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股票是代码还是企业
一、不是问题的问题
“股票是什么?”
很少有人问起过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读者把这个问题抛给某个炒股的朋友、亲戚甚至公司领导,他大概都会怔一下,好好想几秒钟,然后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
多数人可以熟练地在炒股软件中打出代码,甚至将股票代码记得清清楚楚脱口而出;也有的人能够凭借高超的短线技巧,把股票市场当成自己的提款机,买车买房;甚至有人凭借厉害的操盘能力成为职业投资者,掌控数以千万、亿计的资金。但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有过很深入的思考。
当我们操作股票的时候,我们买的是什么?
传统的教科书式定义告诉我们,“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发行的所有权凭证,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各个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这种教科书式的解释让人看起来一头雾水。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解释得最清楚、最形象的当属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董事长、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他曾经说过,最重要的,是要把股票看作对于企业的一小片所有权,以企业的竞争优势来判断内在价值。
也就是说,在芒格看来,股票=企业的一小片所有权。这样的解释,严格来说和很多教科书上的定义是一致的,但相比那些冗长无趣且绕来绕去的解释,芒格给股票下的定义明显简单了很多,更容易为人所理解。
股票就是企业,一些股票等于企业一部分的所有权,全部的股票等于全部的企业。拥有了这些企业,就可以参与公司每年的分红,也可以享受企业发展所带来的股份增值的权益。理论上,如果散户投资者拥有足够多的股票,甚至可以进入董事会,直接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经营决策的制定。
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并没有在买入股票的时候抱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从来没有将股票视为一家企业,而是更多地将股票看作一串代码、一串数字,能够产生具备一定规律的K线。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股票投资的意义在于抓住K线运行的规律,进而明确买入点和卖出点,最终获利。
这基本上是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的认知和选择。显然,这和“股票=企业”这样的判断毫无关系。因此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股票就是一个简单的代码,每一个代码之中,都有无数参与其中的筹码,来去匆匆飘忽不定。
对于把股票定义为“筹码”这样的判断和观点,我持坚定反对的态度。
原因很简单,如果说股票真的只是代码或筹码,没有价值做锚,那么市场中完全可以形成不限量的代码供应,从600000到699999,从000001到099999。如果这些代码完全没有价值内涵,也就是价值基础的话,那么由于其供应无限且投资者有限,最终会导致所有的代码“价格”趋近于零。
股票=企业的所有权,意味着投资者可以通过持有股票,来持有企业现在所拥有的资产和未来若干年的收益,这是能够让人们心甘情愿掏钱支持企业发展唯一理直气壮的理由。不给出这样的等价交换,除了赌徒之外,没有人会愿意把自己辛苦工作赚来的钱真正贡献给一串代码或者一串K线。
明确了“股票=企业的所有权”这个基本的命题,后续一系列关于竞争优势企业的投资机遇的论述,才能够真正地展开。
当然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和读者来说,这并非一个难以理解的事实,只是他们此前太多地被变幻的K线图所吸引而没有意识到,或者沉迷于短线交易的“快感”之中,不愿承认而已。
二、优秀幻象
虽然说优秀的股票=优秀的企业,但是二级市场从来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市场,它的运营有非常复杂的运行机制,有无数利益主体掌控者,每只股票的走势受到资金流动、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中国证券市场,有全球范围内最大比例的缺乏足够定价能力的散户投资者,有四处流动、脉冲式出现的游资,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扰动巨大。这就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上,有大量的企业虽然资质平平,却仍然能够获得资金的青睐,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在行业中排不上号、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享受着超过30倍甚至50倍以上的市盈率。
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上经常会出现一些“明星股”,这些股票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很大幅度的上涨,或者以日积月累的方式完成数倍的涨幅,获得资金的追捧。但如果仔细去鉴别这些企业的基本盘的话,就能发现它们中相当多都是乏善可陈的,然而这并不会阻碍其获得全市场的关注,股价仍会大幅度上涨。
2015年,“股灾”之后的A股市场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多年没有表现、长期不被人关注的老牌深圳上市公司特力A(000025.SZ)连续大幅度上涨,用一根根涨停的K线画出了一个大大的“N”字形,所有人都在讨论这个横空出世的妖股到底为什么会上涨,但最终也没有找到什么答案(见图1-1)。
图1-1 特力A的炒作过程
2018年3月,受到贸易战、美联储加息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A股资本市场表现沉闷,但市场上忽然又出现了一家明星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在没有任何利好消息刺激的情况下,连续拉出九个涨停板,并在随后四次涨停,股价从45.12元直冲167.7元,中间连一个像样的调整都没有,而且经历了监管层的数次“特停”。
当然这两个“明星股”并非个案,在A股各个时期,都有大量类似突然出现的明星股。这些上市公司在各自所在的行业里,大都没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在估值上也没有太多的优势可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仅就在一段时间内的市场表现而言,它们确实非常优秀。
这种所谓优秀的股票,吸引了大量的散户参与交易,但我们显然不能将其视为优秀的企业。以特力A为例,其2015年主营业务包括了汽车销售收入1.35亿元,收入占比44.42%;物业租赁和服务收入1.075亿元,收入占比25.40%,另外还有4826万元的汽车检测维修和配件销售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5.89%。
显然,其主营业务非常传统且比较分散,毫无亮点。
特力A的消费者和用户,可以不费力气地用任意一家竞争对手来替换掉特力A所提供的服务,因此即便它真的兑现了股价上涨背后的潜台词——未来某时利润快速增长,也会很快吸引各路竞争者将其超额的利润稀释掉。
因此正常来说,这在看重未来发展空间的二级市场中很难享受到高估值。但就是这些拼凑在一起的不赚钱的业务,被市场给出了上百倍、最高时几百倍市盈率的估值。
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多。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游戏股,产品虽然能够带来高额的现金流水,但是大多数的产品周期非常短,黏性不足,且必须面对腾讯、网易等巨头企业的轮番轰炸,但A股市场还是毅然决然地给出了极高的市盈率和股价,最终在腾讯一家独大的过程中,几乎所有游戏公司股票都变成了明日黄花,估值一降再降,股价一跌再跌,谁买谁亏。
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各类热点题材内都有上市公司走出疯牛行情。但这些产业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仍然缺乏足够的盈利能力,甚至没有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每天都有无数的创业企业出现,以极低的价格冲击大型企业的市场。对于这些看起来市场表现优秀的企业来说,真的名副其实吗?
