不但把我们一次抓到巨人的肩膀上,也隐隐约约为我们勾勒出未来的方向和愿景。
我特别想要提的是,多闻在书中仔细介绍了美国如何由下往上地撼动了教育界来改革写作教育。
要批评任何一个教育制度是很容易的事。以写作教育而言,如果写作教育不能点燃孩子心中写作的火花,过程枯燥,结果也让人失望,这是谁的错?是学生吗?还是老师?还是政策制定者的错?孩子跟着大人走,显然不能承担这个罪名;我曾做过基层教师,我了解,教师如果没有受过有效的训练,当然没有办法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把问题扔给教师是不公平的。那么,把所有的错都推给政府呢?政策制定单位体系庞大,执行改革旷日费时,我也不愿意怪罪有心无力的上位者。
谁都无法负责,孩子怎么办?难道要遥遥无期等下去?
我不悲观,与其找代罪羔羊,还不如从上到下,一起做起,大家一起进步。写作教育与阅读教育,都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不管是居上位者,还是记者、学者,基层老师、家长,大家要一起了解教育,建立共识,才能百花齐放,帮助社会进步,帮助我们的孩子。
这,也是我多年的心愿。
想写关于写作教育的书已经很久了,多闻和我以文会友,我想,为她写序可能是老天给我的一个信号。我也希望多闻的这本书能抛砖引玉,让大家重视写作,带动写作教学的革命。
2018.6. 16写于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