显然,在很多时候,这些所谓“优秀企业”只是股价波动时产生的一种假象。
三、冷眼看波动
曾经有个天真的家伙,问J.P.摩根对股市走势的看法,想了解他的预测判断。据说摩根冷冰冰地回答“它将不断波动”。
没错,不断波动,不知道向上还是向下。不管任何人,在任何时候,精确地对股市短期走势进行明确判断,都是件极难的事情。越是短时间内的波动,就越难以被市场观察者掌握规律。但偏偏有很多人沉溺其中,认为自己一定能从中获取到隐藏的规律,得知天大的秘密,走向暴富之路。
实际情况显然没有这么乐观,市场的无规律波动吸引了太多人,却只有很少人能够在市场波动中赚取稳定的收益。中国资本市场更是全球范围内波动率最高的。所以有大量的股票能够出现极高的市盈率,也就不足为奇了。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有必要在对基本面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跟踪或者买入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明星股”,是值得商榷的。
如之前所说的,股票市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有非常多的利益主体。这些利益主体出于不同的目的,会以各种方式去影响甚至蓄意操纵股价。
特别是在中国,这些利益主体的购买行为往往不是从纯粹的投资角度出发,而是交织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公司的控制权、争取更好的定向增发价格(高或者低),甚至只是一场针对散户、拉高吸引跟风的股价操控。
有名的“股票大作手”徐翔对于股价的操控术非常精通。他常用的策略,就是选择市场上关注度最低、成交量最少的一些品种,悄悄买入筹码,通过大量账户购入上市公司占比非常高的股份,然后以对敲的方式在短时间内集中,大幅度拉升股价,并在股价高位时伙同上市公司高管发出高送转、并购等利好消息,随后卖出离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文峰股份(601010.SH)的操控。2014年12月21日,文峰股份公告显示,文峰股份大股东文峰集团12月21日与郑素贞(徐翔母亲)达成协议,签署了《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协议书》,文峰集团将其持有公司的1.1亿无限售流通股转让给郑素贞,占总股本的14.88%,转让价为8.64亿元。郑素贞受让文峰股份的单价为7.85元/股,为上一交易日收盘价的9折。
2015年4月初,文峰股份股价经过爆炒后达到顶峰52元,期间股价换手率超过800%。在这期间,2月28日,文峰股份抛出“10转15派3.6元”的高送转预案,进一步推高了市场炒作的情绪。
最终,股价上涨数倍、基本面毫无变化的文峰股份从52元的高价(未复权价格)跌回“凡间”,截至2018年4月底股价不到4元(2015年10送15后价格,见图1-2)。
图1-2 文峰股份的炒作过程
2012—2015年之间,文峰股份历年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分别为-0.25%、11.71%、8.59%、-7.39%。每年收入20亿元上下,从事的是利润微薄的零售行业,仅凭借在江苏一地的市场占据一些市场份额,上要承受跨区域竞争的永辉超市、大润发等企业的挤压,下要面对各类本地中小型超市卖场的竞争压力,没有垄断能力,也没有定价权,在管理层方面,董事会里有大量学历不高、思维传统的管理者。
显然,投资者如果参与到这种所谓明星股的炒作之中,就会被一些拉升股价的利益主体所“收割”。
从各种角度来看,这家企业都不是好的投资标的。如果在高价买入文峰股份之前,按照“股票=公司”“好股票=优质公司”这样的逻辑简单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是一家从各个方面来看都不值得投资的企业。
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人们去购买这样一家企业?最终原因是股价波动这种价格现象驱动了人们的投资决策。在连续不断的上涨面前,人们不愿再相信“企业股价的上涨是因为企业盈利能力提升”这样最基本的原则。